

读者来信(1111)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身边有群小动物
同事小娜最近有点烦心,每天一上班就跟我诉苦,而她烦恼的来源就是她家一楼邻居张姐家的猫猫狗狗们。
张姐热衷于收留救助流浪猫狗,可以说已经到了“强迫症”的程度,只要在路上看到,就得把它们领回家。如果流浪猫狗不跟着她走,她就会买了食物来喂它们。而这些流浪猫狗们也很聪明,谁给自己食物,谁就是自己的主人。所以,喂着喂着,原来不跟着走的最后也都跟着张姐回了家。
就这样,张姐家里小动物越来越多,为了方便它们活动,张姐还在屋前扩了一个小院子。
张姐对待这些猫猫狗狗特别用心,领回家后先驱虫,驱完虫就要做绝育。除此,还要洗澡、剪毛、除便、护理,忙得没完没了。但是这丝毫没有阻挡张姐继续收留流浪猫狗的热情,她依然会不断地领回新成员。最后,因为数量实在太多了,张姐决定用这套房子专门来喂养猫狗,而自己则搬到了离此不远的一套小房子里。
每天,她会在固定时间来照顾猫狗,其余时间就让它们肆意玩耍。于是,她家成了名副其实的“动物乐园”。
住在张姐家楼上的小娜说,起初她觉得张姐的爱心很受人尊重,她也经常和邻居们一起帮着投食照顾,可现在数量太多了,20来只小动物,各个品种的都有。晚上睡觉的时候,说不准哪两只或几只动物就得发生一些矛盾,闹出动静来。还有,这一群猫狗散发的味道也不好,尤其是在天气炎热的时候。本来,她喜欢晚上坐在阳台上看看书吹吹风,缓解白天的工作压力,可是,自打越来越多的流浪猫狗入住自己楼下后,她就再没有这个放松的福利,都不敢开窗户了。
小娜把自己的苦恼说与其他邻居听,大家感同身受。为此,大家委婉地给张姐提意见,建议她为小动物们找到更好的出路,尽量家里少留几只。可张姐说,她一直在努力为小动物们寻找爱心收留处,只是找到合适的领养人并不容易。
张姐为了流浪小动物操碎了心,她不想让更多的流浪猫狗产生,还在一只一只地领回家。而她这份庞大的爱心,也让小娜和邻居们苦不堪言。(读者 巴拉)
人口普查的疑虑
周日早上我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称自己是人口普查的工作人员,要求我提供家里户口人员的姓名、身份证信息。当我告诉对方在户口所在地已经有普查人员登记过一次后,对方说,即便如此依然要登记。按照要求,我就编辑短信把姓名和身份证信息发送给对方。但随后又有点后悔,因为对方并没有告知自己的姓名、所属片区,也没有出示工作证,万一他不是真正的工作人员,那岂不是透露了我们一家老小的信息。
此事并非个例,小区群里类似的情况层出不穷。有人号称是工作人员,来电或发微信要求大家提供信息资料,至于自己的身份,要么搪塞大家去问社区,要么说已经和物管沟通过了。为此,大家在群里给出的最好建议是,接到声称是人口普查员的电话、微信,出于隐私安全的考虑,最好不要给对方发送信息,因为真正的人口普查员会上门登记信息。但群里有邻居反映,自己在晚上遇到过上门普查者,邻居要求其出示工作证,对方说有工作证只是没带而已,邻居匆忙填了表,事后又觉得有点后怕。
其实居民们是普遍愿意配合人口普查工作的,大家真正担忧的不是普查工作本身,而是普查工作人员的身份证明,怕有人借机钻空子行骗。然而仔细思考之后,发现此事本就不该成为一个疑惑大家的问题。做人口普查工作,不管是通过电话、微信,还是上门登记,最重要的就是要亮明自己的工作人员身份,身份信息则包括姓名、工作证等要件,同时要让社区居民知道相关信息以打消疑虑。而实现的办法有很多种,如实体宣传方面,可以在小区楼栋的入口处、大门公告栏里张贴普查人员的工作时间信息以及工作身份验证信息等。
在移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在社区、小区的微信公众号上便可以发布相关信息,或者将信息链接转发于小区居民群内,还可以通过发送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告知和宣传。主要内容包括政策要求、普查时间段、普查范围、普查工作人员信息及证明要件、普查采取的方式,以及咨询或监督电话等。总而言之,只要前期的宣传准备工作到位,不仅能解开居民们的重重疑虑,还能有助于提高普查工作的效率,获得大家的信任与支持。(读者 李利利)
微信被盗号之后
这个国庆长假,表妹晓雯过得无比闹心。刚从老家返回苏城上班的第一个工作日,她就忙着在朋友圈和工作群里道歉和转账。
原来,双节长假期间,她的微信被盗号了。骗子利用向好友群发信息和付款二维码的方式,谎称因购物多微信里暂时没有那么多钱,请求晓雯的好友帮忙代付,并承诺稍后会转账返还。因为晓雯平时为人靠谱,很多朋友和同事也没有多想,立刻就付款了。
但这些付款的内容并没有出现在晓雯自己的手机上。等晓雯发觉自己被盗号后,立刻紧急冻结了微信账号,但已经陆续有多位朋友上了骗子的当,每人几百元不等,一共损失好几千元。
而更让晓雯没想到的是,向微信提交申诉、重新拿回微信号,远远比想象中麻烦得多。长假期间,客服人员的效率似乎也有待提高,打客服电话永远不在线似的;而明明已经按照要求提供了证明资料,可结果还是显示“资料不符或缺失”,一次又一次地申诉失败。
因为晓雯的微信是用QQ号申请的,在申诉期间,她还收到QQ号在异地登录的提示消息,急得她坐立不安。她不断地更改密码也不行,而为了重新验证,最后连刷脸都用上了,让她体验了一把“自己证明自己”的无奈。可无论是微信号还是QQ号,处理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验证和复审。
在这期间,为了防止骗子进一步骗钱,晓雯去老家当地的派出所报了案。一连几天,她要忙着赶去所里做笔录,还要搜集骗子的证据,整个人几近崩溃,所有的出游计划也不得不取消,窝在家里过了一个“史上最闹心的佳节”。
晓雯虽然报了案,可至于什么时候能把骗子抓到,是否能追回被骗钱款,警方让晓雯“回去等消息吧”。根据以往这类案件的处理情况,她也自知希望渺茫,不抱幻想。
等到几天后,晓雯重新拿回了微信号,她一边发朋友圈说明被盗号的情况,向大家道歉,一边与朋友们核实各自被骗的钱款。这些被骗的钱都进了骗子的腰包,要等到案子破了才有可能拿回来。虽然在法律层面,晓雯没有责任承担这些被骗走的钱款,但她总觉得大家是因为信任自己才造成了损失,心里很过意不去,于是决定自己先偿付朋友们被骗的钱。
晓雯一边给朋友们转账,一边慨叹“患难见真情,转钱的都是真朋友”。但当朋友圈里一个从未有过深交的朋友,突然发过来一条要求帮忙砍价的链接时,她没有像以前那样,不假思索地去“帮忙”,因为她一下子想起了报案时,警察的再三提醒:不要点击不明链接。
(读者 清风吴语) 晓雯野猫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