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推荐语|曾焱
作者:曾焱曾焱,《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三联生活周刊》第42期
改变世界的人:
2020诺奖
欢迎大家来到本期的“听周刊·主编说”,我们这一期的封面故事是“2020年诺贝尔奖:改变世界的人”。(42期《三联生活周刊》→跳转纸刊)
这已经是我们连续4年以封面故事的体量,对诺奖进行报道。为什么我们要如此连续地对诺奖进行报道?本期发稿主编曾焱开会时甚至和同事开玩笑说“我们这像不像一个行为艺术?”我们的出发点之一其实就是希望能够持续地记录下,我们角度看到的诺奖的过程。
事实上,同事们有关诺奖的疑问也并不少:在已经出现更多重量级奖项的现在,诺奖还有那么重要吗?现在的科学开始强调合作,那么只颁发给个人的诺奖奖项,是否还有准确的意义?……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2020年的诺奖无疑是特别的。主笔苗千作为近几年来唯一一个总要从海外飞赴现场进行报道和采访的中国记者,今年只能在国内等待电话采访。他在文章中详细记录了这次诺奖采写的不同之处。
2020年诺奖的另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女性科学家的凸显,共有4位获奖,对全世界从事科学领域的女性工作者都是极大的鼓舞。除此之外,在大众看来,今年发布的奖项结果和新冠疫情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关系。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世界粮食计划署,而生理学或医学奖则给予了发现丙肝病毒的科学家,这对正在从事新冠疫苗研究的科学家或也是一种潜在鼓励。
采访中哪两个内容深深打动了发稿主编曾焱?诗人西川如何看待格里克的获奖?来自斯德哥尔摩的中国科学家如何 “以欢庆之名庆祝科学”?
在封面故事之外,记者刘怡的《碎片之战:纳卡飞地冲突升级》和驳静《追凶17年》深度采访也值得推荐,而文化报道中,记者薛芃撰写的《彩色埃格尔斯顿》,则将让我们思考彩色埃格尔斯顿的魅力,以及色彩有多大的魅力?
为什么我们还要关注诺奖?那就是“无论在何地,每年的这个时候希望我们都可以举起手中杯,以诺奖之名欢庆科学,欢庆它为我们带来的,正在为我们带来的以及即将为我们带来的一切。”(《以诺奖之名欢庆科学》
本期完整目录
| 封面故事 |
疫情笼罩下的诺贝尔奖(苗千)
最重要的是维持诺奖自身的高水准(苗千)
给新冠研究者打一针强心剂(袁越)
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苗千)
黑洞研究对于人类社会有深远的影响(苗千)
诺贝尔化学奖的3个启示(袁越)
合作关系对科学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苗千)
“格丽克是在恰当的时候被选择了”(孙若茜)
中规中矩的和平奖(邢海洋)
如何将拍卖理论运用于现实(谢九)
以诺奖之名欢庆科学(任晓远)
| 社会 |
时事:碎片之战:纳卡飞地冲突升级(刘怡)
调查:追凶17年(驳静)
调查:兰州“疑似布病患者”这一年(张洁琼)
调查:申诉54年:一起找不到“受害者”的案件(李秀莉)
| 经济 |
市场分析:长护险的意义与挑战(谢九)
| 文化 |
艺术:彩色埃格尔斯顿(薛芃)
电视:被生活困住了,该怎么办(张月寒)
设计:呼应数字时代的技术有机形态(钟和晏)
时尚:老钱与新钱的时尚观(杨聃)
思想:文科生让科技更有人性?(薛巍)
书评:关于历史,图像小说的可能性(陈赛)
| 专栏 |
邢海洋:能源大转型
袁越:病毒的天敌
卜键:寿山将军的献祭
张斌:全球供应链上的阿根廷球员出口
宋晓军:美海军要用“500艘舰艇计划”对抗中国?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编辑/天健 剪辑/天健 设计/侯子晗
本节目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 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