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康,一面久经考验的镜子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法国作家雅克·拉康
文/云也退
王后每天拿起镜子,问:“镜子镜子,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魔镜都回答:“是你,我的主人。”王后很满意,但是心里总有一丝忐忑,万一有一天魔镜说了别人可怎么办?于是王后决定不再提问,而改用陈述句:“你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就是你。”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王后终于得到了一面世界上最美的镜子。
我希望这则改编后的魔镜故事能博得雅克·拉康的满意一笑。在构造“镜像阶段”理论时,拉康所推敲的正是再普通不过的照镜子行为,他说人是从照镜子开始理解自我的,小婴儿第一次照镜子,就会认出镜中的自己,他会持续兴奋,而不会像其他一些灵长类动物那样,一旦发现镜像是空洞的就不再感兴趣。然而,他实际上面对的是一块光滑的平面而已——那个镜像融合了想象中自足的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虚幻的。
1936年7月31日在马里昂巴德举办的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拉康提交了关于镜像阶段的论文,他说,这是他对精神分析理论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此时的拉康作为医学博士、有着执业经验的精神分析专家,以及正一步步深入哲学领域的新锐学者,已经对自我的起源有了一段时间的反思,他从另一个心理学家亨利·瓦隆那里借来了“镜像阶段”的概念,注入了自己的原创性内容,他强烈地给出了这样的意思:自我是人的想象之物,一个“自恋性的再现”,婴儿之所以要通过镜像来建立“人类身体的一体化”,是因为他痛苦地意识到如果不这样,他的主体就将化为碎片,也是因为婴儿出生后的头六个月里在生物学上还完全不成熟。
这个洞见看似撬动了现代人自我认知的基石,使自我变得可疑而不确定:人在镜中之像中认同的“我”,天然带有异化的印记,这给自我求证带来极大的困扰;在这之后,人还得继续追寻更多的形象,将它们“认同”为自我。早年的拉康对弗洛伊德怀有大敬意,一个主要方面在于,他肯定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价值,是一种对人类家庭关系的全新定义,但是后来,拉康以镜像理论指出,人类心理结构的原型的形成在一岁前就开始了:人不必等到对父母产生那种无法摆脱的消极态度才暴露出精神方面的问题来,事实是,人对自己的认同从一开始就是摆不平的、异化的。
《拉康传》的主线是拉康如何以精神分析起步,然后逐渐吸收新的思想资源,偏离原有的路径,改造弗洛伊德,又通过拉起自己的队伍、成立自己的学派而“回到”弗洛伊德。这条主线叙事又交织着其他线索,至少有三条。一是拉康自己的婚姻、情感历程,他如何涉足多段私情,和不同的女人生下后代等等;二是拉康在学术上如何一步步推进个人野心的实现;三是精神分析界内部的重重矛盾纠葛。拉康的兴趣极为广泛,同他有过交集的众多人物,跨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批评、数学等众多学科,他为自己营造的生活环境反映在他的工作上,就是不囿于技术流,而将不同学门的知识信手拈来,融会在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之中。
倘若一个读者对拉康没有先入为主的崇拜,他大概率会从《拉康传》里捕获这样一个形象:这个从未经历过真正苦难的富家子弟,在接受了弗洛伊德式的“自我-本我-超我”三分法,接受了“无意识”的存在和作用,并确认了自己身上的神经症人格之后,就决心确立自己追寻真理的方式。这是一个灰暗的真理,它指向了西方文明之肉眼可见的衰败,指出了人的癫狂的本性。这衰败和癫狂不能治愈,更不可避免,只能分析。像作者引述托马斯·曼描述的弗洛伊德那样,拉康和弗洛伊德都继承了一种18世纪的信念,即“强调人类灵魂本质上的阴暗面”,以此作为“生活的一个关键的创造性要素”。
拉康平生甚少谈个人的事,本书作者卢迪内斯库利用她作为圈子核心成员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填补了这个空白。拉康家境富裕,他也不是那种上层中产之家养育的反叛的儿子,但他是“乖戾”的,会以激烈的拒绝来回应长辈和外界对他的约束,凭此他能体验到一直缺少的对英雄主义的感受。这种过激反应伴随着神经症症状,也最适合用精神分析意义上的“情结”来解释。事实上,他在1932~1938年间,持续接受他的老师、弗洛伊德的弟子鲁道夫·鲁温斯坦的分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精神分析之道正是在于这种对自身症状的阅读和疗愈。他们如同一些有幸率先开悟的人,转身去帮助其他仍在迷途之中的人开悟。
他似乎把自己活成了一种如果不使用他的理论就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描述的状态。分析本身即治疗,它的“疗效”在拉康身上体现为暴露被分析者的偏执。卢迪内斯库提到,在接受鲁温斯坦分析期间,拉康“把自由看成是长期而无障碍的欲望实践”(欲望一词后来成了拉康伦理学的关键词),这与他确立的关于人的自我幻象的立场是一致的。在我看来,他总在“进击”;他的写作可以清晰有力,但他似乎又是刻意晦涩,无论费弗尔、托马斯·曼还是列维-施特劳斯,对此都有直言,可是这晦涩自有一种勾引人的魔力。这样的文章虽然往往令普通读者望而却步,却能收获门徒。
拉康的理论写作,无论是作为精神分析而言还是作为结构主义而言,往往都难以言喻地晦涩,他提交的报告、论文让人感到“无法阅读”。精神分析本就是一个充满“黑话”的行当,通过这本传记,我们对其中的派系斗争之激烈多少会有些印象,而大部分我们日常用的术语词汇,像什么“享乐”“伦理”“道德”等,在拉康的精神分析体系里都必须被重新界定一遍。在精神分析的设定中,人本质上是异化的,活在一个自己无法脱离的系统的控制下,受到权力的制约,而他的反抗只是加强了这个系统。为此,揭示这些隐秘的人就像说出一个“天意”的预言家一般,身上披戴了特殊的光环。《拉康传》被其作者定位为一部精神分析全史中的一卷,从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精神分析界的内斗之频密(拉康正是其中自立门户的大宗师之一),又能撇开那些让人一头雾水的专业“黑话”,而从拉康本人身上发现这种现象的缘由。这种晦涩到底是不是必要的?对此,作者卢迪内斯库引用福柯的话做出回答:“他写作的晦涩对应于主体的复杂性,理解主体的工作必须在一个人自身身上展开。”
你或许会有这样一种印象,拉康,这个生于1901年的巴黎人,情感和心智都宛如一片世外桃源,他的学术写作中,看不出两次大战、沦陷及大屠杀之类的“大历史”的影响,他潜心其中的理论和术语的世界,他组织的一个个“研讨班”,都像是密闭在真空中一样。但作者卢迪内斯库指出,这些都只是表面,或者说,只是拉康复杂的、褶皱的、密度极高的人生中的一个剖面。因此,在我看来,他隐隐散发出一种气息,那是只有探究最为高级的奥秘的人才能散发出的郑重和紧迫的气息。
拉康去世时被尊为大师——“被尊为”三个字很重要,这意味着不是非如此评价他不可。拉康有虚无主义倾向,是一个以欲望(而非理想)来调动精力的人,但无论他把自己奉为至尊,还是毁掉这个宝座,都是他探寻真理的执拗的努力。可以说,他也是一面镜子,因为很难有几个人看到他本身的样子,大多数人看到的、所理解的,都是他们以为自己所看到和理解的拉康:不错,这个拉康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自我的投射,但言必称幻象的拉康本人,或许会接受甚至乐见这样的结果。 书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