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恐怖故事的本质,是悬疑文学

作者:张震

张震,作家、声音表演者

这个张震曾是很多人学生时代的噩梦——宿舍熄灯后,几个人窝在床头,“张震讲故事”的各种桥段被人不断重复,然后在恐惧之处,众人齐声尖叫。

自1998年开始在辽宁广播电台工作,张震讲了20多年的“鬼故事”,一度有“鬼王”的称号。不过,他认为一直以来他讲的不是鬼故事,而是“恐怖故事”。张震认为“鬼”这个字在中国人的语言体系里面囊括了太多,“这人聪明,我们叫机灵鬼;那人不爱起床,我们叫懒鬼;甚至一个精力充沛的人,我们说他有鬼精神。人们爱用鬼故事代指一系列有神秘主义元素的故事罢了”。

很少人知道张震的长相和脾性,他的声音是他的品牌。如何用声音来制造氛围,并细致捕捉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他摸索出了一套规律。人类的恐惧是如此的相似,它总是因面对未知、心理上的安全感缺失而产生。但即便有规律可循,“为惊吓而惊吓”显然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恐怖故事。

张震有两部会反复看的恐怖电影,一部是斯蒂芬·金小说改编的《危情十日》,另一部则是《小岛惊魂》。这两部有着精妙结构的电影,诠释了好故事的真正内核。“一个好的故事,首先是一条圆润的弧线。故事情节发展下来,无论是读者还是听众,一定要不自觉地置身在你的故事中。实际上,恐怖故事的内核是悬疑文学,悬疑感造成真正的恐惧。而一个优秀的悬疑故事,它必定有一个严丝合缝的结构。”张震说。

Q:恐怖故事真正让你着迷的点是什么?

A: 其实你去探索一个恐怖故事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跟人类的发展历程是暗合的。所有人在一层一层地揭面纱,只不过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揭开最后一层面纱。但恐怖故事的魅力是,人们体验故事的过程中,终究会得到一个最后的快感。 

Q:世间各类恐怖故事的共性是什么?

A: 所有的恐怖故事一定离不开两点:要么是“生者的不智”,要么是“逝者的不甘”。前者是指活着的人愚钝,不够智慧,被假象蒙蔽了双眼;后者则是指死去的人,因为各种原因还留在这个世界上,这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鬼故事。

编辑/严岩 音频/李响 设计/洪靖惠

| 封面大使 |

《三联生活周刊》的新刊《夏日阅读:鬼故事——一场文学的疗愈》,从古代志怪故事开始,我们阅遍欧洲的吸血鬼、各类哥特小说、怪诞故事集;日本的《妖怪大全》自然也没放过,包括以日本民间神怪小说为基础的《阴阳师》...希望在中元节前夕,你能获得一场精心挑选的“恐怖”盛宴。

张震:恐怖故事的本质,是悬疑文学0

《三联生活周刊》每期都会邀请一位文化公众人物 / 明星来担任当期封面故事的引荐人(封面大使),以10分钟的音频形式来分享自己与封面专题相关的个人经历或知识、文化记忆。

点击下图,听到更多封面大使的声音 ↓ 

张震:恐怖故事的本质,是悬疑文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