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箱是否涉嫌垄断?

作者:邢海洋

丰巢快递箱的收费事件沸沸扬扬,企业以市场化收费为理由,信誓旦旦地涨价,终因邮政总局的约谈,暂停收费。丰巢的收费,邮政总局为什么管起来,是否因为触及了垄断?

几年来,我眼看着快递箱、废品回收箱甚至自动零售柜一个个立起来,所谓100米生活圈里密布起一个个铁皮大柜子。竖起这些铁皮箱子的时候,工人们先要在地上建一个水泥基座,再引来电线,安装好柜子后再在上面加一根天线,接受移动信号,万事大吉,只等收钱了。经营方式如此简单粗放,盈利“护城河”如此清晰的行业,谁不想做呢?所以当相关技术准备齐全后,一定会有众多的资本看中,投身其中的。

正是因为资本的追逐,全国各地居民区里快递柜的建设如火如荼,没几年的时间,这已经成为邮箱之外,小区公共设施的标配。小区成立了业委会还好,多少能代表业主的意见,那些没有业委会的小区则是物业公司代办,滚滚建设洪流中,多少金钱流进了物业的手中,几乎是一个谜。据报道,一个智能快递柜的成本约为1.8万~6万元,除柜子本身的成本外,还涉及进小区、写字楼的租赁费,甚至进场费。我们知道商人最想干的就是躺赚的生意,也就是垄断的生意,如果一家企业能够把所有的小区都装上自己的快递柜,岂不就形成了一个快递柜的垄断王国。故而在这种一次性投入,长年受益的跑马圈地中,只有资本雄厚的大佬们才能一骑绝尘,形成寡头垄断局面。这恰恰是应该警惕的,工商部门应该最早介入,掐断其苗头。

这里不妨把快递箱和高速公路作一个类比。高速公路建设前,我们已经有了免费的国道乡道县道,但经常拥堵,红绿灯密集,效率不高。智能快递箱出现前,小哥们会把快递送到家门口,如果没人,就约下一次,这影响到了派件效率。企业家们看准了效率提升的空间,于是挟资本而来。但高速公路是国家主导建设的,快递箱却没有。五毛钱的生意虽然看起来是小生意,但家家户户都离不开,涓涓细流汇成的就是大生意了。

当然,社区便利店也不是国家主导的,一家东西卖贵了,消费者就会转向另一家。可方圆多少里的快递箱却不是,全是一家企业在控制,这就摒弃了竞争。判断一家快递箱是否构成资源独占,甚至不能用它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来判断,而是要从一个区域,“100米生活圈”的角度。消费者如果有去几百米外其他公司经营的快递箱的选择权,则不构成垄断,否则,就只有用和不用快递箱的选择权了。有人说,没关系,丰巢收费高了小区可以再引入新的快递箱,可社区里哪儿有那么多闲置土地?

快递箱的收费也并非无解,这里还是以高速收费为例,高速公路的收费标准都是省级交通部门制定的,为了防止偏袒经营者,制定过程中还加入了公众听证环节。

《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在其大作中观察到,具备“从0到1”创新能力的企业在崛起之后,往往会自然地走向垄断。如今美国的搜索市场为谷歌独占,网购则是亚马逊,这还是网络世界上的“占地盘”,实体世界中,上世纪曾有过著名的反垄断案例,即拆分AT&T,只是到了后来垄断移师网络,反托拉斯法一时间跟不上科技发展的节奏。曾经全社会都在谈论拆分微软的事,还没等到具体行动,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崛起了,微软电脑操作系统上的垄断显得没那么刺眼了。

可快递箱明明是杵在大地上的铁皮柜子,其经营行为和场所主要也在铁皮柜里。是否涉及了资源独占,并不难判断。 投资物语蜂巢快递市场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