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协委员的网上书院
作者:刘周岩未能战胜的传染病
“海滩落潮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幻想,认为用一只桶便可舀干海洋。”
美国作家劳里·加勒特在她的名作《逼近的瘟疫》中引用雷内·杜博斯的格言,暗示上世纪人类面对传染病的过分乐观态度。加勒特在书中提出了警醒:人类与微生物的战争远没有结束,必须警惕新发传染病大流行的可能性。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94年,新世纪的SARS、猪流感等全球公共卫生威胁使其不断被人们重新提起。自2019年末新冠疫情肆虐以来,这本书尤其引起了一个特殊群体——全国政协委员们的关注。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全国政协正式启动了委员读书活动并成立了“网上全国政协书院”。成立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倡议委员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建设“书香政协”。
作为全国各界人士进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委员读书不只是个人陶冶情操,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政策影响,政协是如何组织委员读书活动的?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告诉本刊,政协读书活动的开展和疫情有着直接的关系,读的第一本书正是三联书店翻译出版的《逼近的瘟疫》。“2月下旬,根据汪洋主席的提议,政协在网络平台开通了‘防控疫情主题读书群’,委员们自愿参加,讨论非常热烈,目前已经有34个界别近百位委员参与,作了3000余人次的发言。”朱永新本人是全民阅读的积极倡导者,获得2019年度“全国阅读推广特别贡献人物”称号,他也成为了这场网络读书会的操办人,对《逼近的瘟疫》进行了分章导读,组织委员们讨论。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近百位委员随着加勒特的著作回顾了20世纪的传染病流行史。
生物学背景出身的加勒特因为对写作的兴趣,放弃了博士学位进入新闻界,成为第一位同时获普利策奖、皮博迪奖、乔治·伯克奖三大著名新闻奖项的科学记者。其多年报道经历的集大成之作《逼近的瘟疫》,记录的正是她观察到的20世纪医学的一项重要转折,即对传染病从“轻敌”到“艰难迎战”的过程。
加勒特认为,20世纪后医学快速进步,以致产生了一种直线关系的思维,误以为微生物节节败退、“若干世纪以来的总趋势是人类的风险越来越小”。换言之,人类的姿态是即将战胜包括细菌、病毒等在内的各类微生物,于是在整个宇宙再没有另一种生物——无论多大或多小,可以真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然而这不过是过分自信带来的盲目。“微生物不会仅仅因为人类忽视它们的存在而寿终正寝……要寻求一种挑战性更强的看法,承认在人类身体的内部和外部,人类和微生物之间存在一种动荡的、非直线的状况。”加勒特写道。
以史为鉴的阅读
在《逼近的瘟疫》中,加勒特提出了一种更危险的可能性:如果有朝一日,一种有着极强传播性的呼吸道传染病在全球化的世界流行,会是怎样的场景?本书出版近10年后的2003年SARS使预言成真。加勒特在2006年为中文版所作的序中提到,SARS对全世界的领导人“都是一次震撼”,神秘的流行病在一个全新的世界出现,“这个新世界利用20世纪难以想象的方式,通过经济和空中交通,彼此紧紧地连成一个整体”。
当2019年末新冠疫情发生后,人们才恍然意识到,SARS不过是真正危机的预演罢了。
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期,政协委员们阅读《逼近的瘟疫》以史为鉴,有着特殊的意义。朱永新告诉本刊:“对于政协委员来说,我们大部分人可能无法像白衣天使一样直接在前线战斗,但是可以通过我们的资政建言、凝聚共识发挥作用。”读书活动通知发出后,自愿参与的委员人数和讨论热烈程度都远远超出了朱永新的预料。
全国政协向本刊提供了委员们在网络平台中就本书阅读感受的讨论记录。例如在2月23日,开始读书活动的第三天,两位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原副总参谋长戚建国上将和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教授就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戚建国说抗疫如打仗,自己近阶段读此书思考的重点是如何运用科技力量战胜疫情的问题:“一是应建立前沿预警系统,这是防的首要,要盯住动物界的异常动态和‘哨兵’人群;二是应建立防疫信息系统,重点是在算法上突破,同时建立病毒数据库,注重运用先进的算力去计算;三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手段研判疫情,而不是通过几个数据去分析疫情变化和拐点;四是建立疫情态势图,运用成熟的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疫情数据库,准确掌握疫情动态和抗疫资源配置,同时掌握人员流动情况;五是建立疫情报送机制,确保第一时间将疫情报至决策者。”
张连起则从自己长期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视角作了思考:“我一直边读边想:如果把应急管理体系看作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不仅要保证设计的系统性、完整性、有效性,更要确保实施的程序性、精准性、有效性。哪些环节出现漏洞,哪些领域存在缺陷,甚至是重大缺陷,究竟是设计层面,还是执行层面?虽然‘非典’事件后信息直报系统建立起来了,但是否做过流程动态测试、模拟执行评估?应急预案的响应与标准作业程序在实际中执行的效果如何?在此次疫情的压力测试下,我们能承受多大内部控制失效的可能性?等等。”随后,二人又就如何从大系统观点入手考虑体系构建,以及“小智治事,大智治制”等问题开展讨论。
其他委员们纷纷加入,提供自己领域的见解。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全国政协常委、前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的回应:“两位的对话获益良多!多年实践经验是防与治两者皆重要;‘大智治制’皆适用于国家和国际层面。”陈冯富珍分享了自己和《逼近的瘟疫》作者劳里·加勒特的相知,提到加勒特及比尔·盖茨等人都曾“敲响警钟”,但历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令公共卫生工作者颇感无奈。她联想到自己的工作经验:“病毒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任何人没有免疫力都有感染的风险。但面对病毒时,贫穷的人与富有的人的选择与结果就有天壤之别,包括生存和死亡的分别!西非埃博拉、美洲寨卡、2009年全球流感大流行等疫情,我亲眼看到贫穷的人所受的极大伤害,更谈不上生命安全、社会公平、社会公义!”陈冯富珍还高度评价了中国在本次抗击疫情中的表现,表示新冠肺炎病毒是她所见过的最为“狡猾”的病毒——致死率与传播率均高,面对全球疫情,需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类似的讨论,一直在延续。委员们从各自工作领域出发,联系书中内容对本次疫情建言献策。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吕钟梅委员作为长期从事环境资源法研究的学者,为大家分享了关于现代社会立法与生态安全的见解;首都儿研所新生儿内科副主任米荣委员,分享了自己作为一位临床大夫看待疫情的视角;中国驻希腊大使章启月委员则谈了应当如何在国际疫情愈发严重的背景下,对外进行合作交流;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委员分享了自己的生命观:“首先在我脑子里蹦出的两个词就是‘渺小’和‘伟大’,只有我们辩证统一地看到人类的这两面性,才能少走弯路、少吃异苦。”
热烈的交流氛围之中,委员们又开始了第二本书的阅读,书目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内森·沃尔夫的著作《病毒来袭》,采用了不同委员分章导读的形式。3月23日,开始读书一个月以来,全国政协举办了一次线下读书交流会,除参与读书的委员们,还邀请了原小汤山医院院长张雁灵、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张大庆等专家,结合这两本书分享疫情相关知识和见解。
在这次座谈会上,汪洋强调,开展委员读书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是政协委员增强履职本领、提高建言质量的内在要求,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更好凝聚共识的有效途径。党中央对政协委员开展读书活动给予充分肯定。要发扬人民政协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优良传统,运用好读书活动这个新的载体,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努力建设书香政协,不断提高委员的思想水平和能力素质,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职责使命,为坚持好人民政协制度、发挥好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发展好人民政协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冠传染病疫情全国政协网上书院政协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