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口为什么变好了?
作者:谢九按照海关总署的数据,如果以人民币计价,4月份的出口增长了8.2%,进口下降10.2%,贸易顺差3181.5亿元,增加2.6倍;以美元计价,4月份出口增长了3.5%,进口下降14.2%,实现贸易顺差453.4亿美元,增加2.5倍。和今年一季度相比,4月份的外贸数据明显好转,尤其是出口,在一季度的时候还是两位数的负增长,4月份开始逆势正增长。
4月份的出口之所以好于预期,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去年4月份的基数较低,当时的出口同比下降了2.7%(以美元计),在低基数效应下,今年4月份的同比增速相对较高。
第二个原因是,我国疫情在一季度大规模暴发之后,各行各业大面积停工停产,前期本来应该交付的外贸订单无法准时交付,致使整个一季度的出口规模出现了两位数的负增长。当时国外疫情其实还没有大规模暴发,一季度出口萎缩,并非国外需求下降,主要是中国的订单无法准时交付。到了4月份,中国疫情得到控制,复工复产率大幅提升,前期积压的外贸订单开始集中交付,所以4月份的出口规模出现了明显反弹,这应该是4月份出口好于预期的主要因素。
第三个原因是,随着中国疫情得到控制,从二季度开始稳步复工复产,但是全球疫情正处于暴发期,很多国家的工厂停工停产,短期之内中国供应链的优势得以凸显,对其他国家的出口商形成了一定的替代效应。
4月份出口改善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是,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大幅增长,4月份纺织品出口同比大幅增长49.4%,为出口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那么,4月份的出口好转是否意味着我国的外贸已经走出了疫情的阴影,迎来了拐点呢?显然并没有这么乐观。从4月份出口好转的几大因素来看,未来其实都很难持续,4月份的出口改善大概率只是暂时现象,真正的严峻考验还没有到来。
首先是去年同期的低基数效应将很快消失,去年4月份的出口虽然为负增长,但是从去年二季度以来,出口开始逐渐改善,去年全年出口实现了5%以上正增长,这就意味着今年剩余时间的低基数效应将很快消失。
其次,在前期积压的订单集中交付之后,中国的出口将迎来真正的外需萎缩时刻,因为国外的疫情暴发主要从3月下旬开始,对经济的冲击将主要体现在二季度,随着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大衰退,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将大幅萎缩,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贸企业订单被取消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
而从出口的替代效应来看,随着国外疫情开始平稳,很多国家慢慢告别经济停摆的状态,复工复产率逐渐提升,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对手们也将从中国企业手中抢回部分订单。
从4月份的进出口数据来看,虽然出口好于预期,但是进口数据的恶化超出预期。4月份的进口同比增速从3月的-1%大幅下降到-14.2%。进口数据的恶化,说明当前中国的需求迅速萎缩,更真实地体现出中国经济的疲软程度。
在国际市场上,如果中国的进口大幅萎缩,可能会引发部分国家的不满,使得中国贸易的外部环境更加恶化。最值得担忧的就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可能还会卷土重来。
今年1月15日,在疫情暴发之前,中美贸易摩擦缓和,双方达成了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当时在协议中规定,在2020年和2021年两年内,中国要在2017年基数之上,扩大自美采购和进口制成品、农产品、能源产品和服务不少于2000亿美元。疫情暴发之后,美国经济遭受重挫,特朗普近期屡屡表示,将在一两周之内核查中国是否按照当时贸易协议的要求,兑现了购买美国商品的承诺。如果中国未能兑现,特朗普表示可能会终止协议。
但众所周知的是,由于疫情暴发,中国经济停摆数月,一季度GDP出现罕见的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进口规模大幅下降,今年前4个月自美国进口2561.8亿元,下降3%。所以,在全球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仍然要求履行疫情之前的承诺,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极大挑战。当然,中美第一阶段协议为期两年,现在才刚刚开始,中国也未必没有能力履约。但是对于美国而言,越是经济衰退,贸易保护的动力就越强大,如果中国万一不能完成今年年初签署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美贸易战就有再度升温的可能性。
今年前4个月的贸易数据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中国和传统的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进出口规模都大幅下降,但是和东盟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却逆势增长。
今年前4个月,东盟和中国的进出口规模达到了1.35万亿元,同比增长5.7%,占中国进出口的比重接近15%。东盟和中国的贸易规模也超过了欧盟,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逆势增长,前4个月的进出口规模为2.76万亿元,增长0.7%,占中国进出口的比重超过了30%。相比之下,中国和传统发达经济体的贸易规模都明显萎缩,中国和欧盟的贸易总值下降了6.5%,欧盟也从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降为第二名,中国和美国的贸易总值下降了12.8%,和日本的贸易总值下降了2.1%。
在疫情暴发之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已经开始出现逆全球化的趋势,疫情暴发之后,全球化退潮将进一步加速。对于中国而言,想要减缓全球化退潮的负面冲击,开拓更大程度的区域化合作,可能是突破困境的一条出路。近期和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逆势增长,已经开始体现出疫情之后的全球格局。 市场分析疫情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