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解释”世界,还是“改变”世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用历史“解释”世界,还是“改变”世界?0如果扁鹊很想帮蔡桓公

记得初中语文课有一篇课文《扁鹊见蔡桓公》,就是成语“讳疾忌医”的那个故事。我知道如果我是蔡桓公,要提醒自己不要讳疾忌医,不然后果很严重啊;但是我拦不住自己的脑洞,我就很想知道:如果我是扁鹊,真的想帮助蔡桓公,要怎么做呢?

这已经不只是一个要不要治病的问题,而是一个人际沟通的问题。我很希望能有另外一个成语,能够提醒扁鹊。但是,当时我并没有找到这个成语。直到很久以后,我才知道了《商鞅见秦孝公》的故事,才明白提建议其实是一种“特权”,要特别慎重地使用,它背后是一种叫“说服式沟通”的能力。

在带引学生的学习中,我们就围绕这个“说服式沟通”问题做了深入探究:我们想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谁是解决这个“说服式沟通”问题的顶级专家?

我们想到了沟通不好会“要钱”的——商务法务谈判专家,也顺藤摸瓜找到了沟通不好会“要命”的——FBI人质谈判专家。

而当我们看到《掌控谈话》这本书里的故事,人质谈判专家把商务法务谈判专家谈趴下的证据以后,我们就能确定,真正的“说服式沟通”专家是谁。然后再来一起探讨,我们可以从这些专家身上学到些什么,接下来我们怎么做,来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

这个过程,对于学生,对于我,都是一场独特的学习体验。

不同的高手给了不同的建议怎么办?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高手给了不同的建议的情况。有些建议可以学生直接去验证,比如说人质谈判专家说,请从让对方说“no”开始沟通,与商务谈判专家建议的请从让对方说“yes”开始沟通,学生自己通过真实的沟通来验证,就能知道该如何做选择。但是,有些建议,学生没有办法直接验证,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进一步的阅读引导了。

比如,一个是理论的高手,一个是实践的高手,学生应该何去何从呢?

都说教育是人点燃人的过程。发自内心,我希望学生能够认识社会科学真正的大师,毕竟这些大师曾经点燃过我。于是,在第一年设计课程的时候,我也把社会科学的经典推荐给了学生。等学生阅读了这些书以后,我就会问学生要一些反馈。

有一天,学生夏宏宇和我说:“我觉得这些理论好厉害啊,完全把我吸进去了,可是我也很难跳出来了,我更加想知道,它在实践中是如何用的。”

这句话让我立刻意识到:是啊!我的学生,未来不一定都去研究历史学,但是一定会需要使用历史的思维方法。所以,我要做的,不只是让学生和“学”好历史的人联系起来,更是让学生和“用”好历史的人联系起来。

第二年,这门课的推荐阅读书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和学生开始一起找那些真正将历史“用”得好的人。我们发现,基辛格是一位“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高手。当然,这不是我们随便的判断,是有《高塔与广场》这本书里提供的一系列可视化数据支持的。然后,我们就决定去读基辛格写的《世界秩序》,看他拥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他是如何思考世界秩序的变迁,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发。

如何让自己把“学”的知识也“用”起来?

真正让学生对“用”历史有感觉的,是发现,历史在不知不觉中帮助自己做抉择的那一刹那。

德鲁克说,“如果再过一百年、二百年来看我们今天的这个时代,真正引人注目的不是各种各样的技术,而是人类处理信息、获得认知的能力一直没有变化,但人类接触信息和接触世界的机会呈指数级的增长。在这样一个反差当中,人类如何作选择,如何作决策,如何避免自己的认知变得浮皮潦草、随波逐流,是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最大的问题”。

我们会一起穿越到过去。比如:我们在一开始的课程介绍里,就请学生思考了一个问题,也是施展老师在得道APP的《国际关系40讲》里给出的问题:“你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生活在‘二战’前夕的英国人,面对纳粹德国的疯狂扩张,你觉得是应该向纳粹妥协让步,还是应该团结起来一致反抗?估计你会说,那肯定不能妥协啊,纳粹这么邪恶,当然要反抗啊!但是,生活在当时的英国人,还未必真是你这么想的。这个时候,如果你是一个生活在‘二战’前的英国人,有一个家伙告诉你,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保持和平,只要有技巧,希特勒也是能够安抚住的。另一个家伙告诉你,我们必须马上对希特勒强硬起来,哪怕再发生一场大战也在所不惜。你会选择支持谁呢?第一个人就是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第二个人是丘吉尔。如果你了解后面的历史,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支持丘吉尔;但是如果脱离那种刻板印象,把自己代入到这样一种具体的场景中,可能你就不那么容易做选择了。”学生们发现,原来真正读懂了历史的标志,就是读懂了某个时代、某个人、某个抉择背后的“迫不得已”。

我们还会一起穿越到未来。比如,我们的班级集体阅读笔记,都有一个固定的“321”出门条——3个我学到的知识,2个我在思考的问题,1个我想让老师知道的事情,可以是读完的心情,也可以是给老师的任何一句话的反馈。在这“2”个问题里面,学生就会试着把学的知识和自己联系起来,然后一起讨论。比如,读到施展老师在《枢纽》中的“宗族关系有一种双刃剑效应,它既帮助华人铺开了一张庞大的跨越海洋、地区的网络,也限制了海外华人的政治影响力”,学生们会讨论,为什么小团体意识,还会损害政治大局意识?那当我们自己去海外求学的时候,应该如何行动呢?大家的结论是:无小,不能开局;无大,不能终局。当我们把这件事情加上一个“开局”和“终局”的时间轴以后,自己在每个阶段的情境之中,所要采取的行动就会有所不同。 读书阅读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