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市的钱去哪儿了
作者:邢海洋疫情后,股市曾暴涨,随后沉寂下来。楼市则蠢蠢欲动,尤其深圳和上海,豪宅销售亮眼。财政下发了大量抗疫资金,货币环境也颇为宽松,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多增了2.47万亿元。这些“好钢”是否用到了刀刃上?
一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1.08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7.25万亿元,同比多增9608亿元,可对应的GDP增幅却是下降了6.8%,说明至少在当季,很多资金没有流入到实体经济,即使流入了,也没有形成有效的产出。当然,财富的创造需要一个过程,隔离之下多种行业的运行停摆,钱从银行和证券市场流入到了实体部门,仍可能暂时停留在企业的账号上,未能采购原料设备,雇佣工人,投入生产。即使一部分资金进入了员工的腰包,因为隔离期间消费渠道受阻,钱也只好停留在银行的账户上。一个事实是,一季度居民以远多于去年同期的水平在存钱,每天存700亿元。
一方面企业无产品生产,职工无工可做,另一方面大量资本流入,除了囤积原材料之外,几乎就没有别的用处。可在石油价格暴跌、大宗商品需求萎靡的情况下,流入原材料的金钱也是有限的。于是乎,除了口罩和呼吸机生产厂商日夜开工,基本生活必需品还保持着正常进度外,多数行业都陷入了停滞。上市公司的一季报就显示,申万28个一级行业中仅12个行业净利润增速为正。而在进出口领域,随着疫情在海外蔓延,贸易出口断崖式下跌,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速由2月的89.6%下降至-20.8%,对欧盟出口的同比增速由74.2%下降至-24.3%。整个一季度,出口下降了11.4%。
病毒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离,这不同于我们熟悉的由于资本链条或产业链条断裂所产生的经济危机。病毒肆虐的时候,向实体经济注入金钱,于经济的正常运转似乎是于事无补的。只有当利率降低了,企业可以凭借低廉的成本筹措到资金,渡过难关的时候,央行大手笔注入流动性的举措才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上,美联储最早的降息,不如随后美国的实业救助计划更有效。航空公司没有了客流,并且经营前景不明,自己在市场上发债没人信任,政府给兜底才能保证行业平稳度过疫情。
极端的低利率环境并不能帮助危机中的企业活下去,更不能扶助那些疫情中失业了的个体,却可能造成市场投机氛围,吹胀资产泡沫。在深圳,“戴着口罩抢房子”的一幕出现了,“天价喝茶费”也重现江湖,上海虽没有深圳热火朝天,但市中心已经出现了日光盘。据传,深圳房价上涨与政策扶植中小企业有关,企业买房后一通包装,就可以房产抵押,从政府和银行获得利息补贴,等于“零息”获得了贷款。
刺激政策若使用不当,甚至可能扩大贫富差距,于抗“疫”更是于事无补。疫情下失业的更多的是低收入的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的就业人口,而廉价货币最有利的是借钱的一方。如今对生活失去了一些安全感的普通人正在节衣缩食,把钱存在银行,富人则利用走低的利率狂买豪宅,这一畸形的借贷模式发挥到了极致。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那里的房价已经连跌3个月,那里是按人头发放救济的。
疫情终将过去,可流出去的货币却难以收回。如果这些钱没进入实体产业,却进入了富人的钱包炒房炒股,滞胀的风险就在眼前了。 投资物语经济救市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