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缔结的密约

作者:卜键

最后缔结的密约0与英法联军谈判期间的恭亲王奕訢(1860年11月2日由费利斯·比托拍摄)(FOTOE 供图)

伊格纳提耶夫的首先入城,法军高官的骑马前引,守门外军对他的持枪敬礼,被一些惊恐中的京城民众看在眼里,迅速传播开来。加上小伊原先有意设计的桥段:代联军发放保护寺院等场所的告示,在通州出面劝阻联军残害百姓,以及故意显示与两位特使的交情,都使他名声大噪。而今英法联军发出最后通牒,限令清方“三日内照复,五日内给银,初十日画押换约”,否则就轰击京城,直取皇宫,留守的文武大员惶急之下,竟将小伊视作救命稻草。

咸丰帝仓皇离京时,命恭亲王奕訢为钦命全权大臣,主持抚局,负责与英法特使议和;而以豫亲王义道、大学士桂良、户部尚书周祖培、吏部尚书全庆为留京办事大臣,并指定义道、全庆主内,桂良主外。奕訢不敢身居危城,带着一帮子人在城外游动(即躲避)。城内主要是义道等主持。这位皇叔辈分的亲王庸庸碌碌,压根不是个支撑危局的材料,做过头等侍卫、喀喇沙尔办事大臣,曾陪林则徐在南疆勘察的全庆也是方寸已乱,好在巡防处未撤,一些在京大员在此聚会协商,而第一个选项,就是恳请俄国公使出面调解。他们先是派人到南馆探问,当晚与俄罗斯馆大司祭固礼沟通,次日便组团到南馆求见。谁来谁不来显然也经过一番斟酌,义道、全庆、周祖培没出面,领头的是署任步军统领、负责巡防事务的刑部尚书瑞常,以及文祥、宝鋆、麟魁、恒祺、崇纶等大员。瑞常出身蒙古镶红旗,道光十二年进士,年龄应比小伊的父亲还大,当初和肃顺一起多次与小伊会谈,算是老对手了,此时则不能不低声下气。这正是伊格纳提耶夫渴望已久的一刻,先静静倾听各位大臣的诉求,然后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沙俄对华的历次忠告,提供精良武器和军事教官的好意,交涉过程中肃顺的无礼,再有就是沙俄的强大……他说:

对俄国来说,如果要在一万俄里的中俄两国边境线上对你方任何一地发动一次无法抵抗的打击,那是轻而易举的。你们知道俄国有多少陆军,知道直隶湾停泊着我国的分舰队,尽管如此,但是俄国仍然不仅不愿利用你们现在这种走投无路的处境,而且还决心向你们证实它对贵国所抱的善意。

威胁恐吓加上利诱全占了,在场清朝大臣岂听不出,但不敢反驳。对清方虐待英法俘虏之事,小伊也严厉谴责,以此说明联军在愤怒之下会激烈报复,也挑明调解的难度。他表示可以充当调解人,前提是要由恭亲王出面并答应他以前的全部诉求。奕訢虽明知伊格纳提耶夫之诡诈,至此也觉无奈,只得权且应允,恳切拜托他担任调停人。熟悉夷务的恒祺对俄使能起的作用有所怀疑,小伊对他也不无忌讳,对瑞常等做了一些暗示,随之此人便被踢出谈判班子。

于是出现了谈判史上极为特殊的一幕:恭亲王派人送来英法特使的最后通牒,一班清朝大臣与俄使逐条辩论,讨价还价,所争有时又纠缠于一些鸡毛蒜皮(如特使入城谈判时带多少人等)。小伊知悉英法两国谋求的核心利益之所在,既提醒清方认清形势,以确保清廷稳固和皇宫不被捣毁为关键,也表示会力劝联军延长赔款期限、早日撤军、决不毁坏皇宫等等……三天时间很快过去,联军在圆明园等处的破坏升级,再一次火光冲天,占领安定门城楼的联军也有异动。小伊对惊恐万状的清朝官员好言抚慰,答应立刻去见额尔金和葛罗。

英法特使也在焦灼之中,最后通牒与焚毁圆明园都是施压,为的是逼迫清方依其所提条件签约;而他们虽扬言轰击京城与推翻清廷,也轻易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额尔金和葛罗热情欢迎伊格纳提耶夫的到来,饶有兴趣地听他谈城内情况和对时局的看法——其中大多是真材实料,也不乏俄方的小九九。小伊不提接受清廷委托前来调解,却说再乱下去对大家都没有好处,希望尽快在京城建立秩序,而后表示如果联军放弃炮轰京城的打算,有真诚媾和的愿望,他可以去说服清方给予尽可能满意的答复。两国公使被说动,与清方迅速签订条约,并于10月30日将部队撤离北京。其间的欺凌胁迫和犹疑反复,小伊的巧妙周旋与两头欺哄,那也不消多说了。

在伊格纳提耶夫的催促下,清俄边界谈判重新开始,却远不是他所期待的那样顺利。尽管恒祺根据俄方要求没有参与,以瑞常、麟魁、成琦、宝鋆组成的班子也很激烈,“无论如何不同意根据布多戈斯基的地图划定东段边界”。谈判在南馆进行,约从上午9时到晚7时,逐日进行,经常争执不下,进展很缓慢。一肚皮机诈的小伊不愿英法公使得知此事,为避免清朝大员与常来南馆的欧洲人碰面,将谈判安排在大司祭固礼的房间,并要求大员们乘坐的轿子不要停放在馆内。此时英法特使仍住在北京,而额尔金的弟弟卜鲁斯公使带着卫队从天津赶来,认为哥哥受到俄国公使的迷惑,决意要在北京长住,军队也不应撤离。小伊又是大费唇舌,总算说服二人暂时在天津过冬,等明年春天清廷提供宽敞住所后再搬来。呵呵,只要与清廷签下划界条约,他就不管那些了。

这一切都使得小伊更有紧迫感。平日故示尊贵、不参加具体会谈的他向瑞常等人发表声明,说自己要赶回国内面见沙皇,说拖下去将不得不在北京过冬,而英法使节得知后必然仿效,最后又使出杀手锏:他能说服联军撤回天津,也能将他们召回北京,只消一封信就能办到。吓住了瑞常等人,小伊也做了一些让步——不再提在齐齐哈尔设立领馆,将住京俄人数量限制在两百之内,同意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人留在原地,协议达成了。11月9日,英法特使离开北京,小伊分别为之举办了送行宴会,二人完全不知俄清之间的谈判,临行前也都到俄国公使处辞行,“像最亲密、最知心的朋友那样依依惜别”。

11月14日下午,恭亲王第二次驾临俄罗斯南馆,《中俄北京条约》的签约仪式正式举行。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最后一份“北京条约”,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额尔金大约仍担心俄国人搞事,留下一名叫爱金斯的翻译,小伊心知肚明,热情安排他每天来馆用餐,而在签约这天派两人陪他去参观雍和宫,然后就近在北馆喝大酒,一枕黑甜乡,待醒来回馆,“诸事均已完毕”。

11月22日,伊格纳提耶夫由陆路回国,恭亲王专门赶到南馆送行,二人的关系看上去也很亲切。(完)

(本组文章参考:《清文宗实录》《清史稿校注》《清通鉴》《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清代中俄关系档案》《第二次鸦片战争》《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伯爵》《1860年〈北京条约〉》《外贝加尔的哥萨克》等) 额尔金历史中国近代史清朝和硕恭亲王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