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录片里的“支配者人类”
作者:卡生曼谷的一名驯象师和他的大象
被驯服的真相
“我认为自己喜欢动物,也没有什么抗拒感,但那真的代表喜欢或者爱护它们吗?”片子的开头,担任旁白解说的演员金宇彬提出了问题。
他和当红艺人朴信惠、柳承龙、柳海真,随制作团队一同赶赴世界各地,亲身体验野生动物们面临的悲惨现实,并且客观地给予各方人士阐述人类作为支配者的行为理念。千百年来,人类的驯化、杀戮、捕杀从未停止,当我们沾沾自喜地认为获得了对自然的支配权时,又将如何重新思考保护的意义?
镜头扫过辽阔的非洲草原,很快,朴信惠便亲眼目睹了一头非洲大象惨遭偷猎的惨状:被砍断的脊柱,以及用电锯削去了整张脸后的大象残骸。即使尸体已经在干燥的非洲草原上风干,但依旧令人触目惊心,可以想象两个月前偷猎者为了象牙是如何活活虐杀了眼前这头健壮的雄性大象。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盗猎者会进一步用树枝盖住大象尸体,让人们用直升机也难以发现。更恶劣的还会把大象的皮肤剪开,往里面灌入毒素,把啄食大象的秃鹰也集体毒死。朴信惠说:“即使来之前做了很多功课和心理准备,但真的看到这一幕,整个人的情绪依旧瞬间崩溃。”
普通人的生活离这类杀戮十分遥远,我们更熟悉的是那些被人类驯服后的野生动物。在非洲草原上对准大象的猎枪和电锯,在人类驯化动物的过程里变成了挥舞的长棍和尖刀。野生动物丧失了野性,听命于人类发出的特殊指令进行表演,甚至一生在镣铐声中搬运重物直到死亡。同时,人类为它们提供衣食无忧的生活,它们不再需要在自然界靠本领维持生活。然而,驯服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跟随韩国艺人柳海真来到了泰国清迈的大象生态公园,这里有17头眼睛已瞎的残疾大象,它们曾经是各大观光公司用于表演的演员。据统计,泰国90%的大象被用于观光,出现在运载货物、寺庙祭祀、马戏团表演等多种场合。当柳海真得知整个驯化的残酷过程后,他坐在观看大象表演的看台上,看着大象踢球、跳舞、画画,他再也笑不出来,心中升腾起的竟然是对周遭那些发出指令者的厌恶。
片中有一段真实的驯化记录。为了磨灭大象的野性,令它们能够完全屈服于人类的管理,泰国有一个叫做“Pajaan”的仪式,将年满2岁的活泼小象强制带离母象,并制作一个和小象等大的狭窄木栏作为关押地,用镣铐锁住四肢以及头部,使其无法坐卧。村子里所有的人都可以对这头小象施以暴行,他们用尖钉、钩子刺破它的皮肤,用棍棒狠狠地揍它,长达数十日,直到小象完全失去反抗以及自我认知。对象群的驯化在当地人看来早已见怪不怪,甚至当作了生活中难得的仪式感。在此期间,如果有小象因为体力不支而死亡,那么死去的象可以被做成坐凳,甚至是垃圾桶,而活下来的将会开启漫漫无期被奴役的一生。片中拍摄了一头已经70岁的大象缇基里,过去的50年里它一直是宗教庆典中的演员,当它被保护组织救助时,脱下一身华美的服装,瘦得只剩皮包骨,在运往救助地时,缇基里一直在流眼泪……它是如何度过了自己漫长的50年的,没有人知道。
事实上,这些被人类驯服的动物大部分智商都很高,并且有着极强的家族归属感,与大象境遇类似的野生动物还有在海洋里生活的海豚。日本的太地町是出名的“海豚村”,每一年全世界的水族馆都会来到这里购买海豚用于海洋公园或水族馆表演,其中中国是第一进口国,其次是韩国。太地町被动物保护组织称为“海豚监狱”。
这里不仅出口海豚,同时也是一个海豚的观光点。海边圈出了上百个独立的狭小范围作为它们生活和表演的区域,它们每天不仅需要面对阳光直射,还要通过表演换取生活下去的食物。片中介绍,野生海豚的平均年龄为40~50岁,而被囚禁在此的海豚活不过4~5岁。一旦监狱中出现死亡,将有新的海豚填补空位。人类从海洋里能捕捉到源源不绝的海豚,使得人类可以肆意地处决那些卖相不好看的海豚,供给周边的海鲜市场,作为当地人的食物。
朴信惠在非洲草原的小象救助地
太地町的“海豚监狱”臭名昭著,曾经有一部2009年拍摄的影片《海豚湾》上映,片中记录了当地人对海豚可怕的屠杀过程,曾经引起了全世界观众的愤怒。而10年之后,《人类-动物》镜头下看到的情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过去的10年里,太地町有9000到1万只海豚被杀害或者捕获。
海豚是一种家族纽带关系十分密切的动物,一旦有家庭成员被捕,大部分的海豚即使知道有危险,也不会抛下家人擅自离开。当地渔民利用海豚的弱点使得捕捉变得轻而易举。十几艘渔船奔赴海洋深处将海豚驱赶到狭窄的水域,甚至是尖锐的岩石边缘,不断缩小渔网将它们一网打尽,在海豚想要躲避渔网而挣扎的时刻,潜水人员残酷地将它们压入水里,捕获至网中。身体健硕的海豚沦为囚徒,没有被选中的海豚会被当场杀死。为了避免引起鲜血染红海岸的情况,渔民们用尖刀戳断海豚脊柱后,立即用事先准备好的木塞堵住出血口,以此躲避社会舆论的指责。
当人们得知这样驯服背后的真相时,那些浑身伤痕累累的海豚在全世界各地表演的跳跃、翻腾以及在人类看来卖萌式的互相亲吻,便成为了人类最不堪的原罪。如果说,偷猎是人类对野生动物处以的酷刑,那么驯化则是对野生动物精神和肉体漫长的虐待。
不同阶层的猎杀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历史中,一直有着对野生动物猎杀的传统。其历史源自欧洲贵族远征,它象征着高雅的品位、地位以及人类称为“贵族精神”的追求。发展至今,出现了一种名为纪念品狩猎(Trophy Hunting)的项目,以展示或者休闲为目的狩猎动物的行为。杀戮的实施者也有一个名字叫Trophy猎人,他们跟随向导深入合法狩猎区进行猎杀,最终将动物的头颅和皮革做成标本,成为他们炫耀勇气的战利品。同时,作为代价,猎人需要支付给狩猎公司巨额的费用。
如今,Trophy狩猎已经成为了一门生意。据纪录片公布的信息来看,依靠这项产业获得收益,并赖以生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其中收入最高的国家是南非共和国。2019年,该国通过提供这项服务,获得了1.12亿美元的收入。经营这项业务的公司在非洲共有9000多家,每一年接待6000多名猎人在此扣动扳机,这其中90%的狩猎者均来自美国中产以上的阶层。
或许你会和我一样好奇,这些狩猎者都是什么样的人?在猎杀的过程中,到底是怎样的逻辑和信念让他们坚信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纪念品狩猎如今已经成为一门生意。只要支付给狩猎公司巨额的费用,狩猎者既可以在狩猎区捕杀猎物,并可以将战利品做成标本带回家永久收藏
柳承龙走访了一名被动物保护组织称为“嗜血刽子手”的猎人奥利维·奥弗雷。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眼前这个有四个孩子的家庭妇女竟然是美国最为有名的猎人。片中展示了奥利维摆放战利品的房间,来自非洲大陆的大型哺乳类动物都可以在这里看到,她用一种近乎骄傲的口气介绍着是如何杀死了两头狮子,她曾经的手下败将现在就摆放在大厅最显眼的位置。
奥利维认为,“如此保留动物标本是对生命的礼遇,那些追击、失败、成功以及费尽心思之后的狩猎是对动物们生命的纪念”。作为和奥利维一样的Trophy猎人,他们有一套听上去十分逻辑自洽的猎杀理论。猎人们认为,他们所支付的高额费用最终将回馈给当地的社区,其中的一部分还会被投入到动物保护事业当中,这样整个动物圈会更加繁盛。就是这样一种逻辑,让猎人们感到了崇高的信念和使命感所在。但事实真的和他们所描述的一样吗?
片里记录了奥利维的两次猎杀,一次是在赞比亚狩猎一头高脚羚羊,只需要一颗铜制子弹,羚羊便是她的囊中之物。奥利维为了摆拍一张完美的照片上传到网上以展示作为胜利者的荣光,费尽心思地摆弄着羚羊的尸体,并擦干了羚羊嘴边的血。她的第二个目标是浸泡在水里纳凉的雄性河马,Trophy猎人认为他们只猎杀成年的雄性动物,不杀雌性以及它们的孩子便是对野生动物后代的保护。柳承龙在片中采访了津巴布韦国立公园中研究狮子的牛津大学研究组,“杀死上了年纪的雄性到底会对族群带来何种影响?”专家布兰特说,地区中的雄性野生动物承担着保护幼崽和族群的作用,如果猎人杀死了它们之中的雄性家长,实际上对动物社会的秩序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这部纪录片关于“人类与动物”的共存问题,呈现在两种对立观点的相互陈述中,留下了更多讨论空间和新的思路。猎人们坚守的信念在一点点地被戳穿,他们以保护动物的名义而进行的狩猎行为毫无争议地影响着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即使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野生动物也不能幸免。他们谈及在经济上对非洲社会的回馈实际上也不过是一个幌子。根据国际动物组织发表的报告显示:南非通过Trophy狩猎所赚取的收益中,用于地方社区的资金仅占3%,用于捕猎的费用大部分被狩猎企业拿走,同时巨大的金额落入腐败的政府官员手里。
和这些富有阶层追求快感的炫耀式杀戮不同,当地人和动物之间的矛盾也引发了无数的杀戮。片中有一个不长的篇幅介绍了位于津巴布韦西部的一个小村庄马塔贝莱兰,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的居民依靠传统的畜牧业为生,牛群是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过去的50年时间,人口的爆发性增长,使得狮子的栖息地缩减了75%,由于人类和动物栖息地的重合,导致狮群常常进入人类的生存空间捕杀牛群。对于和狮子分享一个空间生活的非洲人来说,百兽之王也只是一个生活的绊脚石,因为和动物的纠纷不断继续的同时威胁着他们的日常生活。村民提起狮群恨得牙痒痒,这也是当地人对Trophy猎人的出现秉承宽容的原因。不幸的是,和百兽之王狮子生活在一起的人们是全世界最贫穷的人,为了减少财产损失,村民们开始残忍地报复狮子,在狮子途经的路上下毒。
在过去的21年时间里,非洲的狮子数量锐减一半,其中48%是由并非专业狩猎者的村民们杀害的。如果栖息地问题无法解决,专家们预测,未来20年时间,狮子的数量很大可能会缩减至现在的一半。缺少狮子的非洲,食草动物会增多,非洲将会面临急速的沙漠化,这将是人类更不可逆的灾难。
富有的Trophy猎人阶层和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土著村民,他们生活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中。前者为了征服的欲望举起了猎枪,后者是为了与野生动物争夺不多的生存资源而投毒。人类和动物的共存难道永远是杀戮和被杀戮的关系吗?
Trophy猎人有一套自洽的逻辑,他们坚信所支付的高额费用将回馈给当地社区,其中还有一部分投入到动物保护事业中。事实证明,高额的费用最终只有3%真正回馈给社区,大部分的费用落入狩猎公司和当地腐败官员手中
“支配者人类”
在最后一集纪录片的开头,金宇彬发出了这样的提问:“人类是地球生态界的牢靠伙伴,还是仅仅是傲慢的支配者呢?”著有《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人类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片中说:“今天人类是使地球动植物遭受灭绝的最大原因。但同时,为了防治人为破坏生态系统而做的努力同样来自人类。”这多少为这部灰色而绝望的纪录片带来了曙光。
朴信惠站在一块墓碑前,上面写着:全世界最后一只雄性北非白犀牛苏丹。这种在地球上生活了4万年的巨大草食动物,因为人类错误的养生观念遭受灭顶之灾的故事屡见不鲜。人类认为,犀牛角磨制成粉可以有抗癌、治疗阳痿的功效,事实上它和人的脚指甲磨碎以后来吃是一样的,根本没有证据表明它的功效。即便是一个人类错误的常识,犀牛角在黑市上依然被以每公斤6.5万美元的价格售卖,高额的利润驱动下,大量的犀牛被捕杀,所以当朴信惠来到肯尼亚时,只能看到全世界最后两只雌性的北非白犀牛尚存于世。
在辽阔的草原上,两头母女北非白犀牛在悠闲地吃着人类提供的食物,它们不知道自己已经是族群里唯一的存在。一旦它们自然死亡,世界上再也不会有北非白犀牛。录制组前去拜访才得知,人类通过科技曾经提取过雄性北非白犀牛的精子,但幸存的两只北非雌性犀牛,一只因年龄过大无法孕育,一只子宫受损。科学家们只能赌上最后一局,通过体外人工授精,将胚胎植入到南部白犀牛的体内完成代孕。在节目组录制犀牛之后的两个月后传来了好消息,10颗卵子最终成功地培育出2个北部白犀牛的胚胎,暂时存储在生物银行中,等待来年由南部犀牛妈妈代孕,似乎依然留下一个悬而未决的念想。科技,让人类成为地球上最凶猛的猎杀者,同时,我们似乎也幸运地可以通过科技重新让动物繁荣起来。
“支配者人类”通过科技手段拯救世界上最后幸存的北非白犀牛
“支配者人类”虽然是残忍的种族,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人类的过失置之不理。海豚观察者蒂姆·伯恩斯连续10年前往日本太地町观察海豚的生存状态。一次重大台风到来,正当太地町所有的村民忙于躲避台风的侵袭时,蒂姆跑到了港口,密切注视着风雨中不停摇摆的“海豚监狱”。如果风浪持续不停,海豚可能因为无法呼吸而没命,他唯一能做的,只有坚挺在风雨之中,通过网络直播海豚的情况,向大众控诉太地町的罪行。
生活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黑熊保护专家本·基勒姆收治了许多失去父母的黑熊宝宝,悉心照顾到它们2岁后放归自然。柳海真了解到,黑熊宝宝之所以无家可归是源于人类对其栖息地的侵占。本和妻子住在深山里救助黑熊已经持续了20年,朝夕相处让本和黑熊之间建立了很深的情感连接,但他还是坚持等到黑熊2岁时将它们放归自然。每一次放生,本的情绪都非常复杂,片中即将离开的少年黑熊有点像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即将走向自然的那只老虎,它们记得人类给它们带来的灾难,但也感激人类曾给予过的救助。
作为“支配者人类”的同类,朴信惠在节目里崩溃痛哭,为人类的自私感到羞愧;柳承龙在为人类寻找快感的欲望感到愤怒;柳海真呢?他说,他产生了对人类的恐惧。作为普通人,当真相昭然若揭之后,我们除了遗憾与抱歉,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这部纪录片的最后似乎给出了希望,将镜头聚焦于那些为救助野生动物的普通人身上。澳大利亚持续多月的山火,让12.5亿只野生动物遭遇不幸,但是在这灾难中也存在着带来希望的人类,出动救助的消防员中90%是由自然公益团体的市民组成。金宇彬念白里最后一句话是:“也许,在危机中跳出来的那颗真心,是我们想要寻找的人类与动物共存的唯一希望。” 野生动物大象非洲大陆哺乳纲支配者人类朴信惠病毒海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