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的演讲

作者:李孟苏

女王的演讲04月9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英国蔓延,伦敦皮卡迪利广场巨幅广告灯牌上出现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头像和标语,以鼓舞民众抗击疫情

当地时间4月5日和11日(复活节前夕)晚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两次发表对全民讲话。一周内,她先后以国家元首和英国国教领袖的身份做两次演讲,实属罕见。5日的是电视讲话,时长4分钟,女王一开始就承认英国正处于“至艰时刻”,每个人都面临财务困境乃至生离死别;她赞扬在一线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工作者,感谢待在家里自我隔离的普通人;她也希望英国民众能保持“自律、不失幽默的决断力和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和关怀”等民族精神,鼓励人们紧密团结,“齐心协力对抗疾病……只要大家众志成城,必将无坚不摧”。

电视讲话是提前录制好的,讲稿具有个人色彩,不乏温暖,充满感恩,由女王和她的私人秘书共同撰写。这段时间,女王和菲利普亲王遵循政府的建议,在温莎城堡居家隔离,她的讲话也就安排在温莎城堡的白色客厅里录制,这个房间很大,足以让BBC的摄像师与女王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女王穿着款式朴素的绿色裙装,戴着三层珍珠项链和祖母玛丽王后传下来的绿松石胸针,没有穿戴防护设备。当然,温莎城堡不会存在防护设施短缺的情况。

本月21日即将年满94岁的女王即位已经68年。作为君主,她每年的公开演讲有两次。一次是议会开幕时做演讲,内容是政府希望在当年能够推动或者通过的法律和政策,也就是政府在未来几个月的工作重点。女王是名义上的政府首脑,因此由她坐在议会中的王位上将其昭告全国。她的讲稿由内阁大臣准备,演讲时间约10分钟,标志着议会年的开始,这一仪式起源于16世纪。

另一次公开讲话在圣诞节。几百年来,英国君主喜欢公开演讲,进入20世纪,随着广播电台的发展,君主的讲话才得以让全国人民同时听到。1932年的圣诞节,国王乔治五世——即女王的爷爷,在BBC创始人约翰·瑞斯爵士的建议下,第一次通过广播向全国现场发表圣诞致辞,这一传统延续至今。伊丽莎白即位后,除了1969年没有发表圣诞致辞,每一年都会亲自撰写讲稿,在圣诞节当天下午3点向人们发表“女王陛下最为亲民的讲话”(女王圣诞致辞的官方标准名称)。近些年,圣诞致辞由直播改为录播。

可见,在议会开幕和圣诞节之外的日子,君主临时发表全国性正式讲话的情形极为罕见,除非发生了重大事件。因此这样的讲话被称为“特别讲话”。

第一个发表特别讲话的君主是爱德华八世。1936年3月1日,他做了广播讲话,昭示即位;同年12月11日,他再次公开讲话,宣告退位。

爱德华八世退位后,他的弟弟乔治六世被推上王位。乔治六世发表过六次特别讲话。第一次是在他加冕典礼前夜,其余五次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最富有戏剧性的是1939年9月3日发表的那次讲话,那一天英国向德国宣战,几小时后国王发表了演讲,这段情节在电影《国王的演讲》中被演绎为全片高潮。

女王在4月5日发表的抗击新冠病毒讲话,是她的第五次特别演讲。之前四次,无一不是国家和王室受到威胁之际。此时女王发声,是作为鲜明的道德领袖、“英国”概念的最高体现者而发表意见,目的是提升国民精神,这是政治家们往往做不到的。

女王的第一次特别讲话在1991年2月。英国卷入海湾战争后,女王主动向首相梅杰、内阁大臣们提出发表公开讲话,呼吁民众为战事迅速结束,“尽可能减少牺牲和苦难”而祈祷。《泰晤士报》称此番讲话“史无前例”。

第二次在1997年9月5日,第二天戴安娜王妃的葬礼将要举行。戴安娜骤然离世,让人们对王室和君主制的不满抵达了一个顶峰。伊丽莎白二世以“女王和祖母”的身份发表了讲话,现在看来,王室借女王的演讲做了次高明的危机公关。电影《女王》反映的正是女王发表“戴安娜讲话”的前后经过。

讲话稿主要撰稿人是女王的私人秘书费洛威斯男爵。他是戴安娜的姐夫,他结婚时戴安娜当了伴娘。唐宁街新闻秘书阿拉斯泰尔·坎贝尔提出“作为祖母讲话”的说法,得到女王新闻秘书的认同,在讲话稿里被正式采用。讲话原计划为录播,在工党政府的说服下改成直播。女王坐在什么地方?深思熟虑后确定在白金汉宫的中国餐厅,女王坐到了一扇敞开的窗户前,这样,电视机前的观众可以透过窗户看到宫墙外哀悼戴安娜的人群。

女王讲话的语气和腔调,一开始唐宁街的官员们觉得冷漠、没有人情味——这是女王受到的教养训练,因为不轻易流露感情,是英格兰民族奉行的行为规范,公开表达哀痛悲伤更被称为“下层情感”。但是到了20世纪末,人们开始嘲笑女王夫妇是最后一批“不动感情”的体面社会代表。时任首相布莱尔事后说:“直到最后一刻,大家还在讨论女王讲话的准确措辞、语气。”在3分9秒的讲话中,女王称戴安娜“杰出,才华横溢”,“充满活力,出言必行”,对一双稚子的奉献关爱,令她钦佩,并且尊重。她说,戴安娜一生固然短暂,却带给很多人幸福。不过,英国著名政治记者、新闻主播安德鲁·罗恩斯利(Andrew Rawnsley)在他关于新工党的著作中写道,他感觉“女王几乎没有给世人留下她对戴安娜的死感到很悲伤的印象”,相比较而言,女王在1997年的圣诞致辞中提到皇家游艇的退役,反倒“流露出更加诚挚真切的情感”。

女王的第三次特别讲话在2002年4月8日,王太后葬礼的前一天。她说,母亲“有幸长寿,生活幸福”,人们对王太后的善举和爱戴,都给了她极大的安慰。

第四次特别讲话是2012年纪念女王登基钻禧,她说公众的祝福令她“深深感动”。

今年暴发的新冠病毒肺炎,截止到女王发表复活节特别讲话的4月11日,在英国已累计确诊病例达78991例,累计死亡病例升至9875例。女王的讲话很明显把疫情看作是国家的危急关头,“泪别亲人的痛苦”(5日的讲话)唤起了她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忆。她提到自己在BBC电台“儿童时间”发表的讲话。“隔离让我回想起1940年,我在妹妹的帮助下,第一次通过广播做演讲。作为孩子的我们,同样是在温莎,向为了安全被迫离家的儿童发表演讲。而今,很多人也许将再一次体验离别之痛。但是内心深处,我们知道,我们应该这样做。”

演讲结束时,女王保证,美好的日子总有一天还会回来:“我们将和朋友重逢,和家人团聚,我们后会有期。”

“后会有期”取自“二战”期间英国传唱甚广的一首歌曲《后会有期》(We'll Meet Again),也是女王的战争记忆之一。这首歌创作于1939年,演唱者是薇拉·琳恩(Vera Lynn),它抚慰了众多因战乱而离散的家人、爱人。女王引用的歌词,让人联想到她父亲乔治六世在1939年圣诞致辞中引用的一句诗歌。那是英国女诗人明妮·路易斯·哈斯金(Minnie Louise Haskins)代表作《新年之门》中的起始两句:“我对站在岁月之门的那人说:‘给我光,让我平安走向难卜的未来。’但他说:‘走进黑暗吧,把你的手交给神,那比光更亮,比已知的路更安全。’”

《新年之门》写于1908年。女王亲笔撰文写道,她在13岁时读了这首诗,非常喜欢,便推荐给父亲。当年圣诞节,乔治六世发表致辞,结尾时念了哈斯金的诗句,借以安抚战争阴云笼罩下的英国人民。女王一生都受到这首诗的鼓舞和慰藉,她把诗歌刻在父亲纪念堂的大门上,母亲的葬礼上也朗诵了《新年之门》。

英国文化艺术界一向认为温莎家族的文艺修养有所欠缺,虽然善于运用诗歌鼓励民众,实则并不能真正领会高雅诗歌的美妙。著名电视和广播评论家南希·班克斯-史密斯(Nancy Banks-Smith)说:“女王的演讲以流行歌曲结尾,正应了剧作家诺埃尔·考沃德所说,廉价音乐的力量是那么强大。它直抵心扉。《后会有期》随之而来的是某种金色的联想,那就是我们能打赢一场不可能赢的战争。”她冷酷地指出,这首歌“在葬礼上也很受欢迎”。

演讲自始至终,女王的语气仍然听不出感情波动,脸上也少有表情变化。她无须传递痛苦和悲伤,她只要坐在镜头前,表明她的关心,就完美地完成了国家元首的任务。毕竟,她94岁的高龄足以告慰陷入深深恐惧的人们。 英国女王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