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生动物不背锅
作者:袁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来自蝙蝠。再加上新冠疫情集中出现在武汉海鲜市场,所以大家都开始重视保护野生动物了。国家也制定了新的政策,严禁非法捕食野生动物。这些当然都是好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把传播病毒的责任一股脑地全都推给野生动物,这个锅它们不背。
就拿蝙蝠来说,虽然这种动物是很多人类病毒的贮存宿主,但在通常情况下,蝙蝠病毒是不能直接传染给人类的,偶尔食用蝙蝠问题不大。事实上,世界上有很多民族都喜欢吃蝙蝠,古代中国人也经常吃它,但并没有三天两头得病。
换句话说,来自野生动物的病毒要想成为像新冠病毒这样的超级杀手,概率是很低的。
但是,现代生活方式改变了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为动物病毒感染人类创造了很多优越条件,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这方面研究得最透彻的是流感病毒。这种病毒也是人类的一大杀手,几乎每年都有几十万人死在它手里。除了能感染人类之外,流感病毒还能感染鸟、猪和马等动物,并借助这些动物不断地进行基因突变和重组,等待入侵人类的机会。但在古代社会,无论是野生动物还是家禽家畜的总数都不多,生物多样性也更高,病毒不太容易在动物体内传来传去,所以它们突变成人类病毒的概率并不高。
随着人口总数越来越大,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类对肉食的需求超出了个体养殖户的供应能力,于是现代化饲养场应运而生。尤其是养鸡场,几万只基因型几乎完全一样的鸡共同生活在同一间鸡舍里,这就给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变异提供了温床。
如果某个原本温和的病毒因为基因突变而转为恶性,科学家称之为“转化”(Conversion)。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马里奥斯·吉尔伯特(Marius Gilbert)博士及其同事们研究了1959~2018年间的禽流感病例,一共找到了39次这样的转化事件,其中14次发生在欧洲,9次发生在美国,7次发生在澳大利亚,它们全都是现代化养鸡业高度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之下,亚洲国家只发生过4次,差别相当明显。
但是,亚洲国家也并不是没有责任的。病毒除了基因突变之外,还可以通过“重组”(Reassortment)实现从良性到恶性的转变。科学家们又找到了127次禽流感病毒基因重组事件,其中117次发生在亚洲,仅中国大陆就发生过56次,中国香港则发生过11次。
导致这一巨大差别的原因就在于基因重组往往发生在病毒跨种传播的过程中,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养鸡场和养猪场相邻的情况更为常见,这就给猪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提供了大量相互见面的机会,基因重组就是这样发生的。
吉尔伯特博士将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18年6月5日出版的《兽医学前沿》(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杂志上。
从研究结果来看,相比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威力似乎更强,这就是为什么最近的两次比较严重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的事件都发生在东亚,一次是1997年暴发于中国香港的H5N1禽流感,一次是2013年暴发于中国大陆的H7N9禽流感。两次禽流感的致死率都超过了三分之一,远比“非典”或者新冠肺炎要高。所幸这两种禽流感病毒的人传人能力都不强,人类这才侥幸逃过一劫。
总之,造成最近这许多传染病大流行的最大原因并不是野生动物本身,而是迅速增加的人口,以及人类对肉食的渴望。 野生动物蝙蝠生命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