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航母时代”与振兴东北

作者:宋晓军

“双航母时代”与振兴东北02019年11月24日,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离开大连造船厂

12月17日,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在三亚进行了命名和交接仪式后,很多朋友来问我对于中国进入“双航母时代”的感受。其实,对于“双航母”,我并没有那么兴奋,而且我期待的“点”也不在“双航母”上。

要解释我这个回答,先要从“双航母”的诞生地——地处东北地区的大连造船厂说起。简单地说,中国官方开始考虑为海军建造航母是在1988年的“南沙海战”之后,目的是要为在中国陆基航空兵作战半径之外的南沙岛礁提供空中支援。而当时为海军建造过最大水面舰艇的大连造船厂生存状况并不好。据《市场与调控:李鹏经济日记》一书中1988年8月20日的一篇日记的描述,当年大连造船厂的状况是:由于国际造船业萧条,这个厂订货不足,利润很低,留利水平人均不到300元。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中国的国防支出处于负增长,中国造船业开始大幅减少军船订单,而仅靠造民船订单“吃饭”了。所以当时中国的财政状况和技术条件,是不可能马上兑现“航母梦”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央实行“分税制”捋顺了中央与地方财税关系,国防支出也渐入了正轨。同时,国际造船业也开始复兴。这期间中国的民用造船总吨位从1988年的排名第八,开始上升到了与日、韩两国并驾齐驱的前三。而1995年的“台海危机”,也成了中国决定引进苏联未完成建造的“瓦良格号”航母来兑现中国“航母梦”的重要动因。1998年曾接受过苏联帮助改造的大连造船厂,自然也就承担了将引进的“瓦良格号”改装为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的任务。2012年“辽宁舰”入役后,2013年国产航母“山东舰”在大连造船厂开工,6年后“山东舰”完成了命名与交接。客观地说,在“辽宁舰”入役后和“山东舰”设计、建造期间,中国民船造船的完工量大部分时间都超过了日、韩两国,但在完工船舶复杂程度、用工耗时和国产化配套能力上,却仍与日、韩有较大的差距。可以说“辽宁舰”的改装和“山东舰”的建造,只是中国造船业用“以量取胜”的方式兑现了“以民养军”的目标。那么接下来如何才能实现“以质取胜”呢?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山东舰”命名、交接前夕,1998年被拆分成立的“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合并成立了“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毫无疑问,这个被业界称为“两船合并”的国企改革大举措,就是中国造船业向“以质取胜”迈出的关键一步。而决定这一步成败的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如何吸引人才。那么地处东北地区与中国国产航母密切相关的大连造船厂和“沈飞”(即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的状况如何呢?

其实就中国真正有了“双航母”前一天的12月16日,中国领导人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文章。文中是这样描述东北地区状况的:2012年至2018年,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8.7%下降到6.2%,常住人口减少137万,多数是年轻人和科技人才。而这也是我对中国终于有了“双航母”这一事实没有那么兴奋的原因。当然,让我期待的“点”也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一节中。这节标题是——“关于推动东北全方位振兴”。 水面舰艇航母海军武器装备中国海军军事大连造船厂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