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远见

作者:苗千

过去的远见0(视觉中国供图)

2020,是一个属于未来的年份。

在19、20两个世纪中,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一次物理学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伴随着这些巨变,科学幻想作为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也经历了无数的改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之后,科幻又一次迎来了高峰,科幻作家们在“冷战”的阴影中继续幻想着未来世界。在他们的心里,在半个多世纪之后的2020年,世界理应更加完美。

在科幻与未来之间,一直具有着一种特殊的密切联系,以至于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科幻作家看作是擅长幻想未来、预测未来的专家。这样的看法并不算偏颇,英文中所谓的“未来学”(futurology)一词是由“foresight”(对未来的远见)一词衍生而来,而正是英国科幻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Wells)在1932年首次使用了“foresight”一词。

一个颇为有趣的事实是,我们只要稍作整理就能发现,2020年可以算是20世纪科幻作家在创作以未来世界为背景的故事时最喜欢设定的年份。若是把时间范围设置得再宽泛一些,21世纪的20年代也正是在20世纪的科幻故事中最经常被设定的时代背景。

究其原因,大约是因为在20世纪的科幻作家们看来,这个年代距离当时的现实有着较为合适的距离,最适合想象力的发挥。那么,数十年前乃至百年前的人们对于未来的想象是否准确?我们是否已经如前人所愿,生活在一个更加完美和奇妙的世界里?今天的人类又该如何去想象未来?未来是否依然值得期待?在2020年,未来到来之际,我们不妨做一次回顾和展望。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属于未来的年代。

在数十年前各个科幻作家的幻想中,人类在2020年登上了金星表面,并且在那里发现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奇异生物(电影《史前星球之旅》,1965);人类殖民者也登上了火星,希望在红色星球建立人类永久定居点,却由此引发了灾难(金·罗宾逊,《红火星》,1992);人类不再独特,各种仿生人开始出现,记忆、情感,也都不再可靠(菲利普·迪克,《仿生人会梦到电子羊吗?》,1968);而拥有人类大脑和机械身体的草薙素子成为了“公安9课”的队长,即将开启一段段传奇故事(士郎正宗,《攻壳机动队》,1989)……

即将进入未来的现代人,究竟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又应该怎样去幻想更遥远的未来?未来是否仍然值得信仰?专注于研究未来的“未来学”将怎样演化?哪些技术值得我们去期待,又有哪些如今正在流行的技术和理念即将没落?

在这一期里,我们尝试从各个角度回顾人类在上个世纪对于2020的展望,也尝试着站在未来的前沿,向更远的未来进行展望。我们依然相信未来,因为我们仍然相信人类。 未来科幻片2020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