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盈江:千汇万状的鸟类天堂

作者:刘畅

云南盈江:千汇万状的鸟类天堂0鸟塘里排成一排的白冠噪鹛

新记录

“那邦在中缅交界处的湿地以前种着稻谷,收获时一片金黄,上面落满成百上千只线尾燕。稻田边在雨季是一条大河,顺流而下就是缅甸的伊洛瓦底江。”

11月初,在盈江县城里的饭桌上,那邦镇在“鸟导”小杜口中仿佛又恢复了十余年前的光景。他所言的线尾燕是一种腹羽洁白、背羽透着深紫色的光泽、头顶红色“小帽”、尾部有两根像线一样尾羽的燕子。与小杜吃饭前,我刚从那邦归来。我在一个鱼塘里的树枝上见到一只线尾燕时,它正在阳光下梳理被大雨打湿的羽毛。那里需从县城向西行进近90公里,要翻过两座山,走两个多小时的盘山道,公路被茂密的雨林遮盖,山下是界河,对岸就是缅甸。虽然稻田已经种满香蕉树,河边留下了两片数公里的湿地,以昆虫为食的线尾燕仍有的吃,而且尤其喜欢站在电线上晒太阳。

“等到明年开春,几乎每天都有数十人,扛着‘大炮’,来到乡间小路,围着它们一拍就是一天。”大眼睛、卷发贴着头皮的小杜是当地的傣族,做过摄影师的经历令他早早拍摄过鸟,那时只是不知它们的种类。他告诉我,2015年盈江观鸟协会成立,他在家门口加入观鸟的行列,如今已记录下500余个鸟种,现在专职“鸟导”,带领观鸟爱好者在盈江各地观鸟。

自上世纪80年代便在云南研究鸟类的西南大学动物学教授韩联宪告诉我,中国超四成的鸟种,在盈江县都可以见到,据DNA的分类法,目前在此能够看到600余种鸟,比观鸟发源地英国全国的鸟种还多。

盈江鸟种的丰富,与它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息息相关。韩联宪向我介绍,从大的尺度来看,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处横断山区,高山峡谷的地形起伏大,自然条件垂直差异显著,形成垂直气候带和多种森林类型,为鸟类提供丰富的生境,画眉科和雉科鸟类在该区域尤其种类繁多。这里同时又是鸟类迁徙的天然通道,在青藏高原和亚洲腹地繁殖的鸟类,可沿横断山南下越冬,而在印度和缅甸栖息的热带鸟类,可沿河谷北上。中国能观察到1400余种鸟,云南境内可以观测到其中1000种。“横断山区一直被学者认为是物种的保存的避难所和进化中心。”韩联宪说。除盈江之外,又有瑞丽、香格里拉、西双版纳、高黎贡山等著名的鸟点。

云南盈江:千汇万状的鸟类天堂1黄腹冠鹎

位于云南西部的盈江,则仿佛是云南在中国的缩影。韩联宪介绍,盈江县域方圆4000多平方公里,那邦等地的纬度虽然不到北回归线,但海拔只有210米,东部、北部有高黎贡山脉阻隔,挡住北方的冷空气,西南部又受印度洋暖流的影响,在中国纬度最北、经度最西的地方,形成热带雨林和季节雨林;而当地的传统农业并没有被大规模的香蕉林或橡胶林取代,鸟类尚有生存空间。不仅如此,盈江有海拔3000多米的苏典地区与缅甸接壤,巨大的高度差成了中高海拔鸟类聚集的胜地。

在云南能见到的鸟种中,盈江又占到六成,如红腿小隼、黄嘴河燕鸥等100多种鸟类只在这里可以见到。如此繁多的鸟类,也是盈江在观鸟界的意义。

观鸟界有“推车儿”(twitcher)文化,观鸟的狂热爱好者会为看某种罕见鸟进行长途旅行,他们追求个人鸟种记录、个人年度记录、个人地区记录等不一而足的记录。而盈江不论从整体鸟种的量上,还是从稀有鸟种的质上,都是观鸟爱好者的不二之选。

韩联宪可以说是最早推动盈江观鸟的人。1995年前后他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观鸟,一年后,他向香港观鸟协会会长推荐盈江,台湾的观鸟爱好者紧随其后,之后盈江在国内外出名。至21世纪初,盈江在观鸟界已无人不知。

我们在那邦见到的线尾燕,属于印缅热带生物区系,是在云南地区狭域分布的鸟种的典型,属当地的珍稀鸟种,观鸟爱好者必“收”。据韩联宪讲,线尾燕最初由一个外国观鸟者在盈江南面的瑞丽市认出,之后在那邦的稻田里被广泛发现。线尾燕属于留鸟,不会大范围迁徙,很多种类都是逐水而居,那邦的河直抵缅甸,200多米的海拔与缅甸也相近,是鸟类天然的活动路线,再向北是海拔数千米的高黎贡山,那邦是它们活动的北界。

小杜曾跟随韩联宪在山林里做鸟类调查。今年4月,小杜在那邦的农田发现了一个鸟种分布的新记录——白翅栖鸭,一种之前只在藏南地区见过,通体灰色、脸和脖子上布满白色斑点、双翼有白色覆羽的野鸭。小杜告诉我他们观鸟圈里的反应,“白翅栖鸭的照片出现在朋友圈后,观鸟圈子里,记录榜的‘老大’知道此鸟可遇不可求,没有过问的;‘老二’发来微信,他在国外没法儿来;剩下的几位北京的老手,准备买机票飞来”。

云南盈江:千汇万状的鸟类天堂2灰头绿啄木鸟

小杜所言的“记录榜”,是观鸟圈中喜欢通报数据的人的一个排行。对这个榜单,有些学者不太认同,比如研究鸟类学的学者比单纯观鸟者要认得品种多,但他们很少在榜上;另外有些观鸟者也比较低调,可能也不在榜上。但对于观鸟爱好圈子,还是一个有不少拥趸的打榜诱惑。据称在这个榜单上,全国见到1200种鸟类的人不超过5个,他们的记录每增加一个,都是十年二十年一遇的鸟。小杜见过太多“上榜人”的疯狂,全国记录前五的“大神”曾为一只鸟,齐聚那邦的一个鸟塘里。他本人也狂热,不仅观鸟、拍鸟,还绘制鸟类图鉴,即使生病、家中停电,仍不弃画笔。而他在当地有个搭档小乐,他们一起上山观鸟,观鸟圈名列前茅的人看过哪些鸟,他们二人烂熟于心,平时还用鸟名做游戏,比拼谁说的不带“鸟”字的鸟名更多。

而在盈江的山谷里,有机会见到成百上千只鸟汇成的“鸟浪”,那是观鸟爱好者聚在一起比拼功力的最佳时刻。相比海滨地区的“鸟浪”,热带雨林的“鸟浪”持续时间长,数十种鸟混杂在一起。起初以顶层的山椒鸟打头阵,随后是雀鹛、柳莺、鹎、啄木鸟等鸟类的主力部队,最后由噪鹛、卷尾殿后。小杜说,新手一开始会手忙脚乱,只顾得盯着一种鸟,想看清楚,或是顾此失彼。而老手则会扫描一遍鸟群后,迅速锁定自己没有见过的鸟种。

云南盈江:千汇万状的鸟类天堂3纹背捕蛛鸟

寻犀鸟

小乐一边开车,一边搜寻鸟的踪迹。他近视,眼镜却像是“炫技”的工具。行驶在拐入农田的斜坡上,远处飞行的剪影吸引了他的注意,他踩住刹车的同时,左手将眼镜推上额头,右手顺势就把望远镜顶在眼前。江西人小乐曾在北京的媒体供职,十几年前观看猛禽迁徙,迷上观鸟,一步步来到盈江。2015年与当地的观鸟爱好者班鼎盈联合创立盈江观鸟协会后,在西南边陲扎下根来。

盈江县城以“平原镇”命名,是由大盈江冲击出的平原,小乐带我们来到大盈江畔,那里的湿地多被农田和采石场取代了,不过5月至10月是雨季,此时江水未满,河道里遍布沙洲,鸟可栖息。我们看到近80只黑耳鸢麇集在江对岸的树冠上,相继俯冲到江中捕鱼,偶尔飞过来一两只巡逻,双翼下的一块大白斑十分显眼。又在江边看到一排排硕大的鸟脚印,它属于近一人高的灰鹤。

在大盈江畔的冬季,黑耳鸢、灰鹤等候鸟是从北方迁徙而来,但对观鸟爱好者而言,它们并非来此观鸟的首选。小乐告诉我,10月到次年4月的旱季最适合观鸟,尤其春节前后至雨季开始,当地留鸟进入繁殖季,各种鸟都出来筑巢,是观鸟收获最丰厚的时节。那时大盈江畔的黄嘴河燕鸥是观鸟者的最爱。“每年春天,可以看到黄嘴河燕鸥在沙洲上求偶。雄鸟叼着鱼向雌鸟献殷勤,雌鸟经过一番观察后,如果同意交配,就把鱼接过来吃掉。”

与大盈江畔看到的水鸟不同,韩联宪向我介绍,那邦的丛林里,冬季有亚历山大鹦鹉和绯胸鹦鹉成群地集结;春季的湿地中,以涉禽和椋鸟最为丰富,又能看到中国种类最多的佛法僧目鸟类;县城北面高海拔的苏典则有与那邦迥然不同的鹎类和鹛类;而沿县城西南方向行驶两个多小时,在芒允乡以西、洪崩河以东、沙拉河以南的山地森林里,生存着盈江县七成的鸟类物种。

那片区域如今被称作“犀鸟谷”,双角、冠斑、花冠皱盔,这三种犀鸟是盈江最吸引观鸟者的种类。观看犀鸟的方式也尤为独特。

云南盈江:千汇万状的鸟类天堂4那邦的鸟塘“塘主”用口哨呼唤林中的鸟类

“犀鸟的叫声或像犬吠,或像是在大笑。它们的羽毛不像猛禽,因飞羽间隔大,羽片不能紧密重叠,鼓动翅膀时会发出‘刷刷’的声响,一群从头顶飞过,像直升机一样。”小乐的形容令我进山时无比期待。像鹅一样的犀鸟通体黑色,巨大的喙是它们的特征,而喙形状的差异,是在外观上分辨三种犀鸟的主要依据。它们栖息在大树上,以浆果、昆虫、小蛇为食。因体形大,雌鸟和刚出生的幼鸟都需要雄鸟喂养。犀鸟终其一生只有一个固定配偶,被人们视为爱情鸟。

沿大盈江而下的路几乎全是盘山道,宽阔的大盈江至虎跳石后突然收窄,也换成了“太平江”的名字,太平江继续向西南奔流20多公里后与洪崩河交汇后,继续南流入缅甸,最终汇入伊洛瓦底江。太平江河谷两岸是茂密的密林,多是密密麻麻的松林。

“这些松林是长成后用来贩卖木材的经济林,看似满山的绿色,里面实则像荒漠。”小杜带我进山,他向我揭示松林周围不闻鸟语的原因,“松树全是刺,鸟无处下脚。林子又密,任何时候进林子都要打手电,林下也不长植被,与层层叠叠的热带雨林完全不同。”

犀鸟藏在更深处。据韩联宪介绍,犀鸟是典型的热带雨林鸟,只选择在热带雨林中的参天大树筑巢,它们巨大的喙可以把树木的果实整个吞下,飞行途中种子便随其粪便播撒开,不断拓展热带雨林的边界。全世界有55种犀鸟,24种分布在非洲,31种栖息在亚洲,绝大部分都在东南亚,中国境内仅有过双角、冠斑、花冠皱盔、白喉小盔、棕颈五种犀鸟的记录,分布在广西西南部、云南南部和中部及西藏东南部的墨脱县。不仅分布区狭窄,种群数量还极其稀少,虽无相对准确的个体数量统计数据,但学者公认它们是中国最为罕见的鸟类之一。

韩联宪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到过洪崩河谷,那时公路刚刚修好,他在公路旁支起帐篷,专门考察犀鸟。他告诉我,犀鸟作为热带雨林中的鸟类,原本在西双版纳等地也能较频繁地看到,但上世纪90年代兴起砍伐大树、种植橡胶树的风潮,令犀鸟几乎绝迹。洪崩河谷在自然保护区内,原始森林保护得较好,可是他驻扎了10天,也仅见到一只。“以前这一片的犀鸟多在缅甸,缅甸一侧的大树几乎被中国砍光了,犀鸟便飞到了‘犀鸟谷’这一侧。因而,盈江尚有较完整的犀鸟栖息地和较稳定的犀鸟种群,成为目前中国犀鸟遇见率最高的区域”。

云南盈江:千汇万状的鸟类天堂5资深“鸟导”小乐(曾祥乐)在大盈江畔拍摄黑耳鸢

按理说,犀鸟身形巨大,又是留鸟,应该不难见到,但密林一重接一重,即使犀鸟站在光秃秃的树枝上,若没有树冠之上的开阔视野,观鸟者仍难以亲眼得见。盈江观鸟协会会长班鼎盈找到了办法。从西南林业大学森林保护与休憩专业毕业的他,从小受护林员父亲的影响,喜欢抓鸟、养鸟,他在大学时便知道盈江的林中有犀鸟洞。工作后,他借鉴西双版纳望天树景区的树冠走廊、露台的观鸟方法,锁定犀鸟洞后,在与鸟洞相对的山坡修建观测点,不仅看到犀鸟的概率大增,平行甚至高过鸟洞的视线,也使观鸟人能够拍到犀鸟形态各异的照片。

如今观鸟协会与犀鸟谷的石梯村村民发现了6个鸟巢。石梯村居住着景颇族和傈僳族,犀鸟被他们称为“大嘴鸟”,是景颇族的神鸟,在每年的传统节日“目瑙纵歌”上,领舞者头戴犀鸟头骨,作为对犀鸟的崇拜。但即使当地人,对犀鸟的认知也不多,直到围绕鸟洞建立了6个观测点后,观鸟者每年对着鸟洞观察,犀鸟的习性才被更多地记录下来。

云南盈江:千汇万状的鸟类天堂6那邦农田里,八哥在水牛背上

“哺育幼鸟时,雄鸟先停在附近树上,用叫声通知洞中的雌鸟。巢洞几乎是完全封闭的,只有一条很窄的缝隙,雌鸟从窄缝中回应了雄鸟。雄鸟听到回应后飞落洞口,把采来的野果和昆虫从嗉囊中反刍出来,喂给雌鸟。接着雄鸟又飞去采集食物,每60分钟回来喂食一次。”韩联宪向我介绍,犀鸟的寿命平均四五十岁,每年的二三月份,它们都会返回固定的鸟洞生蛋,一般一年生一个,幼鸟经过近半年的养育后,出巢独自飞翔。“小犀鸟长成后,有时会赖在洞里不出来,大犀鸟就一边在树洞外叫,一边减少喂它的次数,把它饿出来。”

一个花冠皱盔的鸟洞就在公路旁边。一种名为“四数木”的树远高于周围的林木,像山间的一座塔,四数木内部中空,鸟巢是树干折断后天然形成的洞。鸟洞的观测点在对面山坡上,但目前并非繁殖季,监测点也是荒废的。我没能看到犀鸟落在枝头,也未在山间领略犀鸟成群飞过,只在经过一棵四五层楼高的榕树时,见到一个巨大的黑影从空中一闪而过。榕树上结满橘红色的果子,足够犀鸟吃一个星期。小杜说,每天在树下等,它一定会回来。

云南盈江:千汇万状的鸟类天堂7牛背鹭围着农田里的收割机取食

林中“鸟塘”

“我在树林里找了两个月,爬上树梢,看犀鸟往哪里飞,终于找到了一个犀鸟巢。”石梯村村民小排告诉我,他家以前种香茅草,自打2015年跟随班鼎盈和小乐在林中找犀鸟巢、搭观测点,在犀鸟繁殖的季节,观测点里一个拍照的位置卖60块钱,加上客栈的住宿费,他一年的收入翻了四番。像他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因为犀鸟,村民涉足观鸟经济,但他们并非人人都做犀鸟的观测点,而主要是在村寨周围的林中为观鸟者搭建“鸟塘”,观看出现在灌木丛下和林间的鸟类。

石梯村如今有大大小小40余个“鸟塘”。这个名字源于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百花岭的一个“人工池塘”。韩联宪告诉我,百花岭的林子里有一户人家的自来水管爆了,形成一片小水塘,结果许多鸟过来喝水,引得众多观鸟者拍照,有国外的观鸟者给农户提建议,可以按照国外的做法,往水塘边投些食物,在旁边修一个隐蔽的棚子,让观鸟者藏在里面近距离拍照。

相似的做法几乎传遍全国。小排有犀鸟观测点,也是一个鸟塘的“塘主”。我来到他花费数千元搭建的鸟塘,那是一个相对潮湿的半山腰,小排用镰刀和铲子在雨林里开一条土路,从山顶的村子通下去。一个黑布棚子里面有排圆凳,朝向空地的一侧有9个圆洞,从洞内望出去,一个水池旁边有棵小树,上面搭着一节单独的树枝,横在半空。小排买来玉米面和面包虫,在雨季到来前,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投喂两次,“白冠噪鹛堪称‘鸟塘土匪’,成群结队,我一边投食,它们就在旁边吃”。

云南盈江:千汇万状的鸟类天堂8石梯村民小排在自家门口搭建鸟塘

在观鸟界,鸟塘里若是用大头钉扎上面包虫,或是长期播放鸟叫声吸引鸟类,都为观鸟人所不齿,前者容易刺伤小鸟,而后者在繁殖季会令鸟类分心。但散放的面包虫和玉米面,并没有危害鸟的习性和健康之虞。韩联宪介绍,虽然鸟塘的食物相对单一,使不同类的鸟看起来习性相近,比如同样出现在鸟塘的鹎类和鹛类,在林中却很难相遇,鹎类喜欢在丛林的冠层活动,而鹛类多栖息在底层,不过自然环境中也存在一颗果树成熟后,不同种类的鸟数周聚在一起,共享美食的情况。

每天的清晨和傍晚是鸟类最活跃的时刻,鸟群一阵一阵地来,先跳到旁边的林子里试探地叫,之后就冲进鸟塘饱餐一顿。观鸟者被犀鸟吸引,来到石梯后,在观测点只看犀鸟,而在犀鸟谷的鸟塘,可以看到包括鹎类、鹛类、雉类在内的近100种鸟类,尤以大金背啄木鸟、赤翡翠、三趾翠鸟、绿宽嘴鸫、玉头姬鹟、栗头八色鸫、蓝枕八色鸫、棕颏噪鹛最为稀有。

我和小杜在拍鸟棚子里坐了两个小时,小杜像报菜名一般,陆陆续续说出见到的20余种鸟。棚里永远轻声细语,来自世界各地的观鸟者架起光圈600mm到800mm的“大炮”,一旦有鸟出现,便是一阵“咔嚓”声。小排向我介绍,为了拍出的照片好看,拍鸟人会教他布置鸟塘,“比如把横着的树枝悬空,让鸟只能飞上去,拍摄飞的形态”。

云南盈江:千汇万状的鸟类天堂9那邦隐蔽的鸟塘

拍鸟人的需求,鸟塘的“塘主”都会尽力满足。在韩联宪看来,林中的鸟如今成了石梯村村民“会飞的钞票”,一个机位60元,生意红火时,一天就能挣1000元。商业化也带来好处,村民对待鸟的观念就此转变。小排告诉我,从前村民普遍只有“小鸟”的笼统概念,不但有吃野味的习惯,小时候几乎都用弹弓比赛过打鸟,如今却没有人再打鸟,开鸟塘的人买来鸟类图鉴,边在书里认鸟,边在鸟塘里帮助研究人员监测鸟种,鸟种越多,鸟塘的知名度就越高。“一只鸟吃不了二两肉,活着的鸟却大不一样。遇到打鸟的人,我会跟他们说,‘你要饿了,我给你买两只鸡吃’。”小排说。

对研究者而言,鸟塘则是一种鸟类观测点。韩联宪告诉我,林间难以辨识或发现的鸟类,得以在鸟塘里仔细观察,判断他们何时发情交配,何时孵化,孵化期多长,有几个幼鸟。

雉类最为典型,因为雉类生活在灌木丛下,又极其胆小,有时甚至会被自己吃食时的声音吓到,而灰孔雀雉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韩联宪曾带队18人,专门考察这种全身灰色、后背和尾巴布满亮紫色斑点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他的团队在丛林里安排了几百条样线,结果只在两三天样线上听到它们的叫声。如今灰孔雀雉已经形成了在鸟塘里固定的进食习惯,我等候了半个小时,便有一只雄性灰孔雀雉谨慎地走来。

从观鸟的角度来看,即便同在鸟塘,也有拍鸟和观鸟之别,拍鸟之人追求的是好照片,他们希求精美的构图,并穷尽鸟的所有形态,对鸟种并不十分在意;而观鸟之人更注重鸟种,拍摄是记录的手段。小杜作为鸟导的经验是,从时间上可以清晰地分辨二者:拍鸟人可以在一个鸟塘“泡”一天,观鸟人则“收”到没见过的鸟后就急着离开。

鸟塘观鸟终究是初阶,毕竟有广大“不食嗟来之食”的鸟,塘外鸟的姿态也丰富得多,这些都需要在路上。观鸟最大的乐趣也正是在偶然的惊喜和朋友的把臂同游之中。 观鸟鸟类云南犀鸟

上一篇: 新疆观鸟点推荐
下一篇: 云南观鸟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