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06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在瑞士随礼
今年,我与4位同事受公司委派到瑞士工作了一段时间。上半年,瑞士一家企业邀请我们参加公司50周年庆典,按国内惯例,参加庆典要送贺礼,在瑞士送什么呢?请教翻译卢斯卡,他说什么也不必送,带一束鲜花就可以,但我们觉得太小气,决定送一尊从国内带来的仿唐三彩陶马。
届时临场,出席的不乏政府官员、企业高管等,但确实没人送礼物。瑞士人很勉强地收下我们的礼物,总裁特意把它摆在发言桌上,说:“美丽的陶马是中国朋友送的,庆典是不收礼品的,但中国朋友的盛情无法推辞,请谅解。”
这话听起来似乎是我们破坏了规矩,不由让人有些尴尬。
在卢塞恩市,我们拜访政府官员瓦西尔,他曾3次来中国,我们也多次谋面,老朋友相见分外高兴,瓦西尔告诉我们:他儿子明天举办婚礼,说着递上一张精美的请柬。
结婚随礼必不可缺,在瑞士“随”什么呢?又问卢斯卡,他说:看请柬背面就知道了。原来,瑞士人结婚虽希望得到亲朋好友的“礼”,但不收礼金,他们大多把需要的物品印在请柬上。果然,请柬背面印有餐具、衣帽、摆饰、折椅等。
卢斯卡说:“瑞士人礼尚往来,多是送一盒巧克力、一瓶葡萄酒或一件小摆饰,只有婚礼才送一些实用的生活用品。”我们一番商议,买了一套有着浓郁东方情调的餐具,深得主人喜欢。
在瑞士随礼,倘若充大方,让主人觉得礼品过于厚重,常会弄出尴尬。一天,瑞士朋友维亚博罗说:公休日要在家里为父亲举办70岁生日宴会,请我们务必参加。
出席寿宴送什么呢?又问卢斯卡,他说得问问维亚博罗缺什么。说着打通了电话,结束通话后告诉我们,维亚博罗说做菜用的胡萝卜还没买。胡萝卜?去超市一看,1瑞郎(合人民币约7.2元)1公斤,再说我们5个人也不能都买胡萝卜。最后商定,每人出20瑞郎,牛肉、西瓜、胡萝卜各买5公斤,在瑞士,牛肉和西瓜属高档食品,特别是西瓜,皮薄无籽、清爽多汁,是国内见不到的优良品种,但价格不菲,5瑞郎1公斤。
维亚博罗的家是一幢很有西方特色的二层小楼,门厅里摆起一张长长的餐桌,客人陆续到来,有的带一瓶果酒、有的拎几条干鱼,也有的两手空空,但主人没有半点不悦。
酒宴开始,精神矍铄的“老寿星”首先祝酒,他讲了几句客套话,说自己受聘于一家学校任教,今天有课,不能继续奉陪,接着举着可乐逐人碰杯,然后开车走了。
“老寿星”离席,丝毫未影响大家的兴致,一时间觥筹交错、欢声笑语,维亚博罗不止一次向大家介绍:“今天享用的牛肉烧胡萝卜、西瓜沙拉是中国朋友带来的。”
始料未及的是,临走前维亚博罗竟送给我们5人各一盒真空包装的鹿肉烤肠,一阵推托,热情难却,只得收下。在车上,卢斯卡说:“维亚博罗是真心实意宴请,说缺胡萝卜,意思是略表示一下就可以了,不料你们带来如此厚礼,让他感到受之有愧,只好以烤肠回赠。”
我看着包装盒上贴的价签:28瑞郎(合人民币约200元),有点哭笑不得。(读者 周文洋)
如此扶持
同学大刘做事机灵,颇有经商头脑,大学毕业后自己创业开了一家数码创意公司,没几年生意就做得风生水起,公司也成了县里的明星企业。
年初,县领导找到大刘,希望他能把公司搬到县里新设开发区的创新孵化基地。领导说,县里花大力气在开发区搞了一个创新孵化基地,但基地建成后,入驻企业不多,领导很着急。考虑到大刘的公司规模,在县里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大刘能带头入驻,县里答应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还有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企业发展,比如调动资源扶持企业实现“新三板”上市等。大刘听了很心动,又去基地现场看了看,没多久就把公司搬到了孵化基地。
大家也都为大刘感到高兴,毕竟他公司本来发展就不错,现在加上政府的扶持,应该很快能实现一个质的飞跃吧。但出乎意料的是,前不久碰到大刘,他却一脸憔悴,为生意上的事满面愁容,正考虑另找办公场所尽快搬离孵化基地。
大刘说,过去光想着搬到孵化基地办公,一来响应政府号召,二来可以享有一些政府优惠政策。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孵化基地是县里的一个重点项目,也是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
县里为了造势,刚开始邀请了很多人来孵化基地参观,后来随着孵化基地的名气越来越大,县里、市里、省里每月过来学习和指导工作的人络绎不绝。这些人来了之后,十有八九都要到大刘的公司去看看。来的都是客,更何况很多还是领导,所以,绝大多数场合都需要大刘亲自出席。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参加这些活动多了,公司事务自然有些照顾不周。看着不断下滑的公司业绩,大刘心里很是着急。另外,搞接待、参加座谈等等活动,不仅消耗时间,很多时候也需要财力支持,特别是在县里这个熟人社会里,客人来了总要或多或少招待一下。为了降低招待费用,大刘还专门在公司开设了一个小食堂,实行内部招待,但时间长了算算账,也花了不少钱。
大刘说自己经商,就应该自力更生干好本行,之前光想着得到政策扶持,结果却落到如今尴尬的境地,这也怨不得别人。可看着自怨自艾的大刘,难道真的全是他的错吗?
(读者 关晓海)
停车场
单位写字楼后新规划了一家三甲医院,新大楼气派壮观,很快就装修投入使用,围绕着整个大楼四个出口的停车场地大宽敞,从我们办公室的落地窗望过去,医院门口和停车场都一览无余。
新医院开张,病人还不是很多,停车场里停的车稀稀朗朗。我们为了停车位挖空心思的上班族羡慕不已,茶余饭后的话题总少不了停车。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停车场空着,医院的门口却一窝蜂地停满了车,常看见两个保安不停地巡视,不停地劝离,但顾头顾不了尾,按住了葫芦起了瓢,保安愤怒的吆喝声不时响起。
随着患者量的增加,为了解除乱象,管理者出手了,医院东南西北四个门口画上了醒目的黄色网格线,驾驶员都心知肚明:这是禁止驶入的标志啊!但规矩了几天,很快停车者就视而不见,继续在网格内停车。管理者继续寻求人性化的解决之道,一连串的可移动锥形帽赫然摆在了门前。停车者继续有对策,在我们抬头可见的视野之内,挪开锥形帽,仍然胡乱停车。
又过了几周,早晨上班,放眼望去,医院的四个门口又摆上了硕大的花盆,看到这一变化的同事都会心一笑。但没想到,不自觉的人还是不把车停在停车场,而继续停在了大花盆的外侧。本来还宽敞的门前道路,因为摆上了花盆,再有这般乱停车,过往的车辆小心翼翼,通行竟变得拥挤起来,一天的很多时段都成为堵点。
再过了几天,离大花盆半米左右的地方摆上了一段铁栅栏,这样终于不能乱停车了。于是,原本宽敞的大门口前,刺眼的黄网格线,突兀的堵门花盆,花盆之外又是栅栏,不伦不类,又实实在在地横在眼前……
(读者 姜云霄) 花盆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