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性格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语言的性格0(图 谢驭飞)

文/冒茜茜

有一个可以自由切换法语和英语的人说,她觉得在用英文的时候,无论快乐或悲伤,明显情绪更容易激烈起来,而且特别容易斗志昂扬、信心十足。但用法语的时候,似乎就会更克制,更容易“丧”,极少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兴高采烈。当她带着她只会法语的老公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她老公一口咬定她和街边餐馆的服务员是“老朋友”——“不然她怎么可能对你那么热情?!”

我不懂法语,所以无从考证,但据看了很多电影的朋友说,同样程度的情绪,在法国电影里确实表现得更不激烈一些。我反驳:那英国也讲英文,怎么英剧里面也四处弥漫着克制内敛的情绪呢?朋友回答——是因为调子不一样。当你用字正腔圆的英式口音,不由自主地就正式保守起来,随时可以表演莎士比亚的大段独白一样。而当你用短平快的美国口音,似乎就置身于纽约自由多元的大都会之中,每个人对自己都特别满意,都确信明天会有更好的事情发生。

不得不承认,这个说法有点儿道理。比如大部分中国北方方言,和普通话的主要差别就是在音调上。但即便只加一点方言气息到标准普通话里面,也令人觉得性格大不相同。在厦门,中山路上每个小吃店的老板娘,都让我觉得特别婉约。简单一句:“小心烫喔!”只是加了一个本地口音的“喔”字,就生出了很多温柔。而湖南口音,特别是由男性讲起来时,那拖得长长的音调,似乎就含着一种说一不二的干脆与无惧。而至于东北话,由于易于模仿又颇具喜剧效果,则成了全国人民逗乐子的语言。比起“干哈呢”和“咋地啦”,我更中意“哭得嗷嗷的”——特有场面感而且莫名豪放。

只是音调的差异,所代表的情绪氛围都如此不同,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只会更大。我们觉得法语暗含暧昧甜蜜,德语铿锵有力,西班牙语热情似火,俄语硬汉味十足,日语柔顺乖巧,并非只是私人感受,而是有学术支持的。按照“沃尔夫假说”:在不同文化下,不同语言所具有的结构、意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

而除此之外,使用母语和第二、甚至第三第四外语也是有区别的。西班牙学者发现:进行逻辑测试时,使用非母语的人比使用母语的人犯的错误要少一些。因为我们在使用第二外语时,大脑需要进入一个更加专注的运行模式以进行语言转换,思考也将更加地刻意和深入,母语则与我们大脑中负责情感的部位关系甚密。

这能够解释窦靖童为什么爱用英语写歌。第二外语的距离感让她觉得自在。如果用中文,她大概会字斟句酌却始终不觉理想,从而使音乐本身的创作陷入困境。 生活圆桌语言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