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弟子”,第二代甲骨学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郜超

继罗振玉、王国维之后,他们的“四大弟子”——唐兰、容庚、柯昌济、商承祚——成为最重要的第二代甲骨学者,勾连起民国到新中国的古文字学科发展。1923年,王国维为商承祚所著《殷虚文字类编》作序时,首次将四人并列:“今世弱冠治古文字学者,余所见得四人焉。”那一年,商承祚、柯昌济只有21岁,唐兰22岁,年龄最大的容庚也不过30岁。

这四人都曾受业于罗振玉、王国维,彼此间有着紧密的联系。1922年夏天,罗振玉将容庚介绍给商承祚。商承祚听后大喜,“我搞甲骨文,他搞金文,商、周联系上了,又是同乡,志趣相若”。二人一见如故,开启长达60年的友情。1924年,商承祚入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次年担任东南大学讲师,抗战期间几经辗转,直到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商承祚与容庚在合并后的新中山大学又做了同事,联名招收研究生。

容庚与“甲骨四堂”都有交往,他入读北京大学是罗振玉介绍,在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与董作宾同学,后一直留在北京直到抗战结束。任教燕京大学时,容庚曾给身在日本的郭沫若寄去图书资料,深受郭感激。1927年,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前日曾找容庚久谈。悲剧发生后,容庚在遗体旁“不觉放声痛哭,盖上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

王国维对“四大弟子”中的其他三人也都有很深的影响,除为容、商作序,他还曾亲自指导唐兰、柯昌济治学。

唐兰出身浙江商贾家庭,王国维说他“于书无所不窥”。唐兰在无锡专修国学,订正罗振玉所释甲骨文字,获罗嘉许,被罗引荐给王国维。后来唐兰北上,在天津研究诗词音韵,在故宫研究青铜铭文,在北大讲授金文和古籍新证,又代董作宾讲甲骨文课。尽管因为兴趣广泛,写书常不能完成原定计划,但唐兰开拓“孤学”,让古文字学从个人研究成为能够在课堂上讲授的学科体系,对古文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柯昌济生在书香门第,其父柯劭忞是《新元史》作者。在父亲的安排下,柯昌济和兄长分别拜于王国维、罗振玉门下。王国维在书信中勉励柯昌济锲而不舍,开拓学术疆域,未来不可限量。1921年,年仅19岁的柯昌济出版《殷虚书契补释》。虽说有人统计此书的释字正误比达1∶3,但在甲骨学史上仍有其独特的地位。1925年柯昌济毕业于清华文史研究院,抗战期间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担任讲师,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山东、上海等地的研究机构工作。

唐兰后半生留居北京,他往返于故宫与北大,从事研究与授课工作,学生中有朱德熙、高明等一批著名的考古学、语言学学者。

容庚的《金文编》增订本于1959年出版,共收字1.8万多个,成为古文字研究者必备的字典。与此书颇有渊源的罗振玉、王国维都没能看到容庚这一版本,但当年的罗王之学,已在学界开枝散叶。

(参考书目:《容庚传》,易新农、夏和顺著;《唐兰先生生平及学术贡献》,黄益飞著;《王国维致某君书残稿考证》,侯书勇著;《从〈殷虚书契补释〉看柯昌济早期的甲骨文研究》,范常喜著) 历史罗振玉甲骨文容庚文字王国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