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人最勤快?

作者:邢海洋

《美国工厂》火了,里面中国工人匀称的身材、麻利的动作不由让我们自豪了一把,可没几天,海尔开除午休员工的消息就令剧情反转了,很多的表面上的自律往往是“他律”。中国工人作为整体,真的如《美国工厂》里的那样利索且高效吗?

曾经的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曾发感触,他去韩国参观一家面粉厂,每天处理小麦的能力是1500吨,仅雇用了66个员工,而希望集团250吨日处理能力的面粉厂一般用70多人。希望集团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平均而言,韩国工人的效率是中国工人的10倍以上。令刘永行不淡定的还在于进一步的交流,原来这家韩企也曾经到中国开过厂,在呼和浩特,设备全靠进口,因为建厂晚,机器比韩国厂子还先进,可250吨的日处理能力,雇用了155人,等于是韩国的设备韩国的管理,一到了中国效率一落千丈。这件事给刘永行很大的触动,促使他思考。他发现了很多韩国工人的不同之处。首现,他们很主动,手脚总是处于不停歇的状态,一件事做完就会去承担其他的任务。韩国企业,上上下下,大家都有自觉补位意识。其次,这些工人一专多能,训练有素,很少犯错。而韩国同行对中国工人的评价却是“做事不到位”,“不到位”加上出错后还得返工改错,生产速度就慢了。

这是刘永行多年前的观察。如今当我搜索面粉厂效率的时候,搜索出颇多的讨薪新闻,还有超时工作薪资只有3000元的个例。这说明整个行业并没有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变得爱惜起了员工,这仍然是一个靠体力、靠劳动时间,却很少培植员工自觉性的行当。当然,大企业的效率在提升,可仍不能改变在广大的东南沿海和中原腹地,加工制造业中还有相当多的作坊式的工厂靠计件挖掘员工的劳动潜能,而不是以分工协作的方式提升全员效率。正如刘永行所观察的,就单个人看,我们和海外的效率差不多,可人家的10个人就相当于我们100个人了。

制造业的先行者们都在摸索着自己的办法。作为最早意识到质量是企业生命的海尔,其管理以精细和严格著称,员工做错事动辄罚款,细节管理几乎令人“窒息”。厂区的每一块玻璃都会责任到人,员工离开座位时,须将座椅推进桌洞里,否则将会被罚款100元。如此这般,连张瑞敏自己也承认:“这样管理很累,但没办法。”

时至今日,中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过去提升了,手勤脚快了,可仍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9.8%、日本的21.3%、德国的24.8%。回到《美国工厂》这部电影,里面的美国工人颇有些体态臃肿,动作缓慢。但用中国派去的员工与本地雇佣的蓝领比,却不免落入了“田忌赛马”的陷阱。有关美国蓝领工人的工作状态,前几年波士顿市政当局购买了中国地铁,中方派去建修理厂的员工曾有观察:工会会员虽高薪且保障多,但工会为了和“散工”竞争,也会对会员有所筛选和限制,那些工会工人,个个身手麻利态度敬业,午餐时间很短,有些员工甚至只喝杯咖啡。当然,他们和中国员工也有明显的不同,他们严格遵守八小时工作制,一分钟也不多干。上班工作目的明确,就是为了挣钱,享受下班后的闲暇时光。相比于东亚的加班文化,公私分明的作息,效率反而更高。 美国工厂市场分析刘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