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瓷之美:如何观看一件瓷器
作者:贾冬婷2018年,香港苏富比拍卖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虞美人(视觉中国供图)
今年5月,我去日本看了三大曜变天目展。那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只曜变天目完整器,在日本被冠之以“国宝”之名,珍之宝之,几年才有一只得见天日,三只同期展出更是百年一遇的盛事。
在东京的静嘉堂文库美术馆,那只被称为“天下第一盏”的稻叶天目置放在博物馆中庭落地窗下的展柜里,星星点点的曜斑与绿叶间穿梭的阳光交相辉映,是融于自然的美;属于藤田家族的那只,借展在奈良国立博物馆,专门为它搭建了夜空般的独立展厅,呼应着正中央的“碗中宇宙”;而最神秘的那一只则是一直封闭的大德寺龙光院的精神象征,这次和寺院里200余件宝物一起被拿出来,在美秀美术馆向世人展示禅的世界:幽暗的室内只有一束光从顶部打下来,光线聚焦的碗底耀斑有摄人心魄的力量。
曜变天目固然美,这种美的背后力量更让我好奇——是什么形成了它的美?又是谁定义了它的美?在中国,建盏这一烧造于偏僻窑口的黑色瓷碗,巅峰只是昙花一现,为什么在宋代随禅僧漂洋过海到日本之后,激发出那么剧烈而持久的震荡?这与日本文化中对美的独特追求有关,与其器用被固化在日本禅宗茶道中有关,也与它在历史上的权力象征意义有关。
我们今天谈论瓷之美,谈论如何观看一件瓷器,首先取决于谁在观看,在何时何地观看。一件标志性瓷器,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工艺和技术,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利益与社会风气,文人趣味与帝王意旨。更重要的是,这件瓷器跨越了几百上千年,与今天的时代风尚和社会心理发生了某种契合。
中国传统瓷器史看似一部编年史:哪个时代,出现了什么风格;哪个时期,诞生了哪件名器。正如已故古陶瓷学者刘新园总结的那样,“唐瓷看形,宋瓷看釉,元青花看画,明清青花看染”。让人好奇的是,各领风骚的历代瓷器背后,有什么共通的美学体系延续至今?
在本期封面故事中,我们选取了从唐代到清代的若干件代表性瓷器: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苏州博物馆藏);北宋汝窑椭圆无纹水仙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定窑孩儿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明)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故宫博物院藏);元青花白麟凤纹花口盘(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粉彩八桃天球瓶(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建窑曜变天目(日本大德寺龙光院、藤田美术馆、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通过深入它们背后的美学世界,我们希望寻找不同历史时期瓷器的彼此关联,以及它们是如何一脉相承到今天的。 唐代瓷器陶瓷清代瓷器瓷器艺术文化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