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伏特加

作者:袁越

切尔诺贝利伏特加0一群科学家用切尔诺贝利出产的黑麦和溪水酿造出一款名为Atomik(显然是英文“原子”的谐音)的伏特加,据说这是自1986年核电站事故之后切尔诺贝利出产的第一种商品。那次事故之后,苏联政府将核电站周围1000平方英里(约等于2600平方公里)的区域划为无人区,有效期为2.4万年。今年距离那次事故只过去了33年,但预计将有10万人前往参观,这款伏特加应该是不愁卖的。

生产这款伏特加的人说,虽然他们使用的黑麦仍然具有放射性,但蒸馏之后的酒精只含有少量的放射性,和市面上卖的其他烈酒差不多,可以放心饮用。读到这里,相信很多读者会说:我不要放射性,少量也不行!确实,按照传统的说法,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遵循“线性无阈”(Linear No-Threshold,以下简称LNT)原则,即放射性强度和危害之间是严格的线性关系,无论多小的放射性都是有危害的,不存在安全阈值。

如果你相信这个LNT原则,那就必须尽量做到一点放射性都不沾。但是,这就意味着你今后只能喝假酒了,因为市面上卖的所有真酒都是有放射性的。

按照全世界通用的标准,真酒必须用植物作为原材料来酿造,而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肯定要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这就无可避免地将大气中含有的碳-14吸收了进去。碳-14是宇宙射线照射地球大气层后产生的碳同位素,具有轻微的放射性,半衰期长达5730年。因此,只要是用植物原材料酿造的酒,一定会有放射性,除非这种植物已经死了几百万年以上,后者就是众所周知的煤炭和石油。

换句话说,只有从煤炭或者石油中提取出来的工业酒精是不含放射性的。事实上,放射性正是鉴别假酒的方法之一,测不出放射性的酒肯定是用工业酒精兑出来的假酒。因为工艺的原因,工业酒精里往往会含有一定比例的甲醇,所以喝假酒是有害的,即使它不含任何放射性。

因为媒体多年的夸大宣传,导致很多人对放射性产生了不必要的恐惧。其实放射性无处不在,我们呼吸的空气含有放射性,我们使用的建筑材料带有放射性,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也会以各种方式富集环境中的放射性!生物就是在这种富含放射性的环境中进化而来的,早就学会了如何应对这种低剂量的背景辐射。

举例来说,某一类放射性确实会导致DNA断裂,但所有的活细胞都具备很强的DNA修补能力,可以迅速把断裂补上,这就是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质疑那个LNT原则,认为放射性对于生物的危害是有下限的。对于低于这个下限的背景辐射,生物完全有能力加以抵御。

这些科学家建议相关国际组织修改LNT原则,因为这个原则夸大了放射性的危害,很容易在民众中引发不必要的恐慌。比如当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之后,很多欧洲孕妇跑去医院要求堕胎,生怕生下畸形儿,其实这个担忧是没有根据的。

另一个比较近的案例就是日本福岛的核事故。事故发生后,日本政府要求附近居民撤离危险区,但因为危险区范围定得太大,隔离时间定得太长,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根据《纽约时报》事后所做的统计,这些不必要的疏散和撤离行动导致超过1000名日本人死亡,远比核辐射导致的死亡人数要高得多。 生命八卦切尔诺贝利切尔诺贝利事故放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