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凑份子
作者:harps(图 谢驭飞)
有同事要离开了,实验室经理提议买点礼物送给她。买礼物的钱由别的同事自愿捐献,一个信封,不问多少,临时交代给一个跟她关系特别好的同事去办。每次有人离开或毕业,我们都以这种方式赠礼送别。以匿名随意的方式凑个小份子,如果同事们之间关系亲密活跃,是很好的送上想念和赞美的方式。如果同事之间冷漠疏远锱铢必较,匿名凑份子送行客客气气,毫厘分明,也能让人觉得世事炎凉没有那么难以承受。
《红楼梦》中,贾母发起过一次为王熙凤凑份子过生日,因为难得人齐全,又没有什么大事要忙,“咱们大家好生乐一日”。脂批道:“可见逐日虽乐,还不称心也。”老祖宗出了主意,乌压压一屋子人无不赞成。老太太主持凑份子,当面锣对面鼓,每个人出多少钱都明明白白的,哪有人敢不凑这个热闹。一时凑了一百五十两,贾母说“一日戏酒用不了”。贾母和尤氏都当过家,就算不管一两银子能买多少鸡蛋的细事,酒席娱乐的开销心里是有数的。刘姥姥算个螃蟹账,就惊叹贾家一顿螃蟹够庄稼人过一年。戏酒之费,更是远超刘姥姥的想象力。尤氏作为凤姐生日的承办人,首先就把平儿、鸳鸯、彩云几个大丫头的二两银子分别还给了她们,跟凤姐关系不好又没钱,但碍于势力不敢不出份子的周姨娘和赵姨娘,尤氏也还了钱。尤氏用手上的一百二三十两银子,叫了外面的戏班还有耍百戏和说书的男女先儿,办得十分热闹。至于这笔钱是否还有剩余、去向如何,书中未有交代。如果是非常细致的凤姐,恐怕省下来的都入了她自己的私房。
把众人凑的份子变成一份可观的财产,这正是农业社会的本意。新人结婚时宾客送礼金,曾经是普遍现象。梁实秋讲过听说有些地方吃喜酒,来宾按礼金厚薄决定酒席吃几个菜。外乡人觉得不可思议,本乡本土可能还觉得这种方法蛮公平。《教父》开头处写到的教父女儿婚礼发生在1945年,美国汽油还实行配给制,意大利战俘每天回营签到,教父的小儿子在太平洋战场受伤,退役后去大学读书。新娘的丝绒大钱包里塞满了来访宾客送上的奶油色纸袋,里面都是现钞,每个人不知道别人送了多少。冷血又忠实的杀手路加布拉西送了一个明显比别人都厚实的纸袋,祝新娘头胎就生男孩,因为考利昂老头就是他的神明圣哲。
与古今中外牵连着家族地域等沉重概念的凑份子相比,我们在办公室凑的小份子可以说是天真可爱、人畜无害。我们在牛津著名的独立书店买了一套牛津代表性建筑的十字绣礼盒、一幅水彩画风格的地图,还有所有人签名的美丽卡片。 生活圆桌凑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