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阿姨在巴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图 陈曦)
文/趴趴
这位贵州阿姨并不是保姆那个意思的“阿姨”,而是从辈分上来说我确实应该尊称一句“阿姨”。
我的女房东是一位法国保姆,其中照看的一个孩子就是这位贵州阿姨的小外孙。阿姨每天早晨8点半、晚上5点半雷打不动地接送孩子。每周三,贵州阿姨选择自己带娃一天,也是有私心地想让洋外孙学点中文。一来二去,远在他乡的我们就打上了招呼。
阿姨约我带娃去她家吃饭。周三一早,我和孩子早早就收拾好,又看了看家里贫瘠的中国元素,最后捎上了几包康师傅方便面。方便面在他乡都跟着升级,可以作为礼品赠送了。
这位阿姨说来不容易,外孙快3岁了,从女儿怀孕起就来巴黎照顾。现在更是一肩挑,孩子妈妈远在阿尔及利亚的驻外办公室工作,每月回来三五天。女婿又是一位洋女婿,外孙是半个小洋人儿,阿姨平日里就和洋女婿、洋外孙住在一起。
和贵州阿姨闲聊中得知,洋女婿的父母都在巴黎近郊居住,身体倍儿棒,而阿姨在贵州老家还有90岁的老母亲,自己也曾向女儿提过回国要求。无奈,女儿找份待遇高的工作不容易,且洋女婿单刀直入地告知在法国没有祖父母照顾孙子的义务,岳母当然也可以回国,孩子再另找保姆照看。
老阿姨先是过不了自己内心责任感这一关,再者也过不了独生女儿这一关,这就留了下来,一住就是4年。在家里,老人家把外孙照顾得很不错,吃得胖胖的,而且还能说些中文,家里也收拾得非常利落。
女儿女婿的收入即使在巴黎也算得上是高工资,买的房子地段很好,南北通透,采光好,最羡慕的是大大的阳台上可以摆放桌椅,晒晒太阳、看看书、打个盹儿也是很舒畅的。家里专门有一间儿童房,各式各样的玩具堆满了房间,还有一个不小的儿童书架,放了很多中文童书,不到3岁的小洋人儿认识不少汉字。
为了招待我们,阿姨提前准备了蛮久。和所有中国祖父母辈一样,先给孩子们分别盛好电炖锅炖的鸡汤、手工小水饺、蒸蛋,伺候孩子先吃好,虽然我和阿姨在年龄上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在带孩子问题上,观点差距不大。
吃饭的问题我们也很有共同语言,我家孩子早产,她家的体弱,能让孩子多吃一口是一口,那些条条框框和书本上的育儿知识我知道不少,但是实际应用起来都抛到了脑后。阿姨感慨自己女儿在家的那一年,母女俩在育儿的方式上没少闹别扭。我挺理解她,背井离乡,女儿和外孙是她的一切,她用惊人的宽容来包容两代人之间的分歧。每一家都如此。
孩子们吃饱,我才有时间和精力看餐桌上准备的其他食物,牛肉馅手工水饺、蒜泥蘸醋、嫩蘑菇炒鸡肉、油炸茄盒、炖鸡、清炒鸡毛菜。作为一个日常要带孩子,只能随便吃点意大利面、肉丁挂面、炒饭,做菜能剁块儿绝不切丁儿的马虎人,我看着这一桌子菜,眼泪和口水差不多同时流了下来。
阿姨很贴心地叫我多吃,我也不客气,深知对大厨最大的尊重就是吃光他准备的食物,还有什么比饱餐一顿家乡饭菜更能让我们身心舒畅的呢?此刻想想自己的方便面,倒是有些惭愧。 个人问题贵州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