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狂欢“冷思考”

作者:邢海洋

7月22日,万众期待的科创板开市,25只首批上市企业犹如众星捧月,复制了当年创业板的上市神话。科创板,这个注册制试点下的第一个公开交易市场,被寄予了中国版纳斯达克的希望,投资者渴望从中发现未来的阿里巴巴和腾讯。可惜,他们的热情宣泄得有些早了。

开市第一天,25家公司首日平均涨幅约140%,其中安集科技涨幅居首,大涨约400%,最多时涨了520%。当天,中国的富豪版图上又多出了125位亿万富翁,网下配售机构净赚了270亿元。可一次让人眼红心热的造富神话后,虽然首周科创板平均涨幅仍保持在140%,市场貌似平静,具体到个股却是大起大落,安集科技首周收涨349.73%,相比首日高点已经回落许多。

热烈的“迎新”情绪使25家公司平均市盈率约120倍。虽然初创企业不以盈利能力,而是以盈利潜力估值定价,但它们募集的资金是远超当年创业板的,也就是说,它们应该比第一批的创业板企业发展阶段更成熟,120的市盈率的合理性因此备受质疑。并且,科创板发新股一改主板的23倍市盈率的指导线,属于市场化发行,估值早在新股发行阶段已经进行了充分博弈,可50万元资金的准入门槛未能使投资者更理性。当天平均换手率近80%,除了禁售期内的战略配售基金持仓不能卖,相信公募、私募和“打新”中彩的个人投资者均已获利了结,把“未来”的腾讯和阿里甩给了科创板的投资者。

高门槛的科创板只有380万合规投资者,他们处于A股生物链的顶端,本应该对虚高的定价免疫,事实却证明,在A股,任何投资者都避免不了卷入盲目的躁动。这里永远是太多的资金追逐有限的题材,任何试点都会被“扎堆者”踩踏。科创板开市前的预热紧锣密鼓,媒体持续关注,创业者的故事被神话;产品和技术远离消费终端,缺少客观评价。上市报告显示,25家企业的平均业绩增幅达到了91%,远远超过了当年创业板上市的28家公司。按理说,科创板既然对标的是纳斯达克,本应有消费者终端领域的企业,尤其是投资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互联网独角兽,可首批上市的25家企业所处的行业基本是制造业,技术创新也只存在于非常细分的领域,投资者根本无从把握。于是,留给投资者的是人云亦云的投资氛围,和“炒新”传统下的“新股不败”的疯狂。

创业板要复制纳斯达克的成功,敞开大门同时也后门洞开,宽进严出是要义。2007年至2018年10月期间,全球的上市公司退市数量累计值达到21280家,超过IPO数量累计值16299家。在美国,1980年至2017年期间,美股市场仍上市和已退市的公司数合计达到26505家,扣除6898家存续状态不明的公司,已退市公司14183家,占比72%。科创板的投资者们,如果当他们意识到首批25家公司中注定有一大半价值将要“归零”,他们还会追高买入吗?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避免“炒新”投机,给市场一个长远的价值成长,则是紧迫的课题。 投资物语股票科创板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