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一买

作者:harps

到此一买0(图 谢驭飞)

资深旅行家老早已经抱怨旅游景点的世界性趋同化。以一个著名建筑或街区为中心,衍生出一片“总有一款适合你”的层级分明的消费场所。最高级的当然是世界一线名牌,占领着离景点最近最好的大街,有一层楼高的明亮大橱窗,橱窗里冷漠脸的巨人男女名模摆出挑衅或挑逗的姿态。与之比邻的是流行潮牌,以销量取胜,每月全店换一遍新。这可以说是平民对奢侈品的民主反制:让买不起奢侈品的人刚好掉进消费主义另一侧的秤盘里。还有全世界都有同样店标同样装潢的咖啡店、快餐店、冰激凌店、糖果店,挣不了游客的大钱也挣他们的小钱。更低一等的则是大商店夹缝中的小门洞,陈列满满的简陋的工艺品,是当地著名景点的微小而拙劣的缩影。门前摆着插满明信片的架子,最外面的几张已被强烈的日光晒褪了色。

这种商业区应该是成功的,不然它们不会迅速在全世界几乎所有有点名气的地方都铺开来。近年来,消费旅游业可能发现这种商业区根本不需要依托景点,只要建起一片商业区,游客自然就会挤满道路,将其变成旅游景点。谁说商店不算风景呢?

我一直好奇:游客为什么会花时间走进全世界都差不多的店铺买买买?可能是因为假期开始了才发现少带了一件衣服,或者是相信度假时欠的卡债只会留在度假地,或者是因为遥远的异国让人有不安的陌生感,连锁店给人熟悉的安慰。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假期就是多出来的时间。离了工作日程表,人们其实不知道如何打发时间。走马观花也有累的时候,所以逛商店买东西就成了一项随时可以填补空虚的活动。平时觉得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在度假地的阳光和空气里忽然有了魅力,刷卡的手就松快了起来。

古人做游客时,也离不开吃酒喝茶和买东西。马二先生游西湖,逛净慈灵隐,登城隍山,看着酒店里卖滚热的蹄子糟鸭,没有钱买了吃,直咽唾沫。后来买了些乡下人挎篮子卖的薄饼和牛肉,吃了一饱。马二先生走得两腿酸,坐下吃茶,看见一边是江,一边是湖,隔江的山高高低低忽隐忽现。在他这样性格憨直的人,就算是游玩尽兴,不虚此行了。我们今天做游客,跟马二先生的境界差不多。如果能有片刻被大地上一小片美景震撼到忘记一次呼吸,就算没有白来一次。如果求这样的片刻而不得,那么换个地方满足购物欲也不错。

大型连锁店毫无趣味,反而一些卖廉价小工艺品的小铺子会表现出独特的幽默感。佛罗伦萨的大小商店都卖各种“意式风情”的旅游纪念品,成千上万的堆叠,让人胃口彻底倒掉。但有一间小店,把炫目七彩荧光色的大卫塑像整整齐齐摆了半个橱窗,赤橙黄绿青蓝紫,仿佛是一种朝气蓬勃向明天的宣言,是整条街上唯一的真正的艺术品。 生活圆桌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