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动之殇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图 陈曦)
文/冒茜茜
以前在面对“一周锻炼几次”的问题时,总有点底气不足。如果以有没有运动目的为标准,那我估计半年也运动不了一次。
改变在我30岁以后。一方面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导致我时常精力不济情绪不佳,另一方面我有了大把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当我听到有人居然“记不起上一次感冒是什么时候”之后,恍然明白自己常备感冒药的状态并非常态,决心改变。
我从专业运动超市买了速干衣,先从最简单的快走开始。早晚两趟,沿江往返。如果那时有计步器,我很有可能常居朋友圈前三名。可过了几天,我发现我胳膊上部内侧伤痕累累,隐隐作痛。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天出门换装时才恍然大悟——是快走摆臂时,袖口的衣服和皮肤摩擦让我受了伤。
我还买了一个划船机,想着腹肌和臂力也不能落下。下午的小区一片慵懒,我在屋里吭哧吭哧地做着加强版的仰卧起坐。作用我想肯定是有的,酸痛的腹部和手臂是骗不了人的。可是慢着,为什么当我冲凉的时候,下背部疼得这么尖锐?我揽镜自照,发现原来下背部的皮已经被磨破了。是划船机的座椅太硬太翘?似乎也不是——即便我换成在瑜伽垫上缓慢地做仰卧起坐,时间稍微一长,上臀部的皮就又被磨破了。偏偏自己又非常迟钝,往往发现时,就已经到了伤口需要结痂才能愈合的阶段了。
我也尝试了瑜伽——不仅身体力行,我连《瑜伽经》都买来仔细研读过。可我发现瑜伽带给我的,除了舒爽以外,也有意外的痛楚。为此我特地请教了一位资深瑜伽师,也去医院请教了专业医生。他们的结论是:“你脊柱侧弯腰肌劳损,有些动作是不适合做的。”
家人对我的这些运动创伤感到不可思议,他们认为我底子太薄,自己又太没数,所以给我办了健身卡,还请了私教。果然运动也需要方法,私教一上,我除了课后昏睡2小时,晚上9点就犯困以外,没有其他意外。
如果是这个结局多好——“一周健身三次”成了我的生活方式,我身体愉快心理健康,可一年后,我发现我的膝盖好像出了问题。开始只是有异响,后来爬山时会痛,直到日常也偶尔觉得不适。我去看医生,医生说这是髌骨软化,和过量运动密不可分,要多注意休息,一旦不适就暂停运动。
想起教练每次课上让我做的深蹲,我真是欲哭无泪。但想到这一年以来,自己的感冒确实少了很多,再加上医生也说必要运动还是需要的——膝盖不好就更要加强附近的肌肉锻炼,我不甘心地又去了几次健身房。结果,膝盖从偶尔不适,变成了经常不适。于是一边赶紧停了所有运动——连路都不能多走,一边约门诊去拍CT。年纪轻轻就腿脚残疾,这可比经常感冒糟糕多了。
当然还有一项运动,是我这种脊柱侧弯、腰肌劳损、膝盖损伤的人也可以做的,而且对我的这些病症都有好处,那就是——游泳。水的浮力抵消了重力,可以让我的肌肉得到锻炼骨骼却无需承重。然而——我有鼻炎。困难的时候,夏季不能开空调,夜里会被憋醒。而游泳,会刺激到我的鼻黏膜,加重我的鼻炎。
总之,面对运动,我就像一个得了综合病症的病人,在治哪个、保哪个之间左右为难,相互角力。
恍惚间,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因为体弱多病,妈妈就让我表哥清晨带我去跑步。可不管表哥和他的小伙伴们怎么在我家门前嚎叫、等待,我从来没有起来加入过他们。也许,那时的我如果勇敢出门,会换来一个不同的今日。也许,现在的我应该和小时候一样,适合大部分人的未必适合我。 健康运动个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