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045)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为垃圾分类忙碌的人
上海的李叔是一名银行退休人员,为人严谨,有钱有闲。儿子大鹏也很争气,如今在沪上一所大学任教,一家三口住在本市的另外一个小区。 本来大鹏想让父母一起住,三代人共享天伦之乐,可儿媳却嫌李叔老爱板着脸教训人,于是老两口只好和儿子一家分开过。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随着申城开始强制垃圾分类到户,李叔和儿子一家的关系倒突然密切了起来。
原来,李叔退休后除了看书看报,没有其他爱好,整天在家无聊度日。居委会顾大姐得知后,邀请他加入了垃圾分类义务宣讲团。李叔认真参加相关培训,将各类垃圾的分类标准和处理方法牢记在心。
培训结束后,李叔除了去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宣传,还从身边邻居着手,联络了一帮离退休老人和家庭主妇们,组建了环保微信群,指导他们从自家开始,减少每日的垃圾产生。将废灯管、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统一收集起来,送至有资质的机构处理;将可回收的旧电子产品、废纸塑料、金属玻璃、旧衣物等整理出来,换取洗衣液、纸巾、脸盆等日用品。
垃圾分类在国内宣传了好多年,可现在一下子实施到每家每户,好多人还是很不适应,特别是像大鹏这样忙碌的上班族。这不,因为烂桃子没被分好类,直接与其他厨余垃圾混在了一起,大鹏去小区垃圾房丢垃圾的时候,被一旁的督导大妈抓了正着,当场要求他重新分类,才准投放。弄得大鹏一头雾水,两手污臭,狼狈不堪……
大鹏不得不打电话向李叔请教:“爸,烂桃一整个儿,还怎么分类啊?你快来救救儿子吧,否则可要罚款的啊。”李叔耐心给儿子讲解干湿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分类和处理要求。可大鹏越听越糊涂:“为啥鸡骨头是湿垃圾而猪骨牛骨却是干垃圾啊?不都是一样的成分吗?荔枝壳和榴莲壳为啥不能都当干垃圾处理呢?”
李叔一时半会儿在电话里还真说不清,于是干脆说:“我过去给你好好讲一讲吧。”到了儿子家,李叔从厨房垃圾桶开始,告诉儿子一家应该尽量减少菜叶、果皮、剩饭菜这类易腐湿垃圾的产生,平时要争取做到光盘,这样既节约,又环保。听得大鹏连连点头,儿媳在一旁埋怨他说:“这么好的水蜜桃早让你送给爸妈一些,你却总说忙,看看吧,现在烂成这个样子哦,还得把桃核儿分出来,脏兮兮的,又恶心又麻烦。”
李叔不忍儿子这样被儿媳数落,主动说:“你俩上班工作忙,要不我来上门帮你们分类吧。”大鹏赶紧答应。于是,李叔有了经常到儿子家的理由,每次来,李叔都带着儿子爱吃的家常菜,还趁机和孙女一起玩垃圾分类的游戏。看到家里要丢弃处理的垃圾越来越少,儿媳也就默认了李叔的来访。
不仅如此,就连上班遇到啥分类不清楚的时候,大鹏夫妻都会第一时间在家庭微信群里拍照请教李叔。“垃圾分类早该执行啦。”回答完儿子的问题,李叔又一次感慨道。(读者 清风吴语)
莫名来电
有一阵子了,我的电话常常无端响起,陌生电话接二连三,有热情介绍房地产项目的,有盛邀参与贵金属购买的,有推荐收藏品购买的,还有录音电话卖茶叶卖平板电脑和放贷的,五花八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接不到。接这些莫名其妙的电话,开始还能心平气和,慢慢地也不禁心烦气恼。
终于,在又一次接到一个广告电话时,我忍不住追问:“你从哪里得到我的电话?”对方当然推三阻四语焉不详,不多与你纠缠,奈何我打破砂锅问到底,电话那头儿的那位最后没好气地说:“那你以后不要参加一些所谓的有奖调查,也不要去为了领一些小礼品而留下电话号码。”然后不等我再说话,“咣”地挂断了电话。
听着这回击也好,忠告也罢,我不禁默然,想想自己如果不是兴之所至,参加了一些所谓“保证不泄露参与者个人资料”的有奖营销活动,何至于有现在这些烦恼?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商家或机构或APP有意无意地“收”了我的资料信息然后转手卖掉。可是,以我个人之力,又能上哪儿去查清源头?从哪儿堵塞漏洞呢?
那天,朋友一起聊天,我说起此事,大张哈哈大笑,说他也接到过类似电话,而且还有更离谱的,电话那头儿的人严厉地警告说,有人出钱要打瘸他一条腿,让他看怎么办,言外之意是花钱消灾。在我惊惶的眼神中,大张不慌不忙地说:“我气定神闲地跟他讲,好啊,你赢了,恭喜你,我本来就瘸了一条腿,你可以不费力气地去领赏钱了。”当然,说完这些,对方立即恨恨地挂了电话,从此销声匿迹。而朋友老李的回答更绝,听完对方的推介,不动声色地回复:“同行。”对方一愣,竟然不知所以,然后就讪讪挂断,留下老李得意的微笑。年轻的朋友小李则胸有成竹地说:“现在有很多辨别骚扰电话的软件,下载一个就好,对陌生电话的识别几乎百发百中。”
此计甚好,但也只是参考。莫名的电话多起来,我的心七上八下:万一是停在停车场的爱车被剐蹭了而来的陌生电话?也许是远方的朋友换了手机号码?或者是朋友的朋友有事相问?难道都要一概封杀,冰冷拒绝?面对陌生来电,我到底是接,还是不接呢?(读者 姜云霄)
和孙子一起成长
老王从机关单位退休后不到两年,老伴突发疾病去世,此后老王整个人都变了,原来他不修边幅,下了班便帮着老伴照顾孙子,休息日奔波于各种辅导班,每天见他都急匆匆的。可现在他开始打扮自己了,换上高档休闲服,整个人精神了不少。
老王上午去老年大学学国画,下午去音乐培训机构学吉他,晚上去游泳馆游泳。有人揶揄道:“老王聪明呀,知道要多扩展自己的交际圈,增加认识异性的机会。”听到大家如此议论他,老王直翻白眼儿,说:“你们太狭隘了,单身老年人的爱好就只停留在找对象上呀?我爱好多得很呢。”老王小时候家里穷,父母能供自己上学就不错了。自己工作后,没几年便结婚生子,上有老下有小,整天为家庭奔波,好不容易盼着儿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又为他买房买车,操心他娶媳妇的事儿。以为儿子有了家庭,当父母的便轻松了,没承想又一轮“受虐”开始了。孙子刚断奶便跟着老人住,得管吃管喝管教育,要不是这样辛劳,老伴也不至于走得这么早。
老王回忆起伤心事,感慨道:“现在我也想开了,大半辈子都为别人活着,也该为自己活一把了,人生已过花甲,马上便古来稀,我不想再限制自己了。”
老王说,他小时候就爱好画画,也喜欢音乐,但那时条件不行,现在自己有条件了,自己想学啥便学啥。对于找老伴,老王说,老年人找老伴,是怕孤独,我现在生活充实得很,一天课程排得满满的,早上晨练,晨练完吃早饭,然后去老年大学上课,中午回家吃饭休息一会儿,下午去学吉他,晚上游泳回来还要做功课,想谈个对象也没时间。
老王现在开始逆生长了,孙子如何生活,他便如何生活。现在年轻父母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起爱好,孙子三岁时学跆拳道,学游泳,学钢琴,学打乒乓球,学书法,学英语。老王说,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老年人老哀叹自己小时候没赶上好时候,可是人不能被年龄束缚,谁规定爷爷奶奶不能像孙辈那样生活?
老王儿子起初对父亲这种消费观不理解,毕竟老王花在自己身上的钱多了,花在儿子和孙子身上的钱便少了。老王为此和儿子解释过,首先,他花自己的钱,这是他的自由,再说,他活开心了,身体好也是儿子的福气,若是病倒了,儿子和儿媳如何安心工作。最后老王和儿子开玩笑说,他生活充实了,找老伴的心思都没了,避免了多少家庭矛盾呀。
后来,老王的儿子儿媳也接受了老王的生活方式,老王现在的生活像个小学生那样有规律。他要和孙子一起成长,孙子暑假报了英语班,他也报名了,只要出钱,辅导班不介意收他这个老学生。老王说,等孙子考大学时,他也考。问老王想考啥大学,他回答音乐学院。说这话时,老王的眼睛闪烁着光芒。(读者 李秀芹)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