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043)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丢失的血汗钱

尽管我不止一次地叮嘱二姑:“听免费讲座领免费物品要慎之又慎,但凡让你掏钱的事儿要一律果断拒绝!”二姑每次都说知道了,但还是被骗走了5万元血汗钱。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某个周末下午,二姑像往常一样接到了养生机构打来的电话,于是便骑着电瓶车横穿半个城市,去听养生讲座并领取免费鸡蛋。二姑与那儿的工作人员小李结识已一年有余,彼此非常信任。该养生机构位于一栋写字楼里,二姑到的时候,很多中老年人正聚精会神地等着养生专家传授保健秘诀。待那位有着6项国字头衔的专家讲完两小时的养生课后,听众开始向讲台蜂拥而来,等着领取为他们准备的免费鸡蛋。小李一边给二姑拿鸡蛋一边说:“刘姨,你都领了一年的鸡蛋了,也是我们的老会员了,想不想快速赚钱啊?我们现在正在募集一项养生基金,所有投资者均可获得5分的利息,相当划算。”就在二姑犹疑要不要投资时,身旁同样前来听课的张姐附和说:“可不是吗,我去年年初投了10万元,年底就得了5000块的利息,坐在家里就把钱挣了,你还等啥啊?这样的福利优先让咱们老会员享受。”二姑不忍将白花花的钞票往外推,身边张姐的“成功案例”让她毅然将省吃俭用存下的1万块私房钱投了进去,存期为半年。办完手续的时候,小李还多给了二姑一板鸡蛋。二姑满心欢喜地等着利息入账。

半年之后,二姑果然收到了利息,就在她犹豫要不要收回本金时,小李的回答是“完全尊重客户意愿”“我们从不强人所难”。这个时候,张姐又给出了真知灼见:“你又不急着用钱,有钱不赚是傻瓜。你应该向我学习,大投大赚,小打小闹何时才能发财?”于是,二姑又将存折上仅剩的4万元一并投了进去,期限为一年。

之后的日子里,养生机构每隔半月才通知二姑去听一次讲座并领取鸡蛋,随后频率改为一月一次,后来养生机构说因店内重新装修,养生课和会员福利暂停,待装修完毕一并补上。转眼三个月过去了,二姑依然没有接到听课的电话通知,小李的手机也一直处于关机状态。二姑顿感情况不妙,于是骑着电瓶车直奔写字楼一探究竟。

写字楼10楼,养生机构门口挤满了前来讨债的老人,他们都是因为投了“巨资”,且很久没有接到听课和免费领取鸡蛋的电话通知而感觉情况不妙,才过来探究原因的。没想到养生机构竟卷款跑路了。警察一边安抚众人情绪,一边详细做着笔录。二姑想找同样遭受经济重创的张姐商讨解决之法,警察拿出一张照片问二姑:“你说的那个张姐,是这个人吗?”二姑一眼认出:“是她,是她劝我投资的,她比我蒙受的损失还大,10万块呢!”警察看了看二姑,又看了看照片说:“据我们初步调查,这个张姐就是与你对接的工作人员小李的母亲,她投的10万块钱纯属子虚乌有,只是诱人入坑的噱头而已,这是一宗团伙欺诈案,讲授养生课的也并非真的专家。”二姑脸色煞白:“那我的5万块钱咋办?”警察说:“我们会尽力追查,争取早日破案,将损失降到最小,你们以后也要谨防贪小便宜吃大亏,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

前天去二姑家玩,她说那家养生机构的主谋业已落网,目前警方正在对其进行讯问,相信不久就能拿到本金了。二姑让我千万别将此事告诉别人,尤其是二姑父。我说假如这钱追不回来咋办?二姑叹了一口气:“真要那样,我只能自认倒霉,现如今欺骗手段五花八门,谁让自己被诱惑蒙蔽了双眼呢。”(读者 艾科)

表姐的大学故事

1990年夏天,表姐以一分之差再次与中专失之交臂,得知消息后,一家人顿时陷入了沉寂。姨父从早到晚吧嗒吧嗒抽着旱烟一声不吭,姨妈借口要给兔子挖野菜,也悄默声一个人出了门。表姐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出门,也不跟人说话。

之前一年中专没考上,姨父姨妈找表姐聊过。姨妈的意思是别念了,闺女念书多了也没用。姨父倒是很想让表姐复读,但家里的条件实在是不允许了,老大上大学,老二上中专,两个念书的儿子已经让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徒四壁了,再多一个念书的闺女,那真是要揭不开锅了。但姨父心疼表姐,想听听闺女的想法。表姐当即表态,再考一年,考不上就死心塌地下学种地,知道家里地多人少缺劳力,有用得着她的地方尽管说,学她还想上,干活儿也绝不含糊!

复读这一年,表姐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无奈分数却依旧无情。在那个年代,中专包分配,考上中专进城工作是无数农村学子的最高追求。能考上中专的,都是凤毛麟角的尖子生。其实表姐当年的成绩也不错,只是那时考中专对农村学子来说实在是太难了,非农业户口的录取分数线比农业户口要低三四十分。这一差距是决定性的。对很多农业户口的学生来说,多复读一年也难以抹平这一差距。

再次失利后,姨父姨妈没有找表姐谈话,表姐似乎也认了命,在小屋里待了两天后,第三天早上姨妈下地干活,表姐拿起一把镰刀默默跟了出去。

转机是大表哥的一通电话带来的。大表哥在省城念大学,他当年初中的班主任调入县城五中当老师。班主任知道有表姐这么个好学生,告诉大表哥,五中是新组建的高中,为了提高生源质量,今年学校推出新政策,凡是当年的中专落榜生都可以到本校就读,成绩达到一定分数的,还有减免学费的优待。

大表哥从省城回到老家,把当年的班主任一块儿请到家里做姨父姨妈的思想工作。大表哥表示,再过两年,自己就毕业了,等他毕了业,他出钱来供小妹读高中、念大学。

就这样,落榜两年的表姐终于有了继续学业的机会,三年后,表姐考入省城一所重点大学,后来,在表哥的建议下,表姐保送念了研究生,成了家里文凭最高的人。表姐到现在还庆幸,那个年代,农村孩子谁奢望能上高中啊,如果那年没有五中“吸纳人才”的新政策,她现在说不定还在老家种地呢!(读者 蒋霖)

渔具店店主

我家楼下有一家渔具店,店面不大,也就20多平方米,经营六七年了,人气不错,生意也不差。

原来的店主是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斯斯文文的,店里朝九晚五,生意也就普普通通,没干一年,他就将门店让给了他的小姨经营。他的小姨今年51岁,姓高,为人和善,将各类渔具的价格定得合理,还热心地提供多种服务,生意改观很多。熟悉她的顾客里,有人叫她小高,有人叫她高姐,还有人跟着她的侄子叫她小姨,不熟的一般叫她老板。

小高辛苦得很,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休息。夏秋季节每天早上5点前就得打开店门,冬季在6点开门。她住的地方离渔具店约有5公里远,大部分时间她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去,天气太恶劣才搭乘公交车。渔具店开门早,是因为钓鱼的人大多赶早上的一拨鱼早早出发,早上来买蚯蚓、饵料的,或者其他钓鱼用品的,络绎不绝,非要到10点以后才慢慢消停下来。这个时候她戴上老花眼镜,开始为那些有需求的顾客捆钩绑线,小钩细线一绑好多副,十分费工夫。中午相对清闲一些,可她没有午睡的习惯,不是弄弄这,就是搞搞那,边干活边打开手机,搜出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连续剧,架在柜台上,开大音量,多一个声音陪伴。实在困了就坐在柜台后面的椅子上打个小盹儿,但也经常被进店买东西的客人打扰。

小店经营的钓鱼用品越来越多,上上下下摆放得满满当当,鲜有空隙。她也会收拾,手脚麻利,码放有序,井井有条。晚上7点钟左右,是渔具店最热闹的时候。钓友们陆续来到,自由发言的座谈会开始了,当然座谈的话题始终是以鱼为中心,交流钓鱼心得,传递钓点信息等等。有共同的爱好不会冷场,大多数情况下气氛是平和而融洽的,但有时大家也会因对某一个问题看法不同而争论不已。天热之后,聊天的地点从室内转移到了门店外,小高还准备了茶水,大家自己喝茶自己倒。气温太高的话,她会拿出电风扇,一来降温,二来驱蚊。聊天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约定俗成关门的时间,有时有客人要买东西,就得拖到9点以后,她还要收拾东西,拉下卷闸门锁好,然后骑车回家。这样算下来,她一天待在渔具店的时间不会少于15个小时。

休息对小高来讲是最为奢侈的,一年365天,她几乎天天在门店。好在她的身体还算争气,这几年没生什么大病。

小高整天乐呵呵的,微笑经常挂在脸上,但她也不容易,受网购的影响,渔具实体店经营越来越难,每个月要交门店租金,加上水电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她老公尚未退休,还有一个没成家的女儿。她说,只要身体允许,就再干一个五年计划。假如女儿结了婚,有了外孙需要她带,就早点回家。(读者 邓迎春)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