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
作者:驳静倘若小麦也讲“产区”,马庄镇当可位列“顶级庄园”
摄影/方铱霏
麦子在山东的存在感,首先因为“竞争对手”水稻的缺席变得更加突出。我们到济南后的第一顿饭,就在服务员响亮的“没有米饭”的回应里开启。
小麦在山东的种植,可以追溯到史前。龙山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存中,就发现过炭化小麦和大麦籽粒。到了夏商周时期,有了文字纪录,与小麦相关的资料就更加丰富。《诗经》记述的大量农事与祭天活动中,有相当数量的诗篇都与小麦有关。“麦”在《风》《雅》《颂》当中都有出现。甲骨文中“麦”的写法还有“来”和“牟”两种,《诗经》有时也会使用这两个字。
小麦第一次引起我的注意是在山东大汶口镇的文姜城遗址。想象中的行宫遗址,缩减为一块大理石纪念碑,冷峻地标明方位和时间。碑立在田埂上,四面被成片的麦田包围起来,夕阳与麦穗的两种金色混在一起,连大理石碑都沾染上一点柔光,让我们不知身在何处——麦子的“貌美”好像一下子跳跃出来。
对这种美丽的向往大约属于人类本能。簇拥的、成片的农作物,比如油菜花田、薰衣草田,总能散发出感人的气息。而麦田,准确地讲,没有任何一片农田,能比立时就能收割的麦田和稻田更让人有安全感。它们意味着粮食与远离饥饿。而与秋收时的稻田相比,麦田还另有一个优势:摘下麦穗,撮揉几下,放进嘴中,直接就能吃,而且竟然相当可口,硬朗,微甜,水分含量高。
虽然麦子不像稻米那样讲究产区,山东省的汶阳田仍然十分出名。大汶河北岸,从泰安市的岱岳区,再到宁阳县和肥城市,沿河岸线几十公里的农田,都能叫汶阳田。“汶阳田,脾气好,能饥能饱,能旱能涝。”这句顺口溜把汶阳田的优势说得十分明白,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东给我们的解释是:“汶河提供的不仅是水源,它还会在泛滥时形成冲积平原,增加土壤厚度,土层厚,土壤根基就能往下扎。”它的主要土壤类型为褐土和棕壤,深厚肥沃,有丰富的地下水源,灌排条件良好。东周初期,齐、鲁仍以泰山为界,汶阳田大部分时候都属于鲁国,但地处两国交界,没少惹得人为它打仗。
按照《春秋》和《左传》对齐鲁争夺汶阳田的记载,公元前589年,“齐侯战于鞍,齐师败绩”,这场“鞍之战”主要目标就是汶阳田。鲁国赢了,七月份,晋国出面让齐国把田还给鲁国。齐国国君顷公把这场败仗十分放在心上,七年里不饮酒不食肉,中间人晋国又看不下去,派了使者去跟鲁国商量,最后重新将汶阳田交割给齐国。
直到今天,汶河以北的这片土地,仍是高产小麦的代表区域。在大汶口镇,有几块麦田边上立着一块醒目的“省长指挥田”标牌,上面写着“目标产量:800公斤/亩”,我们一开始还对它有所怀疑,但这个数字后来被王东证实。他说:“山东最早出现700多公斤乃至800多公斤的亩产量,河南现在也有这个水平,这说明,现在的地利条件在不断提高。”山东是小麦大省,年产量排在全国第二,麦田几乎无处不在,我们寻访齐长城的沿路,无论丘陵地带还是平原,总能与它们相遇。
离泰安大汶口镇十几公里处,有一个马庄镇。在该镇的麦田里,我们认识了薛丽娜与李宁夫妇。这对“80后”都是山东人,曾同时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信息管理专业。几年前,二人回到薛丽娜的家乡马庄镇,做起了这个小麦合作社。这是从大城市毕业的年轻人很少会选择的路,不过薛丽娜乐在其中,“我每天都会来我的地里看一看”。她口中的“我的地”有约2000亩,就在进镇必经之路的两旁。这一大片宽阔的麦田,仔细去看,高矮成色都有区别。每隔几米,就是一个不同品种,这是小麦育种和栽培研究者的试验田,王东实验的品种也是其中之一。再过两周就可以收割,到时,产量等多种数据将会被收集起来,看看哪个品种、何种栽培方式最能获得高产。
在泰山脚下的山东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王东告诉我们,我们寻访麦田的这几日,刚过小满,麦子正处在它生长期间蛋白质含量最低的时期,淀粉含量高,所以此时生吃,甜津的口感就来自它的高淀粉。小满后,蛋白质含量又会从“V”形曲线底部回涨,一直到芒种时节达到峰值。麦农中间流行一句话,叫“麦熟一晌午”,意思是说,芒种前后,麦子随时都可能需要收割,清晨查看的时候还未到火候,往往中午时分再看,就已经刻不容缓。所以《诗经》里会有《臣工》这样的诗篇,讲述君王如何动员小麦收割,“於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我们在齐长城始发点围看时,在麦田里遇到一位农妇,正搓麦粒检查成熟度,她最担心天公不作美,“下冰雹的话,这一年的收成就全毁了”。
好在山东的这个5月底,每天都是暮春时节的好光景,阳光热烈,云层舒展,麦色金黄,麦浪翻滚。倘若在这样的天气里找点乐子,非“烤麦子”莫属。
薛丽娜和李宁儿时都有“烤麦子”的经历。摘上几丛麦穗,用晒干了的玉米秸秆烧起火,直接烤就是了。几分钟后,麦穗发出烤玉米般的香味。在簸箕里搓去了皮,麦子粒粒见真章,的确是充饥的好干粮。《诗经·小雅》有一则《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这句惹人心生温暖:丰收时节,麦田的主人收割时会刻意留下几丛麦子,留给那些家中没有劳力的妇女。读《诗经》中的农事诗很有趣味,它们当中的大部分总给人亲近感,人们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激之情非常真切,有时就通过“遗秉”“滞穗”这样朴实的方式流露出来。
(感谢王东教授对采访联络的协助;感谢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王承略教授对本文的帮助) 小麦麦诗经种植业山东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