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041)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团友小胖子

跟团去国外旅游时,团里有个胖乎乎的跟着妈妈和姐姐一起出来的12岁小男孩,大家都亲昵地喊他“小胖子”。团里女人多,购物成了无需导游号召的一致行动。每次导游问是不是“该吃饭了”,小胖子都会急吼吼地响应,他那“去吃饭”的强烈呼喊却总是淹没在众多女同胞“要购物”的洪亮声海中,导游都说,你们这不是出来玩的,纯粹是购物团。

在又一次浩浩荡荡地组团到购物城时,小胖子无精打采地跟在队伍后面,然后和我一起在一处休息椅子上看包等候,小胖子紧皱眉头,一会儿摸头跺脚,唉声叹气,一会儿起身又重重地一屁股坐下,转而问我:“叔叔,你不觉得闹心吗?”我笑而不语,示意他继续说,小胖子说:“真没意思,每次都是我妈和我姐买,也不给我买,我显得很多余,不如一件衣服一个包。”我继续笑,小胖子似乎找到了知音,继续慢腾腾地说:“我最烦我妈讲价了,有时讲了半天人家可能给省点,有时人家还是不给省,我妈就是不舍弃,还在一个劲地讲价,我都觉得好尴尬,恨不得出门找个地方藏起来。”我忍不住笑出了声,但还是告诫说:“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大家一起出行,你不要乱跑,省得你妈找不到你着急。”小胖子显然受到了鼓舞,越说越兴奋,做了个鬼脸和我说:“叔叔,没事,我认路,我方向感好着呢!而且跟着我妈和我姐,这些牌子的专卖店我都记住了。对了,叔叔,告诉你一个秘密,昨天晚上,我还偷偷把我姐做的购物攻略给撕了。”还没说完,小胖子自己就嘎嘎大笑,又瞅着商店里面忿忿地说:“我看我姐进去后怎么找,怎么买?!”

真是购物无时间观念,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有团友没从商城出来,在小胖子要吃饭的哼哼唧唧中,我们上了车,导游边开车边打开手机免提,让落单的团友在购物城东边马路等着,车转了一圈就到了。然后听到落单的团友说:“别和我说东西南北呀,我路盲。”导游顿了顿,说:“那你在东大门口等。”团友急急地说:“购物城有四个门,你不要说东西南北。”导游一声叹息,车上的我们乐成一团。团友有些不好意思,说:“离吃饭地点不远吧,要不我自己打车吧,省得走两岔,你们跑冤枉路。”导游不解地嘟囔着:“怎么能一点儿不知道方位呢?”这时,小胖子从后座探过身来,自告奋勇地说:“我和阿姨说说试试。”然后小胖子接过导游的手机,说道:“阿姨,我和你说,你就在某某牌子的那个大门口等我们,能知道吗?”只听那头的团友欢快地说:“谢谢小帅哥,简单明了,知道知道,欧了,一会儿见。”

众团友一片夸赞声,有的说小胖子真灵真聪明,有的说再购物不用担心路盲免除后顾之忧了,小胖子一声哀号:“我错了,我再不说了,求求你们不要再买买买了,我只是想要赶紧吃上饭啊,饿死我啦!”

(读者 姜云霄)

地下杂货铺

在北京,尤其是四环以内,想找地方买点针头线脑、五金小配件真的挺难。刚好我家小区出门就是一家连锁超市,超市占据了一层和二层,地下则是一个挺大的杂货铺。

杂货铺里头是一个个分割成三五平方米的商家,卖的东西多种多样,有美甲美容点痣的,手机贴膜的,卖中老年女装的,卖餐具茶壶、学生文具、羽毛球乒乓球文体用品的,还有一家卖家用小五金的,总之就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你有需求,这个大杂货铺都能满足。

我从2009年毕业就在附近租房子,那时候肥皂盒、毛巾、炒菜的锅等都是从这儿添置的,优点在于便宜又方便。后来经济条件好了,买了房子,家里床头用的小摇头风扇之类的也是从这儿选购。

再后来有了孩子,孩子对于玩具总是有突出的搜索能力。我本来不记得这几十家小商户里面有卖玩具的,可是孩子就硬从眼花缭乱的商铺中发现了隐藏在西南角的那家玩具店。

玩具店依然不大,但是各种各样的玩具从地面一直层层叠叠堆到两三米高的空间中。玩具的种类也丰富,有现在很流行的“盲盒”(就是某一个系列的玩偶人物中的一个,除非购买之后拆开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究竟是哪个人物)、水雾魔珠、动物模型、飞机汽车模型等等。作为母亲,我明知道这些路边店的玩具材质可疑,但还是禁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偶尔会买上几次。

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家“床单西施”。那家店主营床上用品,店铺最前面是一台缝纫机,整日嗡嗡不停地工作,机器后面是一个埋头端坐的长发大姐。她的手很巧,家里的窗帘、被套都可以依照尺寸和需求做出来。剩下的一些边角布料,被她制作成枕头套、小孩用的被套等出售。

闲聊发现是河北老乡,有时候即使不买东西也会顺路走到她那儿去聊上两句。陆陆续续拼凑出她的生活背景:离异、带着儿子在北京,前几年户籍管理较松的时候,儿子就在不远的天宁寺小学读书。后来找了个老公,也很勤劳,总是在帮她料理摊位。后来天宁寺小学被北京小学合并了,而且外地户籍在京就读越来越难了,她只好让孩子回了石家庄的老家读书。也听她说过最大的愿望,希望儿子以后能有出息,在大城市能扎根生活。

从今年3月份开始,地下店铺陆续张贴出撤摊大甩卖的消息,原来是地下整体要重新装修,至于装修完以后做什么没有人知道,有人说是火锅城,也有人说是超市扩容。

这些店主们这几个月都在忙着甩货,终于在6月1日那天,带着没有清空的东西陆续离开了。我搬到这里的十来年,这些店主们几乎没有变过,他们靠这小小的几个平方,养活一家人、培养下一代。不知道离开后的他们去哪里谋生,而附近的老街坊们想买针线又能去哪里?(读者 翟会敏)

假币

苏城李老伯年近七旬,耳不聋,眼不花,手脚行动利索。老伯年轻时在鞋厂工作过,如今退休在家,虽然吃穿不愁、花用不缺的,但总觉得日子过得有些乏味。于是老伯捡起以前的做鞋手艺,在小区通向主干道的一块绿化带空地上,摆起了修鞋摊位。

很快,老伯的鞋摊因为收费合理、质量过硬,吸引了不少顾客。加上他又是本地土著,周围邻居和熟人有事没事都喜欢凑到他的摊位前,往小马扎上一坐,手里捧着保温杯闲扯神聊一会儿。

而租住在这里的年轻人,无论是要给新买的高跟鞋加防滑贴的年轻妹子,还是要给落灰的皮鞋打蜡上光的小伙子,都喜欢光顾老伯的鞋摊。

一年四季,除了部分极端天气之外,老伯几乎天天出摊,比太阳公公还准时上班呢。看得出,老伯很喜欢这样的生活。人老了,还能被人需要,受人尊重,一声“老师傅,谢谢啦”,已经很让他满足了。

但其实,老伯在鞋摊上遇到不少闹心的事呢。这不,太阳快落山了,老伯准备收摊回家,清点盒子里收到的零钱时,突然发现一张可疑的纸币。这是一张20元面额的纸币,中心的埋线明明是正版的样子,但是整体印刷的颜色偏暗,老伯把右手食指、拇指在围裙上揩了又揩,仔细地捻了捻纸张,才发现手感根本不对。

“坏了,收了张假钱!哪个缺德的给的?”老伯气得想骂人。可一天下来,人来人往的,他的鞋摊那么多人光顾过,他实在想不起来什么时候收到过这20块钱,更记不得到底是谁递过来这张假币。

真触霉头啊。老伯边想边收拾好东西回了家。一晚上,心里想着被人坑了这么一下,总是闷得不痛快。

第二天,老伯照常出摊。趁着生意不忙的时候,老伯拿出那张假币,把心里的郁闷对着旁边来扯闲篇儿的乡邻倒开了苦水。“谁这么缺德坑老人家啊?”大家纷纷谴责。老伯说:“真要是困难,不想花钱修鞋,说一声,我哪怕免费帮修都行。像这样坑人,坏良心的不应该。”说着,将手里的假钱撕了个粉碎:“别再坑了其他人。”

到了周末,人们休息在家,要修补的鞋子、箱包活儿比平常上班时间要多不少。老伯的生意很好,忙忙碌碌的,都来不及抬头看人。就听到一个小伙子的声音说:大叔,我这点东西先放你这里,我去菜场买点菜,回来再拿。

可一直到下午快打烊的时候,老伯也没见有人来拿走这包东西。难道是忘了?老伯看着这袋水果,又多等了一会儿。眼见着天都快黑了,他只好收摊,带着这袋水果回到家。借着屋里明亮的光线,老伯发现,原来水果袋里有张小纸条:“这点水果是孝敬修鞋的老师傅的,请笑纳享用。好人有好报,谢谢啦。”

原来是有人特意送水果给自己吃。老伯想了又想,还是完全记不起来这位做好事的“雷锋”长得啥样子。不过,看来世上总归还是好人多啊。这一袋水果,可不止20元呢。老伯知道,最近水果涨价得太厉害了,卖得老贵了,像这样一个西瓜,起码得好几十块。老伯心里舒坦了,晚饭时,多抿了一杯黄酒,美滋滋。

(读者 清风吴语)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