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040)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理发风波
每次理发都是一场鏖战,本着节俭从“头”开始的原则,我喜欢到性价比较高的发廊打理头发,但不管在哪家发廊消费,每次若不戕杀数万脑细胞,则实难顺利脱身。
半年前,小区门口新开了一家理发店,开业当天“五折酬宾”。去到店里,发廊小哥热情且健谈,从我的职业兴趣聊到旅游炒股,进而又从饮食聊到投资,最后竟然发现我们还是半个老乡。惊喜之余,我想说不定他还会在“五折酬宾”的基础上,再以老乡的“特权”给我优惠一些,这样就等于我免费理了一次发,于是越想越欣喜,与他越聊越投机。
就在这个时候,小哥对我说:“老乡,你的发质干枯头皮干燥,建议你做个全面护理。”我问做一次护理需要多少钱,他说220元,我推脱说下次吧。小哥一边鼓弄我的头发一边继续说:“我们新店开业优惠多多,办会员卡可以永久享受五折优惠。充100送50、充200送100、充500送300、冲1000送600。凭卡消费,家人朋友均可使用,你办一张吧,超级划算。”
我的脸上立刻晴转多云。倘若遇到无良商家卷款跑路了咋办?当我没见过这种小伎俩吗?于是便又找个理由婉拒了。没做“全面护理”也没办“会员卡”,老乡之间无话不谈的欢悦也随之消散。令我意外的是,小哥并不失落:“那请你给我们新店提提宝贵建议吧,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怀着没做头发护理也没办会员卡的歉疚,我在意见簿上写了两条不痛不痒的建议,并按要求留下了联系方式。本次折后消费共计20元,丝毫没有享受到老乡的特殊优惠。
后来的日子里,我隔三差五就会收到这家发廊的各种理发护发短信广告,令人不胜其烦。俩月之后见我仍然未去消费,小哥居然打来电话询问原由。我借口说上次出差在外地理过头发了,等过段时间再到你们店里消费。
在发廊频繁发送的广告中不知不觉又过了俩月,小哥打来的电话我不再接听,发廊的号码也被我屏蔽拉黑,久而久之,生活逐渐恢复平静。然而就在我认为已摆脱发廊的骚扰时,忽又收到旅行社打来的推销电话。电话刚一接通对方就能说出我的姓名,而且知道我喜欢旅游、住在某某小区,还说他们旅行社在我居住的小区附近也有分店,并邀请我今后旅游可以同他们开展长期合作。问他们是如何知道我的信息的,对方故作神秘:“我们有自己获取信息的专属渠道。”
一天晚上,我路过那家发廊,碰到那个曾为我理发的小哥在店外通电话,他一边抽烟一边给手机那端的人传道授业解惑:“你先想尽办法把昨天来消费的那个有钱的大姐吸收为咱们店的会员,劝她办一张VIP会员卡,一定要留住这个财神爷。什么?留不住?那她在意见簿上写下建议了吗?写了呀?通过聊天你了解到她的兴趣爱好等相关信息了吗?确定也了解了?很好,既然留不住,那就老规矩,把她的信息卖给相关公司吧。”
(读者 艾科)
陪考母亲
陪娃迎考这半年,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看到老师发的娃们在学校努力拼搏的照片,哭;娃取得好成绩,哭;娃考试失利,也哭……不知道是要给谁还债,还是要哭倒心里哪堵墙。
哭还不解气,开始拿着钢笔给娃写信了。以前我也记录娃的成长,但都隔三差五。现在不了,陪考精神头大了,天天写,写得情真意切,边写边拿着大白毛巾擦眼泪。虽然,娃看都不曾看过一眼,给人家读,也嫌我耽误时间,但至少写完我自己心里舒服啊。于是忽然明白,咱写的不是信,是药。
以前晚上娃学习时,我还不怎么注意自己的形象,翻手机睡觉,都没觉得有什么。可这节骨眼上不行了,娃在那儿奋笔疾书,咱再放任自我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当然,这种觉醒也是娃帮我认识到的。
有次娃在屋里学习,因为太困了,想洗把脸让自己清醒一下。谁知,她出门后就看到了甜蜜睡觉的妈咪,然后心里就有了跷跷板:“妈妈,我也想像你一样总能把床粘在身上。”我立马清醒,头顶飘过8个字: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遂立刻下定决心从此要陪娃一起熬夜,按老师要求帮她订正作业整错题,即使困得要摔倒,也得挺着,大不了把头发拴吊灯上。
我陪考陪得神经质,同学老张比我也不次。也不知道她从哪儿看了一篇爸爸陪娃中考前的100天记录,感动得稀里哗啦,也开始在朋友圈记录自家娃备战中考的生活。刚开始,她信心满满,能写10行,言辞中尽是对孩子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并配有夜宵美图。写到50天时,文字就减到5行了,夜宵变成了剩饭。如今还有20来天时,文字最多也就3行半了,说孩子的也很少了,都是自己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文不对题。
我看她坚持得难受,就劝她该歇业就歇业吧。她叹口气,说自己当初信誓旦旦地在朋友圈说要记录孩子这考前100天,这一停,人设不就崩塌了吗?
“不行,画句号我也得画到她中考!”老张一脸坚定。
妍妈在朋友圈打卡不是记录孩子,是给自己上锁:第一天不对孩子唠叨,第二天不对孩子唠叨,第三天……她想用此种方法,逼自己变成一个不唠叨的和蔼老母。每晚12点,自己评论一句:我做到了!再加3个胜利手势。
陪考老母们在这个时候的信息都特别灵通,只要某个培训班或某个学校有升学讲座的消息,她们都能第一时间知晓,并准时从四面八方飞奔过去,那劲头跟老太太们抢鸡蛋听讲座有一拼。
上周,我去某校参加报考培训,其间一位母亲为了给招生主任详细描述自己的问题,竟然主动就上台了。也直到这时我才发现,她前面还兜着一个老二。这娃也就几个月,肉嘟嘟的,睁着懵懂的小眼睛看着一群精神抖擞的老母。这老母兴许是有些激动,声音特别洪亮,不用麦克风,满场就能听见。老二被她的激情嗓吓哭了,哇哇的。而这个老母很是淡定,快速地把娃从布兜里拎出来,一边用手拍着哄着,一边继续跟主任交流,还拿出来自己做的这几年的招生曲线图。
为母则刚,这是当时我脑海里冒出的第一个词。然后就是甘拜下风。在陪考这条路上,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锻造不出来的。
(读者 语末)
老李和老张
给我们单位看门的是两位老师傅,老张和老李,老哥俩轮流值班,每人一昼一夜,单位人多,邮寄的包裹信件、订阅的报纸杂志也多,于是,大家跟老张老李频繁接触,也就慢慢混熟了。
老李是个红光满面的小老头,眼小聚光,炯炯有神,每天都乐呵呵的。当年他是国营某厂的工会干部,大概是跟群众打了一辈子交道,每次见到我们都挺热情,跟谁都能聊上两句,有时候隔着老远就在窗户里朝我们挥手致意。尤其是见了我们单位几个领导,总要不痛不痒开几个玩笑才罢休,领导们也喜欢老李,都说这老哥有意思。
我们单位有位退休领导,平时没事就喜欢来单位找老李,两个人不但聊得来,而且都喜欢下象棋。老李陪老领导下棋,一般会先赢老领导几盘,然后就摆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要休战。老领导哪肯罢休,递烟拍桌子软硬兼施,死活要老李摆子再战。这时老李就会一不留神让老领导赢两盘,老领导“苦尽甘来”,心情大好。这时,老李就要拐弯抹角把自己的心事讲一讲了:“自己小儿子毕业半年了还没工作呢,看看能不能调到咱单位先锻炼锻炼啊!”或者是“我有个亲戚是厨子,手艺也不错,我看咱食堂也缺人,您看能不能想想办法?”对于老李的要求,老领导基本都满足了。老领导说了,老李在传达室起早贪黑,对单位也算有贡献嘛,再说,人家要求也不高啊!
老张就不同了。老张高个头,胡子拉碴,一脸沧桑,行伍出身,据说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当年的复员军人就业有照顾,老张选的是一家当年让人眼红的单位。可惜这个单位当年很横,后来彻底垮了,老张一下子成了失业工人。为这事,老张经常抱怨,后来听的人也烦了,老张就不说了,只是见人爱理不理,跟谁也不打招呼,盯着电视机偶尔自己乐呵乐呵。邮递过来的刊物包裹,老张分门别类按部门码放整齐等人来取,你不来,他不管,你来了,他用眼神告诉你:在那儿,瞧见没有!
同事们都喜欢老李,不太喜欢老张。可后来,老领导不常来单位下棋了,老李的态度就变了,刊物经常给错部门还是小事儿,他值班的时间,传达室大部分时间大门紧锁找不到人,不知道老人家哪里逍遥去了。老张呢,还是一如从前一丝不苟,从不迟到早退,只是对人还是太冷淡。我写到这里的时候,同事大姐告诉我,老张不冷淡,上回她车胎坏了,还是老张给换的,这个老哥儿,面冷心热,其实人不错!(读者 蒋霖)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