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猫舌饼、鹿舌饼、牛舌饼
作者:harps我们实验室的同事有一个传统,放假回来的人要给同事们带糖果点心当礼物。葡萄牙同事回家探亲,回来的时候带了一盒点心,长椭圆形,薄薄脆脆、香香甜甜。他说在葡萄牙叫“鹿舌饼”,因为形状的缘故。法国同事说法国有类似的东西,不过比葡萄牙的鹿舌饼小,叫“猫舌饼”。我想起中国也有类似的东西,某些地方叫“长寿糕”,某些地方叫“牛舌饼”。这种用蛋、奶、糖、面粉做成的点心,似非中国特产,很有可能是舶来品,历史比“胡瓜”和“胡豆”都短。有趣的是网上很多人说“长寿糕”是家乡点心、童年记忆。如果他们有机会在葡萄牙尝到“鹿舌饼”或在法国尝到“猫舌饼”,不知会不会在异国瞬间想起家乡风物,满怀感慨迷乱。“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用来形容说大很大说小很小的地球村里的居民,再合适不过。
无论世界上的势力斗争多么剑拔弩张、你死我活,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程度永远超越个体经验。“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古诗记载葡萄本非中国产,是由西域传入的。然而西域之外更有西域:法国葡萄酒世界闻名,现在广泛种植的葡萄皆源自美国得克萨斯州,因为19世纪的一场葡萄枯萎病杀死了绝大多数法国葡萄园的植株,法国不得不从新大陆引入抗病品种。
汪曾祺是高邮人,但不嫌弃北方的饭食,曾赞美油煎窝头片抹臭豆腐是一顿好饭。无独有偶,意大利人也吃玉米面。他们把玉米面掺水煮成坨,做成玉米糕,冷却以后切成小块炸得黄里泛金,再淋上用臭臭的蓝纹奶酪做成的酱汁,味道与汪曾祺说的煎窝头片抹臭豆腐有九分神似。汪曾祺吃不惯抹茶巧克力,但他一定能接受意大利炸玉米糕洒咸咸的臭奶酪汁。至于意大利玉米糕和华北玉米面窝头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就要靠人类学家来解答了。
中国不仅有输入,也有输出,而且是意想不到的输出。葡萄牙同事讲述英国吃不到的南欧水果,问我有没有见过loquat,也就是“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的芦橘之音译。芦橘就是枇杷,在中国不稀奇,在英国可称珍异,只有特别有个性的小水果店或者中东、北非人光顾的杂货店才有卖,品相还不一定好。原产中国的枇杷早已传播至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以及南欧和北非,当地居民也庭植枇杷树,成熟时在自家院子里便大快朵颐。只可惜“琵琶不是此枇杷,只因当年识字差”的笑话,没办法顺顺当当地翻译成外语。 美食生活圆桌牛舌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