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如何整合?
作者:邢海洋春天,伴随着杨花柳絮漫天飞舞的,是城乡融合的消息。可在正式文件呈现之前的,是又一轮大规模的“违建”拆除。在北京,著名的游乐场所蟹岛和蓝调庄园的许多设施几乎一夜间拆除,马术俱乐部拆了,小动物乐园拆了,会议中心也拆了。城乡融合将以什么样的状态呈现,路线图是什么样子的,令人浮想联翩。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但到目前为止,城乡融合基本上是城市融合农村,农村被动接受。蟹岛和蓝调庄园都坐落在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朝阳区,离机场很近。但就是地理位置如此优越的所在,几年前周边全是杂乱、拥挤的城中村。在这里,一桥之隔,一边就是每平方米售价10万元的别墅区,纤尘不染,一边则是见缝插针般盖满了房子的村庄,功能齐全,摩肩接踵,却又异味扑鼻,污水横流。当然,这样鲜明的对比在发展中国家很常见,但在这里,北京市政府试图改变这样的景象,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整治。这些曾经的村庄,先是堆积着碎砖烂瓦,继之以大规模的绿化,如今已经成为森林与草坪,健身步道与休闲广场之所在。只不过,那些被拆迁的外来务工者,已经离开,搬迁到更远的地方。这次拆除违建,马场也是搬到了河北,城里人要亲近自然,只能走得更远。城乡非但没有融合,反而离得更远了。
城市周边已无乡村,有的是规划齐整,花了大价钱绿化的隔离带。那么,乡村融合所针对的就是偏远一些的农村。这里有着大片闲置乃至破败的房屋,有些甚至正在凋零。可对于有闲暇的城里人,亲近土地的渴望仍使得这些弃地具有价值。本次城乡融合的通知,首次“允许村集体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意味着村集体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主动性更大了。此前,宅基地是只允许在村集体内部成员之间交易的。
国家社科基金专项“乡村振兴战略核心机制研究”首席专家周立认为,发改委的表述,体现了牢牢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正确方向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不能把集体所有制改没了、耕地改少了、农民利益受损了,这是“一紧”。但解读政策,不能仅看到“一紧”,其实还有“一松”,体现在法律保障下释放城乡双重需求。
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作关于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时表示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并经依法登记的集体建设用地,允许土地所有权人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交由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并应当签订书面合同。也就是说,上述性质的土地承租人权益受到20年保护。
“有太多城里人都希望在农村租下一个小院,农村又有多少废弃的宅基地闲置在那里,没能得到有效利用。”结合此前释放的政策信息和最新的《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周立分析指出:“也就是说,通过合法承租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释放城市消费过剩的需求,另一方面,消化大量闲置农村宅基地的供给过剩。而承载‘双重过剩’的物质条件,就是农村宅基地通过改革实现需求匹配。”
《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注意到,有效利用闲置宅基地与农房,此前在全国已经有多种创新做法。比如在北京,一些村子由村委会牵头,以成立合作社的方式,将闲置农宅统一承租给合作社管理,再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开发,将闲置农宅重新装修改造,最终形成了“农民出房、合作社入股、公司经营、政府服务”的模式。其中,农民想要出租的闲置农宅,必须满足是建在宅基地上的条件,而绝不能是在农用地上改造后作为民宿,但无论租期长短,这些房子的所有权依然保留在农民手中。同时,由于租期最长可达20年,投资方与市民承租者的利益,也能有一个合理保证。 宅基地投资物语城乡三农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