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一世之死

作者:卜键

尼古拉一世之死0叶名琛所说的游历过欧洲、通晓英文的“俄国主”(请注意这位仁兄措辞之讲究:对外国君主一概避免用“皇”“帝”“王”字眼,而称之为“国主”“女主”,主体意识很强),即沙皇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维奇。他是保罗一世第三子,本来与大位无关,然大哥亚历山大一世辞世时膝下无子,二哥又因婚姻不合皇室规矩丧失继承权,皇冠就落在他的头上。亚历山大在两年前就起草了秘密诏书,册立三弟为皇储,但未经宣布,自己猝然间被刺身亡,来不及交代后事,导致两个弟弟让来让去,老三先向老二宣誓效忠,老二不干,反过来向老三表忠心。沙俄出现了将近一个月的空位期,十二月党人乘机起义,陈兵于枢密院广场,提出废除农奴制等一系列改革要求,并强烈反对尼古拉继位。一些激进的十二月党人打算逮捕甚至处死沙皇家族,在广场上排成战斗队形,杀死了试图劝解的彼得堡总督。尼古拉终于不再犹豫,命炮兵轰击起义队伍,近卫骑兵团挥刀冲击,在血腥镇压与政治迫害中登上皇位。

尼古拉有一个崇尚普鲁士精神的父皇,自幼在军中严格训练,性格强硬冷酷,生活规律刻板,身边亲信几乎是清一色的军人,也热衷于对外用兵。即位两年多,第八次俄土战争爆发。19岁的禁卫军芬兰团准尉穆拉维约夫,参加了渡过多瑙河的战役,在攻克瓦尔纳要塞的进攻中表现勇敢,受到皇帝嘉奖。尼古拉一世本人也在军中,实际担任军队的总指挥,一本书里写道:“在部队里他和大家共甘苦,一起经历了征途的跋涉和军营的种种不便……有时冒着倾盆大雨,骑马走在军队的前面。士兵们望着皇帝,忘记了劳累与疾苦,神采奕奕、精神抖擞地向前挺进。”这是御用文人的宣传词么?是,但大半属于实情,同努尔哈赤的行为很相像,而与后来的御驾亲征差别较大。俄军在多瑙河和高加索两个战区先后取胜,兵锋直指伊斯坦布尔,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迫使土耳其签约认输。尼古拉一世积极参与欧洲事务,曾发兵十万镇压1848年匈牙利起义,保住了小表弟约瑟夫一世的奥地利帝国,很享受扮演“欧洲宪兵”的角色。

正因为如此,在第九次俄土战争的胶着阶段,本希望得到“神圣同盟”支持的尼古拉,闻知奥、普宣布中立,尤其是奥地利不仅不站出来支持,反而陈兵边境,提出领土要求,遭受极大打击。对于昔日“同志加兄弟”的背后一刀,尼古拉痛心疾首,说“自己是天下最傻的人,居然相信国家间还有道义”;另一个版本为,“我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傻瓜,居然指望别人知恩图报”。1855年3月2日(俄历2月18日),一向高傲的尼古拉不堪承受失败的屈辱,愤然服毒自杀(官方记载说他死于急性肺炎)。临终之前,他把皇太子亚历山大唤来,对他说:“为俄罗斯服务吧。我本想把最困难、最沉重的担子挑起来,把一个和平的一切安排就绪的幸福的王国交给你,但上帝作了另一种安排。”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一个侵略成性的君王,能为国家留下和平与幸福吗?

从彼得大帝到叶卡捷琳娜二世,包括那个神经兮兮的短命的保罗一世,都对我国黑龙江怀有觊觎之心,却只有尼古拉一世采取了具体行动:批准组建涅维尔斯科伊的考察队,批准占领庙街、奇集和迭卡斯特里湾,批准在库页岛设立哨所,批准武装航行黑龙江。他常常是在外务大臣、陆军大臣、枢密官等人的反对下,作出支持穆拉维约夫的裁定。皇帝也有圈子,军国大事一般先要听听圈子内的意见,尼古拉一世亦如此。穆拉维约夫从来不属于尼古拉的圈子,也不能算是其最信任的臣子,却对他怀有很深的感恩之情。

阅读清朝大臣的奏章,对一个词印象殊深,曰“特达之知”,说的是皇帝对臣子的特殊恩遇,尼古拉与穆拉维约夫的关系也是如此。穆氏家族在十二月党人起义中出了好几个叛逆,尼古拉一世心中恨极,仍允许这一个穆拉维约夫不断晋升,刚过31岁就成为少将,而出任省长仅一年多,即擢升为东西伯利亚总督——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为什么?皆因看重其精明强干与廉洁务实。尼古拉在位期间一直注意起用人才,提拔重用了不少有才华也有个性的人,即使在有所怀疑的时候,也能听取他们的申辩,从而作出判断。从性格来说,穆拉维约夫是一个坚定果决、韧劲十足的斗士,尼古拉一世不能不对之心存戒备,可他总有办法获得沙皇的支持;沙俄外务部对穆氏的刚愎自用、惹是生非反感至极,可也常无法阻止他的举措。尽管一直有厌憎穆拉维约夫的近臣上眼药,沙皇也清楚此人骨子里是个自由主义分子,但还是将之放到东西伯利亚总督的高位上。穆氏抵任后与流放者来往密切,被人密告,尼古拉不免会猜忌,一旦接到其真情告白,立马转嗔为喜。所有这些,都令穆督感激涕零。

沙皇驾崩的消息传到西伯利亚,正在积极筹备第二次航行黑龙江的穆拉维约夫深感悲痛,一种发自内心的持久悲痛。1855年3月12日,应是其刚获知噩耗的当天,穆督在一封信中写道:

“我们伟大的皇帝与世长辞了!这个消息像晴天霹雳一样,使我大为震惊……主啊,你赐福俄国吧!保佑我们年轻、善良和诚实的皇帝吧!帮助他实现诏书上的话,让俄国达到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尼古拉一世所期望的那样强大吧!”

他将尼古拉列为俄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王,与其说出于敬爱,莫若说是发乎内心的感激,只能算是一种个人表达。

大致类似清帝驾崩后的遣使报丧,尼古拉辞世的消息由侍从武官亲来告知,同时还带来新帝亚历山大二世的即位诏书。穆督将先帝的死称为“彼得堡的沉痛事件”,也印证并非一种正常死亡。与清朝不同的是,俄国封疆大吏不需要进京悼念,各地官府也未见遍设灵堂,一片缟素,哭声震天。穆拉维约夫再次率船队航行黑龙江的计划不变,决定在河道解冻的第三天即行起航,而所真正挂心的,是第二艘轮船“石勒喀号”能否建成下水。

一个帝王的离去,也能解开进行中的战争的死结,给后继者留出斡旋的可能,但这需要时间。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继位,塞瓦斯托波尔的严冷冬季尚未过去,攻防双方都承受着巨大压力,炮击与厮拼昼夜不停,英法两国仍在大量增兵,俄军不得不咬牙苦撑。穆拉维约夫久历战争,算准去年在堪察加吃了大亏的英法舰队必然会来报复,也在加紧备战,再次航行黑龙江,运输大批火炮和枪弹,的确是用来对付英法舰队的。在给弟弟的信中,他再次描写得知沙皇辞世的震撼:“听到这个沉痛的消息后,我心情很坏,至今还不能平静。但是,祖国的利益和效忠沙皇的职责要求我有所作为。现在不是悲痛的时候。在我的辽阔边区里一切都在前进着,准备着。”沙皇,此信中既指已逝的尼古拉一世,也指刚登基的亚历山大二世,穆拉维约夫要用远东战场的再一次胜利,来报答新老两位沙皇。(待续) 历史俄罗斯历史俄国军事历史边疆叶名琛尼古拉一世亚历山大二世沙皇十二月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