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037)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如此买卖
小孙是个电子迷,从学生时代起就爱好组装电子产品、研究软件。可这个爱好伴随着现实的烦恼,电子零件、正版软件价格不菲,尽管省吃俭用,小孙的日子仍过得紧巴巴。
为了用更少的钱做更多试验,小孙开始在一个二手电子商品交易网站淘东西,也把自己闲置的手机电脑挂在网上出售。因为可以当面验货,买到的东西质量都不错,几笔订单下来,小孙不仅认识了几个热心网友,还小赚了一笔。自认为经验丰富的小孙开始张罗着帮亲戚朋友卖旧手机,周围人笑说他做这个比本职工作还上心。
这天,他到约定地方当面交货。为表诚意小孙早到了半个小时,下了公交车他才意识到,这个买家约定的地方比想象中更荒凉。几分钟后三个男人朝他走来,为首的人语气不善,问他是不是卖手机的。
小孙留了个心眼没答应。他记得,买家资料显示的性别是女,头像是她靓丽的自拍。
三人打量他一番,半信半疑地走远了。小孙悄悄跟上,躲在墙根听他们究竟在打什么算盘。他断断续续地听到为首的人严肃强调说,时间一到立刻打电话确认卖家是谁,然后直接把人带到店里,必须签下单子,不签不放行。
小孙越听越害怕,连忙把手机调成静音,匆匆回了家。他上网一搜,竟然发现不少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这才弄懂了整件事的原委。
这些买家的真正身份是无良卖家,被带到店里的人不仅要留下二手手机,还要购买价格高昂的三无产品,再办一张几千元的会员卡。出于人身安全考虑,他们这种普通人只能暂时忍气吞声,等报完案对方早已人去楼空,网站客服成了摆设,唯有等待警方调查。
小孙没吃亏,是自己运气好。他果断关闭交易,对方瞬间打了差评,不甘心的他换了账号重新发布了手机。没几天,他和新买家约定了见面,这回小孙要求的地方,就在派出所门前。小孙又联系了记者朋友小吴。小吴拿着录音笔等专业工具陪他同行,方便留存证据。
约定时间到了,一位女生朝小孙他们走来,身后跟着两个高大的男青年。纵然准备齐全,小孙仍不免心里打鼓:难道又是什么新骗局?
万幸这位买家身份不假,是个大学生,男青年只是她的同学。女学生感激道:“要不是你主动提出在派出所门前见面,我根本不敢下单,谢谢!”
原来对方也在防备他,小孙有点笑不出来,那个充满人情味的二手交易这么快就变味了?
小吴看穿了他的心思,拍了拍胸脯:“放心,这事包在我身上。”
不到一周,小吴主笔的披露二手交易网站内幕的文章被各平台火热转载,网友自发组织维权活动,很快引起网站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小孙按照程序把自己的交易过程、聊天记录交给警方,不久,假冒买家的诈骗团伙落网了。
事情完美解决,小孙也不再买卖二手电子产品,没了这项爱好的他笑容更多了。朋友问起原因,小孙说:“我换了最高配置的手机电脑,没更好的可以组装,注意力就集中了,工作效率也大幅提高。而且不买电子产品我每月能省下几千块,不用再‘剁手’了。”(读者 孟翔)
疯狂逼婚团
表哥相亲失败的消息在亲戚中不胫而走,众人纷纷对其“嘘寒问暖”。表哥不胜其烦,向家人振臂一呼:但凡你们身边单身的大龄剩女,都设法约出来见见吧,说不定就会瞎猫碰到死耗子呢,相亲相到有缘人,省得闲人嚼舌根。于是,表哥开始马不停蹄地相亲,每天不厌其烦地在陌生女孩面前背诵自我介绍。终于在与第六个女孩相见时,事态有了起色。
亲戚们的盛情关怀出乎表哥的意料。在与女孩见面后的第三天,大姨就追问表哥感觉如何,要是感觉不错,最好“五一”结婚,“五一”来不及那就“十一”,好不容易遇到情投意合的,千万不能再拖了。
一周后,媒人打电话给表哥,说女孩的母亲对他非常满意,接着撺掇表哥展开情感攻势,多约女孩出去逛街吃饭,多送礼物,一定要脸皮够厚,舍得砸钱,这些都是婚前投资。表哥一边嗯嗯点头,一边眉头紧锁。
半个月后,事态没有太大进展,向来严厉威凛的舅舅也开始批评表哥:“这么久了连个女孩都搞不定,太没用了!你直接问她到底愿不愿意和你结婚,愿意的话就给个确切日期,不行也别浪费彼此的时间!”表哥身为一枚文艺青年,岂可如此粗暴无礼,他渴望的是细水长流、心心相印的爱情,而非那一纸仓促的证书。所以长辈们说着,他听着,用自己的方式做着。
即便表哥披着佛系青年的外衣,也抵挡不住外界的世俗侵扰。自打相亲以来,表哥原本很有规律的生活开始变得杂乱无章,他下班就将手机调成飞行模式,生怕热心亲戚又来电催逼婚姻大事。表哥统计过,他一天最多接过11次亲戚们的“关怀”电话,这已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表哥每天都在焦虑中度过,甚至一听到电话铃声就头皮发麻,每次都在强颜欢笑中耐心听完对方在电话里的唠叨后才如释重负地说拜拜。在农村老家,冷漠对待别人的热情,会被视为不懂礼数,表哥不想成为众矢之的,可如此下去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大姨和大姨夫秉持“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的相亲真理,发动亲朋好友继续开拓人脉,给表哥牵线搭桥。他们做媒的原则是,“见面只要投缘,其他都好商谈”,“感情可以慢慢培养”。这般耗费精力的相亲让表哥苦不堪言,所有人都知道他在找对象。直到有一天,他不再接听任何人的电话,也不再回复任何人的短信和留言,说话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稍不称心就与对方“恩断义绝”,哪怕是亲生父母。
表哥被单位劝退,开始住院接受治疗,大姨大姨夫整天以泪洗面,后悔不该在儿子的婚事上步步紧逼。而他们的人生词典里,从来没有“抑郁症”三个字。
(读者 艾科)
“闲置”的员工福利
我的前公司是一家生物医药研发生产企业,尤其关心员工的健康,除了常规的篮球、羽毛球等场馆包月让大家免费使用,还定期安排瑜伽老师来公司上课。
瑜伽课得到很多同事的积极响应,报名的人不少。大家都觉得这比团建去K歌烧烤喝顿大酒强多了,健康又时尚。再说,员工身体好了,最终受益的还是公司,此乃劳资双赢的好事。
公司规定每周一次课,下班后进行,提前预约报名,根据报名人数安排老师(是按照课时次数来收费的),如果报名的人数少于三人,则自动取消课程——公司希望福利能覆盖更多员工,参与的人太少显然不行。
一开始,大家热情高涨,参与的人以女士居多,偶尔也有男同事。前面几节课下来,反响不错,大家在公司群里纷纷点赞。可不知道怎么的,慢慢地人越来越少。约课的时候不是这个部门加班,就是那个部门开会,总是凑不出更多人来。而男同事们干脆从第三次就全部退出了。
是不是时间安排得不对导致大家不方便参与?于是瑜伽课从每周三调整到周五晚下班后,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同事,可是实行了一段时间后,效果仍不理想。
行政部负责这事的妹子叫小慧,是个刚毕业不到一年的新人,为这事跑上跑下。今年公司的企业文化要落地,这项活动是她一手策划的。小慧很纳闷:为何大家从开始积极参与到如今日益冷淡?
部门经理老王是个经验丰富的职场“老”人,作为我们的上级,不时地提点着大家。这天老王在公司群里看到我们几个又提前报名参加瑜伽课,于是把我叫出来:怎么一连三周都报名?周末你没别的事吗?
我不解:“领导,我的工作都完成了,利用下班时间参加锻炼,有问题吗?”
老王语重心长地说:“本来这事的初衷的确不错,但是HR的眼睛盯着呢,听说会统计各个部门的参与情况,这就有点复杂了。你还是取消报名吧。”
“难不成HR会以为参与锻炼的同事工作量不饱和?他们想的可真多……”我小声嘀咕。
老王说:“不排除这个可能,人在职场,戏份要做足。你不妨在公司群里说临时加班,参加不了。我到时候给你调个加班。”
“可工程部的赵总不是每个周末都去公司预定的场馆打篮球吗?怎么他们领导就可以享受公司的福利呢?”我不甘心地问。
老王一副“世事洞明你未看透”的表情,说:“赵总是部门老大,以他的号召力,光他手下的人组个篮球队就足够了,你哪好跟人家比?再说,赵总每次打完球,都主动回公司加个班,你又不是不知道……”
这项瑜伽课程,随着参与的人数减少,没执行多久就自动“闲置”了。大家宁愿周末下班回家,也不再报名了。个中缘由,大家都心知肚明。(读者 清风吴语)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