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029)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与办公室烟民的斗争

我上班的单位男多女少,除了个别部门有较多的女同事,其余部门女性寥寥,比如我所在的部门,只有我一名女士。长久以来,我饱受部门内三位男同事的二手烟危害,常常是这边的烟头刚灭,那边又响起清脆的打火机声,另外一位的烟已经抽到一半,烟雾缭绕气味熏人。此时的我,如果手头的工作实在紧急,就只得强忍着心中的怒火和想骂人的念头继续赶工;不太忙的话,则会出去躲避二手烟。

每次走出办公室,我总有一股悲凉感油然而生,仿佛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别的部门其乐融融欢聚一堂,而我无处可去。虽然可以去别的办公室串门,但次数多了也影响不好,所以我经常是倚靠着办公室的磨砂玻璃,看着烟雾争先恐后地飘出来,再等烟味散得差不多了进去办公,如此周而复始。

你问我有没有建议他们别抽烟?当然有。只要他们在办公室内抽烟,我便开始发挥人类的本质,像复读机一样不知疲倦地说道,甚至在公司领导面前我也曾提出意见,希望部门内三位男同事别在办公室抽烟。可是我人微言轻,说的话自然被无视。我也识趣了,既然没法阻止你们在办公室内抽烟,那我躲为上策,实在躲不过吧,就用我的三个法宝:一是小型的空气净化器,二是电风扇,三是小扇子。因为我所在的办公室只有一个门作为通风口,所以上述三个法宝对我来说,简直是溺水时遇到救生员般的存在。

小型的空气净化器,永远是开着的,用来对付坐在我前面工位的烟民。尽管这个空气净化器作用有限,但每当它开始工作,我便得到了科技的安抚,心里莫名地舒展。电风扇是对付坐在我隔壁工位的烟民,后来他一开始抽烟就主动打开电风扇,驱赶烟味,只是现在没人敢在我们办公室稍作停留,电风扇直对着门口吹,大冬天的谁受得了。至于小扇子,是手动挥走来自前面工位烟民的二手烟。即便如此,每天饱受二手烟侵袭,我的头发、我的衣服都带着一股烟味,不知情的人常常误以为我是资深烟民。

或许人和人之间是不一样的,烟民与烟民之间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烟民有公德心,自我消遣的同时不影响别人,抽烟都是跑去外面抽。有的烟民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有限的集体空间大肆释放二手烟,在我看来,这和谋杀没什么区别。二手烟的危害已经众所皆知,这些连小学生都知道的事情,为什么我部门内几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装作不知道呢?(读者 林林)

女儿的植树节

距离植树节尚有半月之遥时,女儿的班主任就在家长微信群里发布了通知,大意有三:一是定于3月12日上午9时举行植树踏春活动,每位学生需至少一名家长陪同;二是活动服装统一,每生需缴纳400元亲子服装定做费(双亲参与的家庭费用500元),午餐费家长100元/人、学生50元/人,树苗认领费每棵50元,每名学生需至少认领一棵,租用大巴费每人10元;三是缴费截止日期是3月1日下午17点,过期不予办理。

通知刚一发出,群里怨声四起。见家长们很是不满,班主任解释说,这是每个班级都在积极举办的公益活动,办活动哪有不需要钱的,大好春光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性情,更能增强亲子关系,不愿参加的家长可以不予理会,但他会按照学校要求,将这次活动的参与情况作为考评学生的指标之一。群里立刻安静下来,谁都害怕因为家长的“暴动”而给孩子带来“穿小鞋”的后果。于是大家迅速搁置争议乖乖交钱。

植树节当天,从班主任那里领了印有校名的亲子服装后,班主任又在现场宣告:因活动参与者众多,导致锹锨匮乏、水桶不足,经学校多方联系,最终找到一家可以租赁植树工具的单位,但需每个家庭支付50元租赁费。面对“突发情况”,众家长在面面相觑中再次“慷慨解囊”。

一切妥当后,一行人乘坐大巴来到市郊的一片荒地处,取下各自认领的树苗和租赁的植树工具,热火朝天地按照老师指定的位置植树。现场有媒体进行拍摄报道,并就这一“意义非凡”的活动对校长进行了采访。

种好树苗便到了午饭时间,聚餐地点安排在一家环境简约的农家乐,据说店主是学校某位领导的亲戚。每五个家庭组成一桌,每桌10~15人,七菜两汤,清一色的农家土菜。屈指算来,五个家庭至少有750元餐费,而伙食实际标准却与之相去甚远。没有吃饱的孩子,只能购买零食充饥。

午饭过后是踏春环节。过来植树之前,班主任已布置好了关于“乡间春天”的主题作文,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利用这次机会观察生活。然而万万没有想到,在乡间踏春时还会遇到层层门槛——农家乐的鸡笼、鸭舍、菜园、鱼塘、桃园等地全都设有专人看管,但凡想近距离参观的学生,每处“乡村景点”均需缴纳10元钱,说这完全是参照景区经营模式进行的合理收费,消费全凭自愿,绝不强人所难。很多家长生怕孩子观察得不够细致入微,达不到班主任的“严格要求”,大都一一买了“门票”。有家长悄声说,来都来了,大钱都花了,谁还会在乎这点小钱?只要能让孩子真正亲近自然,刀俎鱼肉悉听尊便。

当晚,班主任在微信群里兴致勃勃地总结,今天的植树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大家的参与热情极高,活动内容也相当丰富,是孩子们难得的亲近自然的机会,学校将力争每年都举办类似活动。不知怎的,班主任的总结发言犹如宝石坠入深渊。只有一名家长,用一个无可奈何的微笑表情淡然回应。

(合肥 艾科)

一次辞职

潇潇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某大型企业,她告诉我,为了进此单位,又托人又送礼,费老大劲儿了。刚进单位那会儿,潇潇在车间流水线上三班倒,只因工作期间吃了个西红柿便被领导通报批评,还停职一个月在家反省,面子里子都丢尽了。

后来她被调到办公室工作,总算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谈起单位,潇潇说:“哎呦呦,那简直是一座活监狱。单位一天打卡四次,监控比耗子还多。上班时间外人甭想找到我们,除了职工谁也进不来。一次有外地同学出差路过,给我带了几袋特产,被门卫挡在了大门外,我只能亲自跑下楼取。站在大门口和同学寒暄了几句,门卫就不让了,说单位有规定,上班时间不能私自会客。我有心请同学到办公室小坐,也被门卫制止了,如此不人性化的管理,活活气死人。再说这单位属于化工企业,长期在此工作,肯定对身体不利,将来怀孕了还会影响胎儿,贻误两代人呀。”

听潇潇细数起单位,真是劣迹斑斑,最重要的是潇潇认为在单位蹉跎青春,实在太没劲了,人挪活树挪死,她到哪里干也比待在这里老死强过百倍。潇潇人如其名,做事潇洒,下决心弃工作若敝屣,辞职信一交,头也不回就走了。

离开单位的潇潇满怀信心去了人才交流市场,转了一周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学历、年龄都不占优势,在家苦熬一个月后,她在超市找了份导购的工作,加班加点钱又少,和原单位真是没有可比性。

辞职半年来,潇潇跑过保险,当过服务员,干过收银员,累成狗还挣不到钱,一时间自尊心大受摧残,遂想起了原单位的好:原来单位休息大礼拜,还交五险一金,工资虽然不高,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且从不拖欠,中午还有免费的午餐。上班时间,只要耳朵灵,听着点儿走廊的脚步声,不要让领导逮住,便可以躲在办公室,随便上网或闲聊。潇潇说,她的耳朵早练就了神功,只要走廊响起脚步声,她就能辨出是哪位领导来了。这些年在单位就发展了这么点儿特长,大学学的那点儿知识早丢到爪哇国去了,可凭此特长也找不到中意的工作呀。

潇潇以前在质检部工作,提起自己的岗位,笑得前仰后合:“跟你说实话吧,八小时工作也就忙三个小时。”

“既然这样,那就再想办法回去呗。”我这话刚出口,潇潇又是摇头又是叹气:“哎呦,咋好意思呢,好马不吃回头草。”

我打趣她:“刚进厂那会儿就被处罚过了,你就别把自己当好马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潇潇当晚就提着礼物去了部门经理家,三天后,潇潇的屁股又坐在了原来那把椅子上,各种舒服就别提了。

现在提起单位,她只是“咳,咳……”,听不出是哀叹还是清嗓子,反正要说的话全都咽回肚子里了。只是有小年轻说起辞职这事时,她会拉长了音劝告:“想辞职呀,别抱着丢了鸡肋一定能逮住鸡大腿的想法,这事儿说不准,说不定连鸡毛也揪不住。没有那金刚钻还是待在单位好好干,鸡肋熬好了也是一锅美味鸡汤呀。”

潇潇这话倒也飘出了鸡汤味儿。(读者 马海霞)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