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的新变化

作者:谢九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最大的变化,就是将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6%~6.5%。回顾一下过去几年的增长目标,2018和2017年,增长目标均为6.5%左右,2016年的目标是6.5%~7%,2015年是7%左右,2012~2014年是7.5%,在此之前则是8%。不难看出,我国最近几年的经济增长目标逐年放缓,L形的增长还没有完成探底的过程。2019年的增长目标继续下调,既体现了当前的经济压力,也为改革留出了一定的空间。

和过去的《政府工作报告》相比,“就业优先”首次出现于宏观政策层面。最近几年,政府对于就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调查失业率作为预期目标之一。过去很多年来,我国一直采用登记失业率这个指标来衡量我国的失业水平,但是这个指标的统计方法主要是相关部门坐等数据上门,因此数据失真度较大,也因此导致我国的真实失业率屡受质疑。调查失业率是国际上衡量失业率水平的主流指标,主要是由统计部门每月专门组织调查员按照抽取样本进行入户调查,数据的获取更加主动,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远高于登记失业率。

去年开始,《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引入调查失业率,是我国统计失业率的一大进步。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纳入宏观政策层面,更显示出对就业前所未有的重视。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今年城镇新增就业要在实现预期目标的基础上,力争达到近几年的实际规模,既保障城镇劳动力就业,也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留出空间。只要就业稳、收入增,我们就更有底气”。

从主要就业指标来看,今年的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表面上看起来和去年相比变化不大,其中城镇新增就业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和2018年保持一致,只有城镇调查失业率的目标出现了一些变化,去年是5.5%以内,而今年是5.5%左右,这个指标的细微变化,真实体现出了当前的失业压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另外一大亮点在于减税。虽然几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减税,但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突出的是“确保减税降费落实到位”。众所周知,过去几年,虽然政府一直在强调减税,但是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并不是很强,对于减税的实际效果也有较大争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确保减税降费落实到位”,可以说是直面争议。报告指出,“我们要切实让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有明显减税降费感受,坚决兑现对企业和社会的承诺,困难再多也一定要把这件大事办成办好”。

最近几年,我国虽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减税行动,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我国的税收还是保持了较高的增速,明显高于同期GDP和居民收入增速。2017年,我国GDP增长6.9%,当年税收增长8.7%,2018年,我国GDP增长6.6%,税收增长9.5%。可以看出,这几年税收增速不仅超过GDP和居民收入,而且还呈现加速上行的态势,这也就说明,虽然这几年我国已经推进了很多实质性的减税行动,但其实还有很大的减税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为支持企业减负,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中央财政要开源节流,增加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一般性支出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长期沉淀资金一律收回。地方政府也要主动挖潜,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多渠道盘活各类资金和资产”。

当前,中国经济传统的“三驾马车”都面临不小的压力,消费虽然已经成为第一大增长引擎,但是消费的崛起更多是靠出口的萎缩,从消费自身来看,消费减速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去年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增速比2017年放缓了1.2个百分点。从投资来看,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疲软,房地产投资规模并不乐观,制造业投资能否回暖,主要取决于民企投资能否反弹,基建投资的刺激空间也相对有限,同时还要受到政府债务规模的制约。从出口来看,最新公布的2月份数据,以美元计算的出口大降20.7%,贸易战的影响开始真实体现。

在需求侧管理越来越难的背景下,通过大规模减税刺激供给侧,是当前中国经济走出困境的关键。只有通过实质性减税激活民营企业的活力,才可能真正将中国经济拉出泥潭。上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通过大规模减税拯救了美国经济,特朗普再度复制里根经济学的药方,去年也为美国经济带来了强劲增长。去年我国的税收增长了9.5%,大大超过同期经济增速,还有很大的减税空间。今年减税的实际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能否走出困境。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会将减税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今年的财政政策来看,基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和去年相比,财政政策最大的变化是赤字率出现了提升,今年赤字率拟按2.8%安排,比去年预算高0.2个百分点,而去年的赤字率是2.6%,比2017年预算低0.4个百分点。

今年财政赤字率虽然比去年有所提升,但其实还是低于预期,因为在2016年和2017年,我国的财政赤字率都曾经达到了3%的历史最高水平,也就是所谓的财政红线。2018年由于预期经济稳中向好,同时也是为了控制债务规模,当年将赤字率下调至2.6%,今年中国经济虽然面临较大压力,但是赤字率没有上调至3%,显示出管理层对于赤字扩张依然非常谨慎。

从货币政策来看,今年的基调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和去年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去掉了“保持中性”。事实上,货币政策从稳健中性转为稳健,从去年年中的相关会议上就有表达,这一次《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予以确认。

在今年的货币政策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改革完善货币信贷投放机制,适时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数量和价格手段”,提及了利率价格手段。众所周知,去年以来我国一直采用降准的手段来释放流动性,降息一直被认为还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

之所以认为中国降息还很遥远,主要是因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一直处于紧缩进程,使得中国降息基本没有可能,但是随着美联储的立场从鹰派转向鸽派,为中国的货币政策留出了更多的调整空间,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及采用利率手段,这也就意味着2019年的降息已经不再遥远,如果经济增速下滑超出预期,降息将有可能随时到来。 宏观经济市场分析失业率货币政策国内宏观赤字率政府工作报告国外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