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加速度迭代

作者:马戎戎

偶像的加速度迭代0文/马戎戎   傅婷婷   张佳婧

制造蔡徐坤

出道7个月,蔡徐坤的行程,已经和一个真正的一线明星一样忙碌。去美国录新歌的MV,连轴转48小时;之后是韩国;韩国行程结束后,马上是北京的新专辑发布会。

“有人问我,你适应娱乐圈的节奏和压力了吗?”电话里,蔡徐坤提到。但是他马上回答:“我说,我适应我自己的节奏。”不会主动向外人提起的,是他为了减压,会在洗澡间洗整整一小时的澡。

最近一个月,和他有关的话题不断出现在社交媒体上。他忽而被和同为唱跳艺人的鹿晗比较,忽而又被和演员朱一龙进行比较。歌手、演员吴亦凡的新歌因为粉丝刷数据而被iTune下架,话题里也带上他。

出名之后,他13岁时参加湖南卫视少年真人秀节目《向上吧!少年》选拔时的视频节目在网络上流传。网友们惊叹,出生于1998年、刚刚20岁的蔡徐坤,为了这一天,原来已经准备了这么久。

然而,或许,还要更久。

生于1998年,蔡徐坤成长在一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10岁的时候,他已经从电视上、从网络上,看过了“各种各样的演出”。参加《向上吧!少年》的时候,为评委们表演了书法、朗诵,然后唱跳了一首林俊杰的歌曲,“没有潮流,没有钱”。采访中,他说,那是一首“很老的歌曲了”。

参加《偶像练习生》(以下简称为《偶练》)之前,他已经有过在韩国做练习生的经历。那段日子非常艰苦,每天就是长时间的全封闭训练。“连手机都要被没收,不能给家里打电话。”他回忆说。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因为饮食被严格控制,几个共同接受训练的练习生抢一碗泡面吃的细节。

他甚至也有了因为一档节目而短暂走红,之后却又陷入沉寂的经历。

偶像的加速度迭代1《偶练》的总导演陈刚,曾经以导演身份参加过2005年《超女》的整个赛程,十几年来一直从事真人秀节目的拍摄创作。还在为《偶练》进行选手面试时,陈刚第一眼看到蔡徐坤,就觉得,这个选手“很特别”。“在艺能、谈吐上,他都和别人不一样。”陈刚回忆说,“一看就是准备了很长时间,准备一手一手地来。”

《偶练》第一集,蔡徐坤画着眼线,穿着渔网衫和鲜亮的宝蓝色夹克出场,瞬间和其他选手在外形上拉开了差距。陈刚介绍说,其实对于每个选手的初次亮相,服装总监和化妆总监都是有要求的。但是蔡徐坤明确表示,希望穿着这件渔网衫。他强调,这是粉丝送给他的礼物。

“很多其他选手还停留在认为粉丝只是一个名词,一个数字,比较你的粉丝是多少、我的粉丝是多少的时候,蔡徐坤对粉丝已经有了这样的理解:粉丝是离我最近的人,是我的陪伴者。”陈刚说,“他对我说,希望在舞台上或者这个平台上第一次的亮相,能够把粉丝对他的心意和多年的支持贴心地传达出来。然后我说,我明白你的心意了。”

“没有他们,也就没有台下的支持,没有台下的荧光棒。”蔡徐坤则说,“我其实经历过一段比较沉寂的时间,那这段时间里仍然有一帮粉丝,默默地在背后支持我的,这也是我为什么特别感激他们的原因。”

“他的态度特别成熟。”陈刚说,“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不光是在《偶练》进行过程中,包括后面的很多次公演也好,或者哪怕是他现在出道后的一些自己的感受也好,都是很明显的。”

粉丝和偶像关系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自己对坤坤来说非常重要。”蔡徐坤的粉丝小珑说。对于1995年出生的小珑来说,2018年,她最为开心的一天,就是4月6日。这一天,她和众多的ikun(蔡徐坤的粉丝名)们结束近三个月的苦战,终于以超过4764万的票数成功送爱豆C位出道。《偶练》第一季节目播出期间,小珑每天要登录300多个爱奇艺账号投票,给爱豆轮博、打投、控评、制作安利文案和视频,同时还要担当ikun分群的管理员角色,有时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其间瘦了十斤。

《偶练》进行过程中,粉丝800多万的蔡徐坤,最高微博转发量达到了2000多万。

“在养成类真人秀节目中,粉丝和偶像的关系似乎发生了变化。”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吴畅畅博士这样分析,“粉丝清楚地认识到:是我投票把你pick(选)出来的,以前都是我仰视,现在是我俯视或者平视你。”

在吴畅畅看来,中国的粉丝文化,是从2005年的《超女》开始的:“以前都不叫粉丝这个说法,都是影迷呀歌迷啊什么的说法。”

吴畅畅指出,粉丝文化具有两大特点:“一个它是组织化的,是一个动员化的机制。第二,粉丝往往是跟经济相关联的,换句话说,它是相关产业的下游产品。”

吴畅畅将《偶练》归为“纯粹粉丝向的选秀节目”,“就是打造一个美好的、高度去政治化,什么烦恼都没有的高度乌托邦的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粉丝和偶像之间在‘我养你,我投你’的关系下,形成了一种高度的依赖与被依赖的精神纽带关系——对于粉丝来说,偶像就是一个纯粹美好的精神领袖”。

《偶练》的出现,是多年“韩风”影响下的结果。甚至中国粉丝文化的形成,也是受“韩粉”影响的结果。他们并非字面上的韩国籍粉丝,更广泛意义上,是指常年关注韩国演艺圈的粉丝群体。

早在《偶练》出现之前,鹿晗、吴亦凡等“归国四子”的成功,就离不开“韩粉”们的支持。

2012年4月,吴亦凡、鹿晗、黄子韬、张艺兴等四位在韩国受训、来自中国的练习生成为韩国男子组合EXO/EXO-M的成员,正式出道。当时,头顶“韩星”光环的他们,收割了一大批忠实“韩粉”。

2014年,四人与原经纪公司韩国SM解约,相继回国,正式进军国内市场。“韩粉”战队紧随偶像动向,迅速以强大的作战力为自家偶像打下一片江山。

这其中,鹿晗于2014年10月宣布解约,当月便凭借超高的内容量、关注度和参与度,一举夺得“百度男星品牌数字资产”桂冠。次年9月,鹿晗发布的一条关于英超曼联队的微博累计获得1亿多条评论,创下单条微博评论量最高纪录。“如果你还不认识鹿晗,那么你很可能正与‘90后’世代的现象级事件擦肩而过。”2015年5月,鹿晗登上《福布斯》中文版封面,大标题下甚至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话——

“鹿晗现象”促使中国娱乐界出现了一个新词——流量明星,中国娱乐的“流量时代”正式来临。

事实上,《偶练》的成功,也与“韩粉”不无关系。

“《偶练》播出的同时期,并没有够分量的韩国综艺节目播出,‘韩饭’们的需求,一时还没有人来填补。”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杨玲这样分析,“《偶练》这个节目覆盖了饭圈,从媒介关系来讲,涵盖了影视剧圈、动漫圈、二次元圈;而从粉丝类型上来讲,则囊括了妈妈粉、女友粉、事业粉等多种粉丝类型。”

然而,被戏称为“土偶”的《偶练》播出之后,节目中的选手展现出了惊人的吸粉能力,仅仅从2018年初节目播出到6月,蔡徐坤、范丞丞等人数占比仅3.7%的新偶像,就产生了娱乐圈8.6%的全网讨论量。2018年5月,蔡徐坤登上了网络热度榜榜首,此前,那里一向被认为是鹿晗的领地。

鹿晗流量的转折点,被认为是2017年10月8日。这一天,他遵守了之前公开做出的“有恋情就会公布”的承诺,公开了他和女星关晓彤的恋情。

偶像的加速度迭代2恋情公开后,首当其冲的便是粉丝的流失。根据相关机构的数据统计,在恋情公布后的一年内,鹿晗流失了37.23%的粉丝,原有粉丝中仅有6成留存。尽管其微博粉丝数不降反升,一年时间内净增了1400万,但却以路人粉居多,现有粉丝中,活跃度较高、活跃天数较多的铁杆粉丝占比不到0.5%,而2017年时他的铁粉占比则接近7%。

公布恋情前,鹿晗长期位居新浪微博明星热议指数榜榜首,在恋情公布前的几个月里,其平均微博指数也接近800万。但从公布恋情后第二个月起,其微博指数就开始暴跌,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缩水了一半左右。

“80后”湖南女孩AA是正在就读的研究生,她一度是鹿晗的“铁粉”。但是2018年,她“脱粉”了。在她眼中,鹿晗公布和关晓彤恋情,并和女友一起出演《甜蜜暴击》,是“一种对自己事业完全没有规划、不负责任的行为”。

她说:“觉得自己不被需要了。……就像谈恋爱,没感觉了就分手。”然而,她也对鹿晗表示出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他说他30岁会结婚,有女朋友也会告诉粉丝,他是个言而有信的人,祝福他。”

吴畅畅说,在流量时代,“粉丝和偶像之间存在一种共时性,这种共时性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和你一起成长。一方面它其实具有高度的情感纽带性,对吧?另外一个方面它具有独占性——在粉丝内心深处,他认为自己对偶像、偶像对自己来说都是有独特意义的。”

吴畅畅并不认为,鹿晗与蔡徐坤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无非只是他们出道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如果你真要说差别,我这么说:鹿晗是韩流文化的一个产品,他是韩国经纪公司SM的一个成品;蔡徐坤是个半成品。本身这个选秀节目的韩国原版模式就是要消化一大批原来在韩国没有机会出道或者就是出了道以后也不红的那一群人,对不对?只能说他们两个人本身作为商品在这个商品链条上的位置结构是不一样的。”

造星产业升级了吗?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可能觉得‘偶像’的意思就是没什么实力。但其实韩国已经调教了整个全球市场了。”秦周懿说,“什么是真正的偶像?他的实力其实要比每个人都要强:唱歌、表演、舞蹈,主打的是综合能力。”

2015年,从英国回来的秦周懿开始进军中国的偶像产业市场。“传统的国内娱乐产业,歌手和演员分得非常清楚。但现在娱乐市场已经变成娱乐综合体,市场需要全方位的艺人,能唱歌跳舞,也能演戏,能上综艺节目。”

2017年,当《偶练》导演陈刚开始着手为《偶练》这个节目挑选选手时,他和总制片人姜滨共同拜访了87家公司、1908位练习生。从中挑选了31家公司加8位个人练习生组成了100位练习生。而这其中,很多所谓“练习生”,其实连三天完整的艺能训练都还没有接受过。

然而,短短半年时间,《偶练》《创造101》的热度一下席卷了中国,创造了客观的流量价值和商业价值。目前,《偶练》第二季、《创造101》第二季以及好几场类似选秀综艺均在各大视频平台紧锣密鼓的筹备中。

偶像养成节目为什么这么热?这是否意味着整个中国造星机制的升级?

吴畅畅这样分析中国偶像养成节目的市场环境:“《偶练》这个节目出现以前,我们国内就已经存在好多引进这个模式的经纪公司,他们需要这样的选秀节目作为平台和出口。那么对于现在很多的小镇青年,或者说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来说,这些节目本身很大程度上是给他们打开了一道窗户,让他们能够与所谓的高度发达的城市文化,以及与城市文化的偶像产品之间建立一个精神关联,所以这类节目在国内非常有市场。”

“选秀就是个逆袭。”吴畅畅谈到这类节目的心理投射机制——逆袭,“这种逆袭在每个年代都有表达,只不过10年前的表达和现在的表达可能形式有不同,节目模式不同。譬如说《超女》的模式和《好声音》的模式是不一样的,可是它们的核心点都是逆袭。尤其在中国当下,我们所谓社会向上流动相对比较固化的环境下,那这种逆袭的故事永远都是好看的,永远都是有社会心理基础的,而且都会火。”

吴畅畅同时也是《创造101》节目的总顾问,在他的建议下,《创造101》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单纯的“粉丝向乌托邦”打造,更多地加进了“社会成长”的意味:“比如说这个节目里,前11位总是有替换,替换的目的就想告诉姑娘们没有人永远会在第一这个位置待太长时间,都会是流动的。”

然而,无论是《偶练》这样的“单纯粉丝向的美好乌托邦”,还是努力表达态度的《创造101》,甚至,无论是“养成类偶像真人秀”,还是13年前的《超女》,在吴畅畅眼里,它们的本质并没有任何变化:“造星机制一直没有任何变化,跟以前没什么太大区别,依然还是采取的这样一种粉丝经济的开发,只不过他面对的受众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可能是‘80后’,现在是‘90后’,甚至‘00后’。”

针对今年以来,“NINE PERCENT”还没被记熟,“火箭少女”已经横空出世;鹿晗、吴亦凡还没迎来艺人生涯的顶峰,蔡徐坤已经俨然以新贵身份在圈内行走的“加速度迭代”现象,吴畅畅这样说:“偶像加速迭代表象的背后,其实是资本在不断加速。资本只不过通过生产、再生产的方式不断在粉丝身上榨取、进行利润积累;一旦发现某个模式耗尽了本身的经济价值,资本会马上转向,寻找下一个兴趣点。”

“相比之前,当下的年轻艺人,很多人不需要走靠作品慢慢积累人气的过程,他只需要去走一些自媒体,对吧?去拍一点、发一点什么,顿时不管是从金钱上还是从所谓的流量上、人气上都可以来得很快。”《偶练》总导演陈刚这样说,“但是名利如果来得太快,这个人的内心就会对这一切不珍惜。”

“相比流量,我可能更在意这个艺人、这个作品深度所影响的人群是在哪个维度上。”陈刚说,“影响的深度可不是光用流量的一个数字,就能简单评判的。”

陈刚对“偶像养成真人秀”带来的种种热度现象看得很淡:“对中国的造星工业来说,这类节目是一个形式上的创新、一个强大的冲击,应该会促进和帮助这个行业,也会成为今后造星的一个很核心的渠道。但至少在目前,还谈不上能占多少这个市场的份额。其实,哪怕当年最红火的‘选秀的十年’。‘选秀’也不是中国艺人选拔和培养的主要的过程。” 超女综艺鹿晗韩国鹿晗女友蔡徐坤偶像娱乐八卦剧情片喜剧片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