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001)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身边的网络直播

送女儿去乡下老家过暑假,巧遇一拨正在拍摄“偷瓜被追、潜逃落水”短视频的青年,他们头戴披肩假发,脸抹灶台锅灰,身着奇装异服,言辞犀利粗劣,举止怪诞夸张,旁边十几位面带微笑、评头论足的围观村民,看得津津有味。这几位年龄在20岁上下的留守青年,不读书,不工作,不创业,不恋爱,也不种地,平日闲散消颓,依靠“啃老”度日,时常沦为村民教育孩子不好好读书的反面教材。于他们而言,故乡装不下梦想,城市容不了肉身。但自从其中一位名叫阿宝的小伙,无意间被一家直播平台上的短视频吸引后,他便邀约其余几位“志同道合”的留守青年,组建了一支搞笑小团队,开启了网络直播生涯。

因为没有经验,他们起初拍的视频段子几乎无人问津,直播的都是乡村日常。农村条件有限,生活趣事匮乏,难觅博人眼球的切入点,于是他们绞尽脑汁,仿照部分热门主播的成名方式,走起了天雷滚滚的怪异路线,无论是实时直播还是拍摄短视频,可谓是极尽雷人之能事、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一来,视频点击量和直播时的人气果然直线上升,打赏者络绎不绝。直播平台上,观众就图一乐呵,管你演技是否精湛,情节是否牵强,内容是否深邃,价值观是否具有正能量。援引网友的话说:“你既非名导,亦非大腕,身为草根,能博观者一笑,便是成功。”

为了保持网络热度,阿宝的团队每天都要更新视频段子,每个段子都要有新的笑点,“甚至要比春晚小品的包袱还多才行”。就比如今天他们正在拍摄的“偷瓜贼潜逃跌落臭水沟”的视频,笑点就在落水的瞬间,为了取得最佳“笑果”,落水的镜头拍了一遍,不理想,换身行头再来一遍,如此循环拍了四五遍,“导演”才颇为满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拨留守青年是一群用生命博取关注的乡村艺术家,他们善于发现和运用一切吸引眼球的表演技能。其怪异行为起初不被村民理解,甚至将他们视为不务正业的另类,直到这些短视频吸引了数百万网友观看,且直播时网友打赏的礼物变现为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村民才接受了这个新鲜的谋生手段。

更新作品是保持网络热度不减的不二法宝。阿宝等人下午又紧锣密鼓地拍摄了“牛棚除恶”“奇葩迎亲”的段子。每一段搞笑视频的背后,都渗透着拍摄者辛勤的汗水。至于这些视频能不能体现真善美,阿宝说他和他的伙伴们只能尽力而为,但是在网络直播平台上,中规中矩的视频段子网友很难买账,很多时候,不疯魔不成活,在不违反直播规定的前提下,满足网友的猎奇需求是第一要务。

女儿说,这个暑假,她也要和这些哥哥姐姐们一起学着拍视频、开直播。我吓了一跳,生怕脱离监管的她,为了出名跟风,也“跳河翻墙撒泼打滚丢智商”,于是果断决定带她回城过暑假。(合肥 艾科)

上学记

堂哥的儿子今年小升初,上什么样的中学成了家中头等大事,对口的公立初中不满意,不对口的公参民初中找关系,几万块是市场行情。问题还不是打点费的多少,堂哥担心孩子上初中后自己辅导乏力,很难约束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儿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于是思前想后决定送孩子去私立中学,让环境帮助孩子自律。原以为私立学校只是学费高,其他应该不是问题,哪知形势之紧张全然超出想象。

全市今年的小升初政策,针对私立中学,每个学生只能网报一所,报名后,摇号中签30%,剩余70%参加面试,如果孩子没被摇上,面试没过,则不再具有主动选择权,学籍将重派回教委,由教委指派一所公立中学上学。看似政策设定合理,哪知经堂哥点拨,才理解家长的担忧。首先摇到30%的概率不大,能中签的有多少是“内定”也未可知;其次剩余的70%,已是学校提前与各培训机构“默契沟通”,通过各种选拔考试预选出的达线生。换言之,如果没有关系,孩子又没上过课外培训班,是断不敢报名私立中学的,因为谁也无法保证中签,而一旦没被录取,被指派的很可能就是家长们看不上的公立学校。

好在今年一所新办私立学校落成,秋季入学开始招初一新生,耳闻管理团队出自原省重点中学,还有关系相熟,于是建议堂哥可以报这所试试。以为新校还没出成绩,估计没什么竞争力,录取应该问题不大,不承想早在学校建设之初就已被众多家长“盯梢”,“私立新兵”早已“名声在外”,网报结束时显示招录比已达130%。而为控制私立招生,均衡公立生源,教委大幅限制名额,学校原计划的480名新生被压缩成300名,新私立也成了可以和老私立抗衡的香饽饽。

堂哥网报后一个劲儿地来电表达焦虑:“关系”没问题吧?已经有孩子的同学达线,学费已经早早缴完,咱们怎么没消息?如果孩子是那300名以外录取的,是不是意味着没有学籍?诸如种种,问得我心里发毛,“关系”不能总催,答应办了,只能静候,可是没拿到录取通知书就可能有变数,万一闪了侄子,我该如何面对堂哥?

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喊了很多年,学生减负更是老生常谈,但是没有丝毫改观。没有家长不想让孩子上好学校,没有好学校不靠学业成绩选拔生源,学生不上课外班就能坦然被录取的更是凤毛麟角。政策叫得响,却与实际情况两张皮,“人人满意的教育”只是口号而已,家长的焦虑只能自己消化。

明年自己的儿子也要上初中,今年蹚了一回路,心里更加忐忑。

(太原 辛然)

外来务工子女的安全隐患

参加学校“三下四进”活动,为那些暑假期间才能与父母相聚的外来务工子女讲一些关于儿童自我保护的知识。作为主要授课对象,现场一共来了40个10岁上下的孩子,有家长陪着的寥寥无几。我们讲的内容主要是水电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防性侵等,最后一个方面是我们正在着手的一个课题。

讲课过程中,有家长陪同的孩子们明显要专注,回答问题踊跃也更规矩,对于我们提醒的注意事项时有点头回应,表情多数时候是认真的。另外一部分孩子,你说东他说西,你说安静他偏要出个声音,是一种叛逆的不配合,可能对于我们这种说教发自内心地抵触,直到最后,听说参加合影有礼物拿,才蜂拥过来拍了几张照片,兴高采烈地领奖去了。

活动有点超时,过了12点有家长带的孩子匆匆离开了,剩下那些自己来的一点走的意思都没有,我们催促他们赶紧回去吃饭,别让父母等急了,孩子们个个无所谓的样子。“撵什么啊?反正家里也没人做饭,在这儿还能吹会儿空调。”一问才知,他们中一多半,父母都是早出晚归地在工厂里做工,中午饭6块钱自己解决,吃份炒粉炒饭什么的,基本不叫外卖,不是年纪小不会用,实际上他们使用手机上的这功能远远超过他们的父母,他们只是想从伙食费里省下钱干别的,比如去网吧。

白天大把的时间,他们分帮结派地在街上玩闹,人少时简单分成本地和外地两半。现在暑假人多,按省份,年纪稍大一点的当头儿,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没有大人的“儿童江湖”着实让人捏把汗。我们事先准备的那些儿童安全课程正是针对他们这种情况的,他们的父母最应该一起来听听,可往往无动于衷、不屑一顾的又恰恰是他们。

我跟着一个12岁的小姑娘到她家里看了看,租住的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床和几个塑料板凳算是家具,电器是风扇和电饭煲,换洗的衣服和书包玩具散乱地堆在地上。房门的钥匙就放在卫生间窄小的窗台上,小女孩踮着脚拿钥匙时,很明显看得出身体已经开始发育,自己却毫无意识,包括弟弟在内,一家四口晚上就挤在那张双人床上睡觉。她略带骄傲地说平时自己一个人在家时,从来不害怕,也不会刻意锁门。

一栋村民自建的小楼里有几十个房间向这些外来的务工人员出租,走访了几家,大致情况相同,看在眼里的其实只有两个字——隐患,先不管他们未来是什么样子的,至少他们应该有个安全的童年才行。

返城回学校的路上,大家都很沉默,像是有一层阴影,笼罩在车厢里,当然也蒙在所有参加活动的老师们的心里,大家都在想应该做点什么,可是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广州 加知)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