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帝与大帝的隔空对话

作者:卜键

大帝与大帝的隔空对话017与18世纪之交,中俄各有一位长期执政的大皇帝:在位61年的玄烨与在位43年的彼得。在尼布楚谈判与签订边界和约时,康熙帝亲政已然20年,而彼得也由与哥哥并列皇位,一切听命于姐姐索菲亚,开始逐渐掌握实权。其后30余年的岁月里,两位相邻大国的君主虽都以强硬著称,却没有出现碰撞,没有发生战争,倒还有过一两次有意思的隔空对话,转达满满的善意。

所谓隔空对话,是指由使臣转达的信函与问候。沙皇彼得持一种较为积极的姿态,目的主要在于对华贸易,当然也有对两国边界的关注。1692年3月,共同执政的伊万与彼得派遣伊兹勃兰特出使中国,带来了国书与礼物,当年11月抵达北京。这封国书有俄文与拉丁文两种版本,迅速被译为满汉文字,信中对康熙帝极尽赞美之词,郑重表达了“愿照以前朋友之道,永远和睦相处”的愿望,却因书写格式不礼貌被退回。当时沙俄公文皆用一种可能沿袭自蒙古大汗的模式,先以金字书写沙皇名字,自称“王上之王,各君之主”,然后是“领有大小俄罗斯,奄有南、西、北各地及其所属莫斯科、基辅……”所有城市和地域名称都列在后面,牛气烘烘,引起清朝大臣的严重不满,奏明皇上后严词拒收。康熙帝传旨允许俄国商队售卖货物,并多次接见伊兹勃兰特,详细询问各种情况,要他代问沙皇健康。伊兹勃兰特再三恳求收下国书,清大臣不为所动,告知他若不带回,就将国书扔掉并把他驱逐出境。可怜这位主动请缨且怀有私心的丹麦人,只好灰头土脸地离去。

20余年过去了,大清在康熙帝治理下走向盛世,而沙皇彼得更是励精图治,以一种坚定残酷的姿态学习西方,发展工业、兴办军事学校、设立科学院、印行报纸等,综合国力得以空前提升。为解决对华贸易问题,曾有人建议彼得大帝诉诸武力,但俄国正深陷于与瑞典的战争,彼得斟酌再三,还是决定派出友好使团去北京。这次的使臣是近卫军大尉伊兹马伊洛夫,在撰写国书时也是煞费心机,以往开头那一段冗长的自我炫耀省去,改为“谨以和好之礼向抚育天下至圣皇帝请安”,最后是彼得亲笔签名并加盖国玺。清朝官员在俄使入境时即验看了这份国书,将副本飞送朝廷,故一路绿灯,于途顺利。

康熙五十九年(1720)秋,俄国使团进入北京,清朝举行了前所未有的欢迎仪式:“使臣骑着汗的御马,在喇叭和击鼓声中,在手持军刀的士兵簇拥下,十分隆重地进入京城,而后又经过许多街道才到达宾馆。”军旅出身的伊兹马伊洛夫仪表堂堂,临行前又给了个沙皇近侍大臣的名义,觐见时手捧国书,率商务代表兰格等随行人员在阶前齐齐跪下。康熙帝龙颜大悦,说自己从不亲自接受任何外国国书,但把俄国皇帝视为朋友与邻居,故而今天要打破惯例。他倾听了使臣的简短请求,接过国书,放在一旁的桌子上,和蔼地问候沙皇的身体健康,然后设宴招待俄国使团。伊兹马伊洛夫在御座右侧与几位清朝重臣一桌,康熙帝谈兴甚浓,亲自赐使臣酒馔,并向使团人员一一赐酒。老皇帝显然很喜欢这位沙皇特使,多次召见,允许他参观内宫、御座、皇家仪仗和收藏品,叫他不必拘于礼节,自可以放松吃喝娱乐。在一次宴会后,康熙帝让他坐于身旁,说:有两句话要告诉你,不需要你回答,但可谨记在心,回国后奏报贵国君主,曰:

一者,尔国国君为如此伟大荣誉之君主,拥有广大领土,对于敌国常御驾亲征,海洋广大莫测,狂涛常起,危险殊甚,望尔国国君多加保重,因彼兵良将忠,不乏差遣之人,应自居于安全之境地。

这是一番经过深思熟虑的恳切话语,是一个邻国君主的提醒与告诫,充满善意。玄烨比彼得年长10岁,登基则要早整整20年,亲政后一直致力于国家富强,虽没有后者那样的社会变革力度,但读书要多得多,人生体悟与精神境界应是远高于彼得。此时的康熙帝将近70岁,对彼得大帝的穷兵黩武当有较多了解,对罗刹侵扰黑龙江的往事亦记忆犹新,接下来他谈到两国关系的一些疙瘩,并直接指出交兵之不利——

二者,俄国方面虽有二三十人逃来中国,而中国方面亦有人逃往俄国,但两国睦谊决不能因此辈无赖之徒有所变更,因朕始终欲保持与贵国大皇帝陛下巩固之和平。且我两国无必争之理,俄国为严寒窎远之国家,朕如欲派兵前往,必致全军冻死,且纵有所获,于朕究有何益?俄国君主亦同。假如为对抗朕而调兵遣将于贵国所不习惯之炎热地带,岂非使之无端而死耶?两国征战,纵互有所获,究于两国何益?两国皆有许多土地足以自存也。

这里所说严寒与炎热、士兵冻死与热死,皆基于第二次雅克萨之战的经验,虽不免以偏概全,却蕴含了最大的人类政治哲理。一将功成万骨枯,不管你煽动起怎样的战争激情,受伤害的都首先是前线士兵与他们的家庭。玄烨明确表达了和平的愿望:中俄皆属地大物博的国家,“皆有许多土地足以自存”,“纵互有所获,究于两国何益”?这里说的是清朝与沙俄,而实乃大国交往的至理名言。

伊兹马伊洛夫带来了彼得大帝精心准备的礼物,自己也带了一份厚礼,如金质怀表、英国金盒、法国银剑,以及俄国狼狗和法国猎犬各12只(天知道他如何将这些活物一路带来)等等。大清皇宫虽不缺这些,康熙帝仍感谢他的美意,回赠丰厚,并将他引至一幅世界地图前,询问和谈论欧洲各国的情况。伊兹马伊洛夫是带着外交委员会的训令(即任务清单)来的,乘机请求与清朝大臣会谈,得到批准。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兴兴头头的伊兹马伊洛夫被浇了一瓢又一瓢凉水:最渴望缔结一个贸易条约,对方却视为“无关紧要的小事”,坚持在俄方归还逃人后才可以缔约;在北京常驻商务代表的设想被否决;俄国人在未划定边界地区的扩张蚕食也被警告。他很想得到一份康熙帝回复沙皇的国书,被告知没有这种先例,如果写也只能是谕旨。

这位俄国使节有些拘于西方的外交模式,其实康熙帝对他讲的那两条就是最好的回复,传达出维护两国和平与友谊之愿景,比一个刻板公文不知强过多少倍。辞行之际,伊兹马伊洛夫再次向康熙帝请求,终于得到一份写在黄纸上并钤有宝玺的回书,开头即有“敕谕”二字,倒还不是敕谕沙皇,而是“敕谕俄国使臣伊兹马伊洛夫”,让其哭笑不得。其中有“朕之旨意,尔应如实铭记在心并奏闻于贵国大君主”前面的话与这份敕谕皆存于俄国档案,可证已完整转奏给彼得大帝,只是没见到其读后的反应。然不久后,传来沙皇接见准噶尔使臣并表示要给以保护的消息,使得清廷震怒,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驱逐在京俄国商务代表兰格,禁止俄后续商队入境,两国关系急转直下。(待续) 边疆康熙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