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99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买书
晚上10点多,八年级家长群里因老师的一句“请各位家长提前准备《课课练》,周末上课用”,顿时像锦鲤池被投食一样热闹起来。各种链接截图信息满屏飞——“哪个出版社的?”“关键词发一下,谢谢。”“版本对吗?链接在哪里?”“我买的这家是南京的店,还有个苏州的店好像便宜点哦。”家长们像窜来窜去忙着抢食儿的鱼一样,急切地和老师确认着,或者几个人紧张地商量着一起拼单。
这样的场景隔一段时间就要上演一次,每次都是老师要求家长自购教材、资料时。虽然早有家长在群里提议,可以由学校或者老师牵头统一购买,然后大家分摊费用,这样省时省力,又不用担心买错版本,耽误孩子们使用。但是得到的答复是:教育局有相关规定,严禁学校或者老师课外收取任何费用,即便是全体家长同意授权统一采买教材,可一旦被人举报,此类行为还是有口说不清的;再者作为家长应该比任何人更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
这样的帽子一扣下来,身为家长如何担当得了?不想自己的孩子到时候在课堂上没书或者资料用而被孤立,就只有乖乖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购买教材吧。
作为家长,我们深知老师课余还要在群里值守,都这么晚了还要在群里“刷存在感”,是认真负责的表现。除了感谢之外,每次也尽量配合,哪怕在群里“爬楼”翻找,看得头昏眼花肩疼手酸也不停歇,生怕漏掉某个信息买错了。搜关键词,搜店铺名称,在淘宝、当当上忙碌着。不知不觉,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可有时候一本要买的资料却怎么搜也找不到,心里的烦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地升腾着。摘下眼镜,揉揉酸胀的眼球,老师啊,难道每次就只能这样折腾吗?明明可以统一发个购买链接的,却为何任由群里家长们各种链接乱飞?老师出面也可以,或者可以指派个家长来做统计统一购买,如果只是为了撇清“收费问题”,而减轻自己的负担,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如今老师和学校领导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矛盾不断,各方都有一肚子苦水似的,各有各的理由。所以,能够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多替别人想一想,一切本着为了孩子、有利学习的原则,而不是单纯一味地要求“配合”,很多问题都会有不同的解决思路。
(读者 刘姐)
与众不同的“升学宴”
高考分数线刚一公布,大姐就忙不迭地广发请帖,在酒店设宴为她儿子庆功。外甥今年考了不错的分数,超出一本线50分,读一所名牌大学应该不成问题。可是录取结果尚未出来,大姐就开始大摆筵席,这哪里是为子庆功,分明是变相收礼嘛。每年暑假都要参加这样几场答谢宴,酒席的意义与礼金的多寡也已变味。但外甥取得优异成绩实属好事,作为舅舅前去祝贺,也是理所应当。为了不掉面儿,我准备送上“万里挑一”的真诚祝福——礼金10001元。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我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大姐一家四口正笑容满面地站在酒店门外迎接宾客。我掏出厚厚的红包递给外甥时,大姐一把推开说:“你这是干啥?请你们过来吃饭可不是为了收钱。”我说那也不能没有表示吧?大姐指着门口签到桌上摆放的二维码,眉眼一挑说:“喏,若想表达心意,扫码支付67.8元就行了。”
我甚为不解,礼金怎么能够明码标价,而且还有零头?管不了那么多,我随即扫码支付了100元过去。收到礼金的大姐满腔抱怨地呵斥我坏了规矩,于是二话不说,又返我了32.2元。
包间的墙壁上,全是向阳生长的葵花,前来赴宴的宾客中,大姐一律拒收礼物,如出一辙地只收67.8元礼金。酒足饭饱众人离去,临别前我问大姐为何要做“亏本生意”。她诡秘一笑说,你懂啥,67.8,寓意为“录取吧”,包间墙壁上的葵花暗指“一举夺魁”,我身上的旗袍自然是“旗开得胜”之意。你外甥考的分数不错,填报志愿时稍微保守了一点点,考上心仪的大学指定毫无悬念。宴席礼金的数额和菜品的数量,都含6、7、8字样,全有深刻寓意,这也是酒店暑期推出的特色宴席。
我恍然大悟,又错愕万分。
吃罢了大姐家,同事家也发来了请帖,请客理由如出一辙。但与大姐家相比,同事家的答谢宴可谓豪气冲天,不仅邀请了电视台主持人助阵,而且还举行了文艺演出,歌曲舞蹈相声小品逐一登场,餐桌上的烟酒美食全程管够。同事对他女儿的期望值原本不高,家境殷实的他也没想过让女儿光耀门楣,不承想孩子却考出了560分的好成绩,故而提前举办宴席以示庆贺。
参加富贵人家的酒宴,我们这些囊中羞涩的普通人都是颇有心理负担的,礼金少了拿不出手,多了又承受不起,但事到如今也只能“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地拿钱赴宴。可是同事拒收一切礼金,他说邀请大家前来做客,已经耽误大家的时间了,设宴的本意是想和众人一起分享他的快乐,与金钱无关。
不仅如此,在宴席散场的时候,同事还给每人准备了一份纪念品。我夸赞同事做事不落俗套,富于创新。他叹息一声说,不都是为了孩子嘛,只要孩子争气,父母就是倾家荡产也无怨无悔。
这个酷热的暑假已经开始,等高校录取通知书纷纷下来的时候,又会有多少饱含心酸与喜悦的答谢庆功宴粉墨登场。寒窗苦读一朝及第固然值得庆贺,但一场酒宴不足以告慰多年拼搏的青春时光,但愿所有升学酒宴对于孩子们而言都有积极意义。(合肥 艾科)
“吃不完”的馒头
周末刚回到家便接到小妹的电话,得知我在家中,她便如释重负地对我说:“我一会儿给你送些馒头过来,你就权当是帮帮俺的忙。”小妹家距离我家不远,平常彼此互相照应的情况尽管也不少,但放在吃喝无忧的当前,要给我送馒头,小妹这还真是第一次。
撂下电话不到5分钟,小妹果真拎着足有十几斤的馒头敲开了我家的门。看着我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小妹笑了笑,又叹了口气说:“如今,多数学校的伙房,学生们吃饭就餐,几乎都实行刷卡消费,高中三年,阿广(小妹的儿子)在上学期间,一直在学校吃饭。考虑到临近高考学习紧张,高三下半年,我特意给孩子的就餐卡多充了几百元钱,以便让他调节和改善生活。然而,平日节俭惯了的阿广直到高考结束,卡里的钱还有200多元没有花完。”
小妹便将卡里剩下的钱全部买了馒头。但我转念一想,又觉得有些莫名其妙,问道:“那为啥不把卡里的钱取出来,何必购买那么多馒头再折腾着送人呢?”小妹摊开双手,又长叹了一声道:“如果卡里的钱能顺利地取出来,我又何苦购买这么多馒头呢?”
小妹的话让我吃惊非小。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无论医疗还是其他商业行为的储值卡,卡内金额如果没有消费完,持卡人是完全可以随时提现的。外甥阿广就读的学校是我所在县城知名度最高的一所高级中学,生源范围方圆近百里。学校发放的这种就餐卡只能消费,余额不可提现的规定显然是“霸王条款”,按说,学生完全可以和校方交涉解决的。
知道我对此同样觉得不可理喻,小妹也愤愤地说:“为了此事,不少学生和家长都去和校方进行过交涉,但学校总是以种种借口进行推诿甚至踢皮球。倒是一位在学校餐厅务工的朋友给我道出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学校的学生餐厅都实行承包式经营,并且学校方面会以管理或服务的名义,从中抽取一部分承包者的利润。而学生们预先充值的金额已经厘定为消费金额,并已经由校方从中扣除了相应的利润部分,这样,余额取现就太不现实了。”
正当我和小妹认真算这笔账的时候,平日要好的邻居敲开了我家的门,手里同样拎着一袋馒头,一进门便赔着笑脸说:“我家的冰箱实在盛不下50多斤馒头,还是你来帮忙解决一部分吧……”邻居家也有一个今年刚刚毕业的高中生。
(山东临清 卢长平)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