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贾平凹:我在看这里的人间(11)
作者:朱伟贾平凹最近出版的长篇,就是今年发表在《收获》上,由作家出版社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时出版的《山本》。本是本来、本是、本事。平凹在出版后记中说,这本书是写秦岭的,书名本是《秦岭》,他说他是要写一部秦岭志。山川志的写法,要写地理、动植物,当然也有岁月剥蚀的人物历史、风土人情。小说中,立志写秦岭动植物志的是有文人情结的麻县长。小说结尾,这个县长留下《秦岭志》草木部与禽兽部,自杀了。
以“志”的方式写一部50万字的长篇,是贾平凹以西汉文体精神改变他结构与叙述方式的更深入尝试。我走进过秦岭,沿这边山的小路看那边山,山下有水,水声漫溢。红柿挂在已经稀朗的枝头,树下人家,墙上几十年前的标语还在,挂着辣椒、蒜头,人踪却不见。我也坐车两度穿过秦岭,视线里无数种绿飞扬着山的斑斓,山无言,草木有情。我想,这部小说是注目于秦岭这座“提携了黄河长江”的伟山,来写人事。山是主体,岁月悠悠,人事就显微茫。近前看,人事放大,便有了因果。再看这因果,山坳里,坡崖上,其实也似草木,要水要风要阳光,要从枝丫里挤出来,有了你死我活。这部书是需要以“志”的方式来体会的,其魅力在山、人事、草木之间的关系。
它叙述的时间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抗战尚未始。女主角陆菊人,是个12岁就到涡镇抵债的童养媳。涡,漩涡。“盘涡谷转,凌涛山颓”,晋朝郭璞《江赋》中这个意象,解读秦岭下涡镇涡之本,颇有意思。盘涡谷转形容沧桑人事,凌涛山颓则是掩卷回味之感。山当然不会颓,人的感叹而已。 贾平凹80年代
上一篇:
记忆的新机制
下一篇:
一位世界杯门将的独特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