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和古书画复制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故宫博物院和古书画复制0本次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游春图》为金仲鱼生前摹本,而非真迹本身。

金仲鱼也是文物界传奇人物。他自幼随父学画,13岁时创作的《前后赤壁》轰动了上海画展,被誉为“十三龄童”。15岁起,除落本款创作国画、年画外,他经常为一些收藏家修补、临摹、复制历代古画,经他接笔修复的残旧古画,无论是原画的画意、风格,还是色彩、笔墨、旧气等,都处理得惟妙惟肖,浑然一体。

1960年,应文化部聘请,金仲鱼调入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中国古代绘画的临摹复制及研究工作,为原文物修复厂建立了摹画室,为故宫博物院残缺的古画接笔补全20余幅。他最突出的技艺是为古书画“补画意”,宋代《赵士雷湘江小景》卷,原作破旧残缺三分之一之多,经他修复后,残破之处与原画完全融为一体,如同出自画家本人之手,完整地再现了原画的本来面目,令人称绝。他为故宫博物院临摹复制的绘画作品水平一流,被视为杰作,并常被用以代替原作陈列展览,为原作珍品的有效保存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古书画主要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质地轻巧的纸、绢作为绘画载体。但因为纸张、绫绢质地脆弱,除本身容易老化外,历史上还时常受到战乱兵火、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影响而发生损坏,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书画杰作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因此古书画复制对于保护珍贵的书画文物、延续灿烂的书画文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流传至今的国宝级书画其实都是先人的“复制品”,像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多数专家认为是隋末唐初的摹本,他的《洛神赋图》,实为宋人摹本。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传世有唐冯承素摹本(现藏故宫博物院)、褚遂良临本、虞世南临本等,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画家都是摹古的高手,像米芾、赵孟頫、仇英、金城、张大千等。

除了金仲鱼,民国初期,上海地区集中了一批书画临摹高手,所摹作品惟妙惟肖,几乎可以乱真。与此同时,北京、天津画坛也出现了一批绘画高手,其中包括“湖社画会”的陈林斋、女画家冯忠莲(陈少梅之妻)以及专门临摹书法印章的金禹民。

1949年后,故宫博物院成立文物修复工厂(现文保科技部的前身),聘请金仲鱼、郑竹友、冯忠莲、金禹民、陈林斋等大师进入故宫,临摹故宫收藏的国宝级书画文物。作品包括冯忠莲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陈林斋摹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金仲鱼摹赵佶《听琴图》、郭熙《窠石平远图》、崔白《寒雀图》等,其中很多摹本已经作为故宫的文物进行收藏。

故宫博物院也应其他博物馆的委托,复制了众多珍贵馆藏书画,例如为山东即墨博物馆复制国家一级文物《宋金银书妙法莲华经》,为新疆博物馆复制《阿斯塔纳出土伏羲女娲像》等。

〔华夏整理。主要资料据故宫博物院王赫《浅谈古书画复制技术》(2012年)、故宫博物院网站〕〕 张伯驹游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