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978)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上周,我们在“三联中读”APP上发起了本栏目的征稿活动,主题为“医院的故事”。本期“读者来信”的三篇文章均选自此次投稿,分别来自医院实习生、患者家属和赴港诊牙患者的自述。

移植科的实习生

外科实习轮转时,我在医院的器官移植中心(肝移植)待了两周。两周下来,忙碌的病房与手术室生活确实很累,但收获的却是外科技能的提高和拯救患者生命的喜悦。

来就诊的患者很多,基本是肝硬化的病人。因为我们国家是个乙肝大国,“乙肝三步曲”中的第二步就是肝硬化。符合肝移植指征的病人在采集信息及签署相关同意书后,就进入了等待供体的序列,等待的时间也从数周到几年不等。医院的肝脏来源是院内或院外的DCD或DBD的捐献,因为供肝随时可能出现,而器官保存时间又不宜超过12小时,所以每当供肝出现时,医生与病人都要争分夺秒,一方面通知患者赶来医院,准备接受肝移植手术,另一方面医生也要做好准备上台参与手术。

供肝出现时间无法确定,所以移植科的老师们都是时刻准备着,如果供肝晚上到达医院,那就意味着手术要做到第二天了。肝移植是一台大而复杂的手术,手术时间也一般持续8个小时左右。手术会“兵分两路”,一边是进腹断掉肝脏周边的韧带、肝门处的血管胆管以及后方的下腔静脉最终使得肝脏游离,另一边是修整供肝以利于之后与患者自身血管、胆管的吻合。

两边的操作我都有参与,特别是与老师搭配修理供肝让我对肝脏及周边的解剖关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看着老师将肝周的筋膜组织一点点分离,再将血管、胆管分出来,我则配合老师穿线、打结,在连接处结扎。我看着花了半个多小时修理出来的“成果”,有点不敢相信病人今后要与它并靠着它生存下去了。

手术台上,将肝脏游离后,取出病变的肝脏,再将修整好的供肝原位植入。老师们忙着做吻合操作,作为实习生的我就负责“拉钩”和欣赏。最后打开血管夹,供肝恢复灌注后,颜色瞬间就从暗红变为了鲜红,那种感觉真的很美妙,就像从悬崖边彻底地将一个生命拉了回来,你会感叹器官移植真的是人类的一大创举,让一个人的器官支撑着另一个人活下去。当然手术顺利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术后的患者管理也非常的重要。出院后,患者还需要一直服用抗排斥药物。所以手术是一个关卡,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又是另一个关卡,医生要做的是让患者服用最少的药物而达到稳定的抗排异效果。

在肝移植科也目睹了很多让人唏嘘的事。有些肝硬化患者其实很适合做肝移植手术,但因为经济问题也只能放弃。让人痛心的是一位从感染科转入的30多岁的急性肝衰竭的患者,急性肝衰不做肝移植死亡率极高,但是几处联系都没有合适的肝源,最后结果只能是看着生命的消失,留下了一个还未懂事的女儿。从老师那也得知,我们国家的器官捐献与分配系统确实还不够完善,目前器官的获得主要还是依赖医院间联系,而并不是通过系统来获取,所以还是希望国家的网络真的能够建立起来。

在台上站七八个小时,腿确实很累,但心里还是蛮兴奋的,器官移植让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让肝硬化失代偿的患者重新焕发生机。在这里可以参与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手术操作和复杂的外围手术期患者管理,它会在我的外科实习生涯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文/BBQZ)

钢板风波

2012年,50多岁的母亲在给菜地浇水时,右腿植入的钢板断了。听到消息,我刚从北京一家媒体广告公司辞职,正在外面旅行。电话里父亲和妹妹说得模糊又束手无策,我便急忙赶回老家。

等回到家,母亲已经躺在病床上。医院建议手术,取出旧钢板,重新植入。钢板是2006年母亲车祸后用上的,当时说可以留在体内不取。医院是当年车祸给母亲植入钢板的机构,收治医生是同一个医生。自植入钢板治疗出院后,除了医生常规电话回访和日常病情咨询,家里和医院几乎再无瓜葛,母亲很信任主刀医生。事发后,父母首先送治的还是当年的医院,点名要求曾经治疗过的医生处置。我并没有什么意见,只是把X光片送到另外一家正规中医骨科医院,托人重新看了片子,意见与收治医院无异。之后,我又分别咨询了学法律的朋友和一位医学院的硕士,了解责任归属与治疗手段。

此外,我找到市里第二大的那家公立医院,联系到处理医患关系的部门主任,一个刚从基层卫生部门调来的中年男子。主任看我年轻,态度如同接待落魄的远方亲戚。我没有经验,搬出百度来的近似案例、判例和法律条文,希望能争取到能争取的若干利益。我认为是钢板问题,院方认为是患者过度活动,各执一词,达不成一致。医院并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

我束手无策,不料后来出现转机。循环踢球两天后,做生意的堂弟随我再次前往。这次堂弟旁敲侧击,透露出我在北京某全国权威电视台工作,其实只是之前公司有该台业务,比如当年的“3·15”晚会,算是其长期合作商。堂弟拉大旗作虎皮,我亦不点破,总之暗示如果医院处理不当,我有资源寻求媒体曝光。主任也实在,要看名片,我推脱归家未带。

主任决断不下,加上医院刚经历患者抬尸闹事风波。当即带我上二楼见分管医患事故的副院长,脸色郁躁的副院长见多识广,打量两眼见我全无气场,不耐烦冷哼一声掉头就走。留下越级上访一脸尴尬的我。虽然如此,风推舟动。医院后来主动承担了二次手术费用,并开具了一份钢板厂家出具的钢板质量合格说明书,表示不会接受我要求的休养期间营养护理及误工损失。如有异议,可以到卫生局申诉,把钢板寄往天津的法定鉴定机构鉴定,5000元鉴定费用自理。事故责任、异议赔偿等鉴定结果出来再议。

结局家人尚能接受,愈后情况良好,且省去2万元左右的手术费用,并不打算继续折腾。一场医患纠纷就此了结。我经历的是一场很小的医患纠纷,当时情况也没有更好的处置方式,却或许是小城青年处理医患事件的普通样本。是否有更合适合理的处事标准,我当时没有,现在依然没有。

(文/ZORR)

香港诊牙记

之所以想到去香港看牙有好几个原因:一是原来有一颗牙只有小小的破损,在医院补了几次都掉了,结果那个破损就大得很可怕了;二是看了一篇关于牙齿原材料市场的报道,被吓着了,说在内地,即使你愿意和花了大价钱,得到的可能也是地下市场的廉价牙,同样是自己花钱,香港医生的职业操守更令人放心;三是西医体系的牙医是一个完整和传承了无数代的系统。因为离香港近的原因,这次就来体验了一下。

我去的是私人的牙医诊所,开在香港中环地铁出口旁的一栋楼内,很方便。一整层有七八家牙医,原来以为都一样,后来听介绍才知道各人有不同领域,相互补充,不是要做手术的大问题,在这里基本都能解决。我去的这个容医生牙科诊所,一共三个工作人员,刘姑娘负责预约接待收费等一切事务,容医生本人还是大学教授,给我诊过牙后就离开去开会了,所有事务都由刘姑娘负责。还有一位张姑娘,负责技术上的支持,相当于专业助手。

我按约好的时间去到空间很逼窄的小诊所内,刘姑娘很热情地说:“不急,我们只是聊天,了解你的情况,今天大致就是拍个片,探查牙齿整体情况,了解医治牙的步骤和费用。”填好表,刘姑娘录入电脑,然后去到容医生诊室,他又问了一些问题,做了记录。这时张姑娘出来给我拍牙齿的X光照片,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告诉我先把下巴放哪里,她会从哪个方向调整机器、大概多长时间等等。

根据X光出来的照片,医生和我讨论了一下目前可以看到的问题牙,然后还得从多角度就问题牙拍放大的彩色照片。所有照片都出来了以后,我又坐回容医生诊桌前,他详细地跟我讲了我的牙齿情况,提出了治疗的意见和步骤,告诉我大概需要四五次往返,当然还有一个未确定的问题就是有一颗牙需不需要做根管治疗,这要取决于下一次对牙根的处理。就目前情况,这几次过来分别干什么,都一一说清楚。

我特别害怕治牙时,金属碰到牙齿上的那个刺耳的声音,让我在整个治牙的过程中感到心慌,还有往牙肉上打麻药那一下,不是一般的疼,这也是我牙齿问题一直拖着的原因之一。我说了我的害怕,刘姑娘告诉我,他们有一套方法来打消我的顾虑。她要我下次来治疗时,提前20分钟至30分钟,这个提前量,是给患者服用一定剂量的镇静剂预留的时间,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反应,反复试出合适的药剂,以保证整个治疗过程中不会太紧张。除此以外,在打麻药之前,还会往牙肉上抹麻药,保证打针的时候没那么疼。我一下松了口气,心里倾向就在这里补牙了。

但是一看到费用,我又有些犹豫了。本次门诊,仅拍照、了解牙齿情况,费用为2400多港元;第二次来给牙齿清洁、消炎,为补牙做准备,每颗牙4000港元,两颗就是8000港元;因为熟人介绍,补牙给我优惠,每颗25000~27000港元,以最低算就是5万;如果还要做根管治疗,会是别的医生做,费用到时候再说。这样一计算下来,我补两颗牙大概要花费近7万港元,如果根管治疗算2万的话,就是近9万,折合人民币也差不多7万元左右。果然服务好,钱也好,我的牙和心本来不疼的,听了费用后就开始疼了。看来我还得好好想想。

(文/老假)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