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959)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传销之毒

近日,网上曝光了几起大学生因传销被骗最后丧命的事件,看了之后触目惊心,让人叹息,但总觉得传销离自己很遥远。

前几天,在小区散步时,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岳父从河北被同事骗到广西加入传销组织,他得请假带着其他亲戚去解救岳父出来。当我问他怎么被骗时,他说传销组织说投资7万元,一年后能变成百万。过了一段时间,他再次碰见我,我询问他岳父情况,他说他们去了当地,报了警才把岳父解救出来。钱是别想要回来了,人能出来就不错了,还说因为面子问题,这事让我保密,别外传。

昨天,给老家打电话,亲戚告诉我表哥也去搞传销半年了。不但他自己被骗去了,连女儿女婿也被他骗去干传销,把一岁多的孩子扔给老人照顾。传销组织也说投资8万元,一年后收益100多万。表哥家里父母年迈,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平时他在家附近打零工,双亲生病住院全靠他照顾,这下他跑远地干传销,父母病了谁照顾成了大问题。更麻烦的是女儿婆家人千里迢迢跑去叫儿子儿媳回家,都不回,当初说去当地开超市公公给的钱被他们全交给了传销组织,根本没开超市。这事之后,婆家人只要碰见表哥的父母就很生气,骂他们教子无方,把自家儿子也害惨了。听电话里的情况,貌似他们进的还是新式的传销组织,和有的控制人身自由的不一样,可以和外界联系,帮助所谓的公司推销化妆品,根据推销量才返回上交的钱。

我跟母亲谈起此事,母亲说老家另一个亲戚前几年也是被学生骗去外地干传销,后来他弟弟跑到当地找警察才把他带回家,还问我:“传销是违法的,怎么没人管啊!”对此,我无言以对。

晚上躺在床上,我想起前几年播的一部电视剧里,一个女孩父亲为了警醒被传销组织洗脑的独生女而跳楼自杀的情节。原来以为只在电视中出现的传销桥段,如今却切切实实地发生在身边。这一晚,我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北京 宝妈

新“久病成良医”

因为患慢性肝硬化病情加重,头些日子,朋友老常的妻子需要住院进行治疗。据老常的一位在医疗行业工作的亲戚说,省城一家医院治疗这方面的疾病效果非常好,所以,老常决定听从亲戚的建议,去省城的那家医院为爱人治疗。可就在老常准备动身的时候,亲戚却又提醒他,按照我们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规定,凡在本县参保的人员,必须在当地的医疗部门住院治疗。如果病情严重,需要到上级医院或外地医疗机构就诊,必须要有当地医院的转诊证明。否则,在外地医院住院期间的治疗费用,当地劳动保险部门将不予报销。

因为就在不久前,老常家族中就有一位亲人同样因为肝硬化,在当地人社局所指定的这家医疗机构住院没有治好而离世。因此,对于当地人社局所指定的这家当地医院,老常和家人一直讳莫如深。老常本不想在当地医院治疗,但肝硬化患者的治疗费用不菲,为了可以享受住院报销政策,老常只好去当地那家医疗机构开具转诊手续。可当老常将情况说给当地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员后,工作人员却以“这种疾病我们有把握治好”为由,一口回绝了老常的要求。为了尽快治疗,老常没有办法,只好让妻子在当地医院住下来。

然而,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7天后,老常爱人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还出现了肝硬化腹水和消化道出血的情况。老常几次找到相关治疗大夫提出转院的要求,但都被当地医院的大夫以“调整治疗方案”为由而婉言拒绝。正当老常一筹莫展的时候,同病房的一名在当地医院经常住院的病友给老常指出了一条“生路”。

据这位病友介绍,根据他住院期间所观察到的患者治疗情况来看,肝硬化病情像老常爱人的这种严重情况,的确应该到医疗水平更高一些的省城医院诊治。但一般来说,患者不到肝昏迷(肝硬化病情的最后阶段)的程度,当地医院是不会主动提出让病人转院的。不过,如果患者的家属私下向所在科室的相关负责人员“意思意思”,那就完全可以不必等到病情发展到那个阶段再去转院。

老常心领神会,无奈地接受了那位病友的指点。果不其然,仅仅用一张几百元的购物卡,老常当天便顺利地拿到了转院手续。在负责医生的指导下,老常拿着转院手续,又在当地人社局盖完章,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当初准备就诊的那家省城医院。

值得欣慰的是,在省城那家医院住院不到一个星期,老常妻子的病情便很快好转。吃一堑,长一智。出院后,我去探望老常爱人时,老常庆幸中又流露出遗憾的表情,向我说出了他们在省城住院期间,另一名病友向他们推荐的“良策”。据那位病友讲,像老常爱人的这种情况,也可以直接去当地的人社局办理相关手续,而根本不必去当地医院,直接去省城医院住院治疗。当然,这里面也有“工作”要做,不过,从对病人的治疗角度上来看,这种方式更有利且便捷。

对于罹患重症的患者而言,疾病本身已经让患者及其家人心力交瘁,但相关部门这种“趁火打劫”的做法无疑让患者及其家人雪上加霜。可普通老百姓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又有什么好办法呢?

“久病成良医”,据老常说,住院时间久了,在和形形色色的病友交流的过程中,能“学”到不少就诊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从病友那获得的这些信息来看,老常所遇到的这些问题应该不是个别现象。

山东临清 卢长平更人性化的公共设施

7月底的一天上午,我从上海浦东机场乘某航空公司的班机,登机上舷梯时,太阳当头照,有40来度高温,人们挤拥着向上走。有的用手掌遮阳,有的拎衣袖遮阳,有的扭头快走避阳,为的是早进机舱凉快,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有伞有帽。

到日本茨城机场时,北京时间大约12点,茨城的气温本来就比上海低好多,下舷梯时,没有想到,舷梯两旁(两边)都用蓝色的塑板挡着,上方也是用塑板盖着,且一直延续到安检航班楼门口。走在这样的长廊里,给人丝丝的凉意和舒爽。

我到过茨城机场多次了,有一次在飞行中途,恰遇一男乘务员,手持表格征求我和妻子对航班服务态度满意与否的意见,我们异口同声说满意。我就趁机说:“天这么热,太阳这么厉害,舷梯的一边若能用简易的挡板挡一下,乘客登机时就不会晒到火热的太阳了,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他点点头,嗯了一声,没有答复。妻子等他走后对我说:“可能不属于他们服务的范围吧。”没想到几次飞行后,茨城机场的舷梯做出了改变,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小小建议起了作用,但至少在服务的细节上,他们始终在完善。

8月底,日本的天气也很热,我们到伊豆旅游。到一景点,有观光塔,约有四层楼高,本来又热又累,不想登高望远了,女儿对我们说:“既然来了,就上去看看吧,机会难得。”没想到,一进塔门,就有一股凉气袭来,很是舒服,原来封闭的玻璃外墙内,安装了空调,任游客上下楼梯,都不会感觉到热和累。这使我想起,2012年炎夏,我们在厦门鼓浪屿日光岩登观光塔,大概也是四层楼高的样子,全在日光照射下,一览无余。登塔的人们争先恐后拥挤着上楼梯,本来很热的天气和体温,又倍增了温度。我现在才想起来,若能搞成是封闭式的,或简陋的封闭式的,安装几台大电风扇,当然能安上空调更好,那该多好呀!

在旅游景点的很多公共设施安排上,一些看似不经意的人性化小改变、小设计,并不耗费太大成本,却既方便了前来旅行的人,又能温暖人心,这无疑也是城市印象的加分项。

江西鹰潭 李庚道 人社违法犯罪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