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957)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朋友和我是大学好友,大学毕业后她南下广州工作,我去到东部城市读研究生。中间断断续续的联系、城市之间的距离,都没有疏离我们的感情。
这些年,她在广州结婚、生子,和老公一起奋斗。孩子渐渐长大,就要上学了。在家人的支持下,加上和老公这些年攒了些积蓄,他们准备买一套学区房。
很多买房的人,都经历过看房的痛苦过程。在网上搜索城市各区的房价,跑中介,跑小区,还要在心理上与将要攀升的房价和变动的政策进行博弈。经历两个月的筛选奔波后,朋友终于确定下来一套将近400万元的房子。
接下来就是签合同,交首付了。等朋友把100多万元的首付交给业主,把家里的一套房子抵押贷款后,问题也紧跟着来了。原来,业主的这套房子是属于继承的房产,而房产的继承人还包括业主的兄弟姐妹,这些人现在都在国外。就是说,这套房子还没有进行过户,从法律意义上还不属于卖房的这位业主。所以,他也不能单独进行买卖房产。
很明显,业主和中介在这桩买卖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业主已经把朋友给的100多万元投到了生意上,一时根本拿不出钱返还并对朋友进行赔偿。再加上房价和政策也在变,广州租售同权的政策又把未来带向未知。如果再看别的房子,再要折腾一遍,精力和精神上都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林林总总,每天像一团乱麻缠绕着朋友,她一时解不开这个心结,便有些抑郁了,无心工作,每天在家也只是呆坐着来回想这些事情,想着想着便会不由自主地哭起来。老公看她状态实在不行,就把她暂时送回了老家,让家人陪着休息一段时间。
回家后,朋友情况也没有好转。她的老家离我所在的城市比较近,家人便决定带她来这个城市看一看心理医生之类的。于是她便想到了我。
聊了半天,我一直在听,不知道她说出来会不会有些释放,还是会更增添了难受。安排了朋友明天和她妈妈住我家里,去看了医生后,再带着她好好散散心。
挂断电话,已是深夜。心疼朋友的同时,也感慨房子带给人的焦虑。动辄几百万元的房子,让不少人步入中产,但这种中产的身份却一碰就碎。身份破碎的同时,也很容易摧毁人的内心。一旦遭到某个意外,比如朋友遇到的问题,便会让人跌入谷底。该如何从容地去面对这个多变且容易破碎的世界,是每个都市人必须面对的课程。
江苏南京 肖大木
让人窝火的喜事
与出发之前的眉飞色舞相比,同事大乔从婚姻登记处回来,脸上明显写满了恼火。我有些吃惊,莫非在和对象办理登记结婚手续的过程中,两个年轻人闹了什么矛盾?
我小心翼翼地向大乔求证,谁知,大乔听了我的疑惑后,苦笑了一声,向我道出了自己郁闷的原委。
为了方便并全面让利于普通民众,从今年的4月1日起,包括结婚证工本费在内的多达41项中央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或停征。区区9块钱的结婚证工本费不算多,但国家对普通民众的关爱和由此带来的便利还是让很多人着实高兴了一把。
年轻人对信息最为敏感,对于准备结婚的人们来说,办理登记结婚手续的政策调整,年轻人更为关注。大乔也不例外,因此,他和对象甚至连钱包都没有装,只随身带着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时所必需的身份证和户口本,便兴冲冲地去了当地民政部门下属的婚姻登记处。到了婚姻登记处后,工作人员看过材料,很友好地告诉他们符合办理条件,但得先去附近的打印部,复印一套证件的复印件。
大乔二话没说,拿着证件便和对象小刘来到工作人员所指的打印部。来到复印部的门口,还没有进门,显然也是一对“新人”,正好从里面走出来。其中的女士自言自语道:“区区四张复印件,竟然要花20块钱,可真够坑人的!”或许区区20元钱的复印费与娶老婆的巨大开支比起来,实在不值一提,所以,一旁的男士显得相当不屑。但深谙居家生活不易的小刘还是小声对大乔说:“在这儿复印证件也忒贵了,我们还是去别的地方看看吧!”
尽管多走出了一公里,但只花了两元钱的复印费,小刘还是觉得很划算。然而,正当他们暗自庆幸自己比别人“聪明”的时候,负责审核的工作人员盯着他们从别的地方复印的材料瞅了片刻后,一把丢给他们说:“这种复印件不符合标准,再去重新复印!”
大乔和小刘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重新花了20元钱,在工作人员指定的复印地点印完证件后,第一道手续顺利过关。
因为他们亲眼看见了其他两位新人,拿着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照片办证时,同样被工作人员以“不符合标准”为由拒之门外,所以,在接下来的照相环节上,意识到“规则”的大乔和小刘尽管不情愿,但还是不得不来到工作人员所“暗示”的照相馆拍照。
照相馆里,负责收费的是一名老太太,对方说话的口气颇为傲慢,报出“一版四张照片48元”的收费价格后,一副“爱照不照”待答不理的模样让大乔如鲠在喉。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这样的服务嘴脸却依然能够保持“生意兴隆”,其背后的真相可想而知。
山东临清 卢长平女儿在美国的白大褂仪式
女儿考上托马斯·杰斐逊大学西德尼金梅尔医学院,我们去费城参加了她的开学典礼,也就是白大褂仪式。典礼中,新生都会得到一件医生白色外套和一个听诊器。先是大学校长的欢迎词,之后是医学院院长讲话,然后是几个德高望重的教授谈他们的成长之路和人生感悟以及对新生的嘱托和期望。
我感受最深的话语是他们对待病人是把人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病。其中一位教授说,他清楚地记得他12岁时因为白血病住院,家人和自己都觉得没有希望,但是治疗他的医生探病时总是轻轻握着他干瘦的小手,他感到无比温暖,也更有信心了,开始积极配合治疗。最终战胜了病魔。他感慨地说:“那么多年过去了,很多事情我都忘记了,但是仍然清清楚楚地记得是他那温暖的手给了我生的勇气,点燃了我的生命之火。我们对待病人不仅仅是开处方,我们面对的是渴望得到关爱的人。”
各种讲演结束,最后一项是新生宣誓。女儿身着我郑重给她穿上的雪白大褂,脖子上挎着婆婆细心给她放上的听诊器,胸前抱着女儿,同200多名医学院的新生庄重起立,上千名坐在观众席的大小亲友也站起来了。全场鸦雀无声,一根银针掉到地上都听得见。之后,新生们随着讲台上一个浑厚的声音,一句一字朗读《希波克拉底誓言》。
大厅内回荡着传承了2400多年古老而又弥新的动听的声音:“我郑重地做最神圣的宣誓。我作为医学界和医疗机构光荣的一员将忠实于医学,我将使这门象征正直与荣誉的技术贯穿于我的生活和实践中,我将尊重和感谢那些传授这门技术的导师……”
我看着女儿娇小的身体,她穿着纯白的医生外套,显得格外纯净。女儿怀抱着平时好动的才三个月大的外孙女,外孙女也穿了一身洁白的连衣裙,此时小小的她仰起头,睁大了眼睛,仿佛被周围的气氛感染,一动不动。眼泪似涨潮的海水悄悄漫上我的眼眶。
在这庄重的场合,我不好意思抬手揩去感动的泪水,眨了眨眼,继续听那发自古人又回响在现代人心中的美妙声音。
在众人异口同声的宣誓中,我仿佛听得见女儿清晰的嗓音,虽然纤细,但那么坚定。她在大学学的是纳米物理,毕业后在小学当过科学老师,后来到医院试验室做病理研究,现在又要改行当医生。我觉得学医太难,时间太长,劝了几次,改变不了她,后来干脆鼓励她。期望这一天是她未来成为好医生的开始。
整理:王贞虎/口述:陈民 婚姻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