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95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听一朋友说发楼房小广告能挣很多钱,我就蠢蠢欲动联系上了他跟他一起发楼房小广告。
由于是新人需要开会学习,每周我就去指定大酒店里的会议厅听课观摩。只见会议厅里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台下坐满了各种各样的人。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下,会议开始了。首先走上一位穿着正装的青年男子,做完一番开场白之后,陆续又上来几位着统一正装的青年男女。他们一边讲述自己的从业经历一边激励在场的每一位人员,情到深处不是唱励志歌曲就是落泪喊口号。受他们的感染,台下的人们不是掌声雷鸣就是跟着高喊口号,怎么看怎么跟传销类似。开完会分组讨论总结这次会议的个人心得,随后每人免费领取数量不等的楼房小广告。这些整包整包的小广告,包装精美颜色艳丽,分别来自不同楼盘。当然这些楼盘均是各开发商花费不菲委托这家公司,这家公司再从社会上广招人员,由这些人四处散发。
我领了几包回家后,仿照别人的做法,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名。然后找人刻了一枚印戳,刻上别名后一页一页地印在小广告上,印完后装进背包里来到人群比较集中的超市门口见人就发。当然有人接过去,有人摆手不要,有人看了一眼随手扔在了地上,不一会儿超市门口丢下十几页小广告。正当我卖力地干活儿时,被巡逻路过的综合执法一下子逮住,没收了所有小广告,并严厉批评了我。没关系,我按照开会时所学的方法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于是回到家又拿来一摞小广告,来到车流量超大的十字路口,红灯亮时,我就往停在路口的汽车里塞小广告。当然也是有人要有人摆手拒绝。绿灯亮时,汽车发动,我赶紧冒着危险逃到公路边人行道上。我知道这样做非常危险,但为了业绩我不得不这样做。因为每天我们小组长要检查我们的业绩:就是路人领了我们发放的小广告后,去指定的楼盘看房,售楼处接待人员会依据看房者所提供小广告上的个人名称,将这些信息汇总发布到各小组长的手机上。如果连续几天没有业绩,小组长就会打电话质问。
过了一周,大伙依旧是在某一指定酒店内开会学习。精英们励志完后,是各小组组长发言,讲解一下上一周成员的业绩情况。最后压轴的是奖励上一周有业绩的人员,并按售出楼房多寡分别提成发放奖金。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真是一时间让所有人兴奋不已。趁着这个热乎劲儿,那些业务精英们又是一番激励一番喊口号振奋人心。
开完会领取了几包小广告后,我按学到的经验来到繁华行人流动量大的步行街,见人就发。这招还真不错,当天的业绩果然提高不少,还得到小组长的表扬。但是说句真心话,我这样做一是弄脏了环境卫生,害得保洁人员连续不断地打扫清理,二是这些小广告上的楼盘都是郊县偏僻角落的房子,远离闹市区,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不是那么方便,但小广告上却是夸大其词、渲染效果,并且这些楼房价格相当便宜,便宜得令人咂舌,足以吊起很多人的胃口,实在是有悖良心欺骗消费者。但为了自己的业绩,所有发小广告的人顾不了这么多了,都是想尽办法“有枣没枣先打一竿子再说”地把这些小广告发出去。在我发小广告期间,经常被综合执法、保安、保洁、交警追赶,不是没收就是一顿数落甚至要罚款,每次吓得我心惊胆战。明知这样做不对,但我像被洗脑般偷偷摸摸地发小广告。别人逮我就跑,人家没收我再领,反正是中了魔一般想赚钱。一个月下来,业绩平平;两个月后,依旧不见起色;三个月后,业绩还是为零。不得已,自己被取消了发小广告的资格,只好重新找到了一份工作。
这几个月发放小广告的经历告诉我,凡是见到路边有人发放楼房小广告,基本上都是位置偏僻的房子,千万不要相信上面所说,免得又搭功夫又浪费时间。
天津 农夫
来去匆匆的草坪
附近的街角新建了一个小广场,由于远离主街,连跳广场舞的大妈都很少,只有旁边的居民来遛遛狗,并不太热闹。安静的广场散起步来倒是安逸,新铺的水泥地砖光滑整洁,中间是几个正方形的花池,一个花池插一根牙签树。树是苗条了点,但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总会长成参天大树的。
几棵小树耷拉着叶子,可怜兮兮地站了几个月。突然有一天,来了几辆大卡车和一群工人,卸下大堆的泥土、一捆捆草皮。工人们给地砖铺上一层土,再仔细铺好草皮,铺得是天衣无缝,接上水管一通猛浇。如同遇到了魔法师,广场立马变身绿油油的草坪。可是,在地砖上种草,恐怕活不了多久,这不是瞎折腾吗?市里河边上,不宽的绿化带旁边本来有好好的人行道,突然又侵占绿化带再修一条步行道,美其名曰绿道。周边的一些市民说,就算是折腾,也可以拉动内需嘛,不折腾,工人怎么有活干?草皮怎么卖?
这个“破窗子”理论实在荒谬得很,可信的人还不少——一个熊孩子把人家的窗户打破了,主人家得请工人修窗户、买玻璃,带来了需求,创造了就业,促进了经济增长,熊孩子实在是好孩子。城市建设这样小打小闹的瞎折腾可以一定程度上带动其他社会资源的运转,可倘若是在不合理规划下的“瞎折腾”,就有些无理取闹了,增加老百姓的福利和幸福指数才是正道。
地砖上的小草精神了几天,很快就不行了。几个月后,枯黄的草坪上只剩下方形的花池还是绿色,看上去像是一块黄布打了几个绿补丁。突然有一天,又来了几辆大卡车和一群工人,运走了泥土和草皮。小草悄悄地走了,正如它悄悄地来。小广场恢复了原样,失去了伙伴的小树也恹恹的,可怜的几片叶子零落在风中。不久后,有的树也追随小伙伴而去,工人重新补栽了小树。地砖依旧光滑,附近的茶馆摆上了遮阳伞和几把桌椅,客人也不多,广场舞大妈还没来占领,居民们也乐得清静。真是一个安静的小广场,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成都 从前有座山“蹭聊”老妈
老妈随我进城后,住进了单家独户的商品房。一个个独立的单元楼整齐统一,精美的防盗门和视频锁也把老妈的心锁得严严实实。她老人家整天闷闷不乐的,我们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们小夫妻早出晚归要上班,晚上回到家里还要辅导孩子的学习,与父母交流的时间就很少了,即使交流也是只言片语。有时老妈跟我们说些家长里短,我们也只是用“嗯”“好”敷衍过去了。
为了帮老妈治好孤独症,我们尝试了很多办法。先是买了MP5给老妈放些经典电影和戏剧视频,看了一个多月,老妈说眼睛痛,看久了屏幕经常出眼泪水。于是又尝试教老妈上网,无奈老妈年纪大了,对着键盘上的一大堆字母和数字非常困惑,只能望机兴叹,上网解闷这一招又作罢了。老妈又自己尝试了阳台种菜、学习插花、织毛衣等转移孤独的方法,但也只能管一时。我们看得出来,老妈孤独依旧。
天气转凉,阳光透过楼栋间的空隙射到了广场上,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搬着自家便携的小椅子,端着热茶陆续在暖烘烘的太阳底下聊天说话,我看到老妈的眼里闪过一丝暖意。老妈年轻时就是个苦干的人,白天下地,晚上不是给我们织毛衣就是缝补衣裳。农村更谈不上什么娱乐活动,现在突然闲了下来,老妈觉得很空虚和落寞。
老人需要朋友,害怕孤独。我和妻子商量,要帮助老妈“蹭聊”,适应好城里的新生活。周末的时候我们邀老妈一起到楼下晒太阳,陆续地就有些老人一起来围坐在一起。老妈一开始似乎有些腼腆,与年龄相仿的老人坐在一起后,慢慢地就能找到话题了,聊老家,聊子女,聊孙子,聊社会热点。各自操着南腔北调,用带着浓重家乡口音的普通话交流着。
久而久之,老妈融入了小区的老人圈子,时不时地加入“蹭聊”队伍。老妈“蹭聊”有她自己的原则,从不议论是非,只聊些有趣的话题,特别是生活中的小技巧,从缝补到刺绣,从泡菜腌制到红烧技巧,从预防感冒到偏方治颈椎病,再加上年轻时老妈看了不少古典小说,随时搬出些个来故事作为话题,尽管可能与原著出入较多,但老人们图的就是一乐,老妈经常能成为老人圈里的话题中心。
进城妈妈越来越多,当经济条件得到满足后,缺的就是精神生活。尽孝有时只需要转换一点思路,父母能快乐就是我们最大的安慰。
安徽 杜学峰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