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955)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玉玲是我的芳邻,某音协负责人。前不久,单位组织职工合唱团,要参加市里的庆“十九大”演出,想请她来当指挥加艺术指导,找到她一问,却得知她已接受四家单位邀请,自己还要代表单位参赛,时间和精力上忙不过来,无奈之下想另聘良师。可玉玲在市声乐界的影响力实在太大,单位领导非她不请,只好加价相邀。再一打听,她指导的那些部门,开出的酬劳,少的3万元,多则达5万元,我们按最高标准另加1万元,总算请来这位“大咖”。
事实上,玉玲指导的几家单位,成绩并不尽如人意。原因虽然多方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玉玲本人,有较长一段时间,不是生病住院,就是分身乏术,将近一半的训练,只能由她的学生代替。
市里几乎每换一任主要领导,都要办一次全市性的红歌合唱比赛。由于有领导参赛,从上到下极为重视。比赛都是现场直播,为增强舞台效果,要求统一购置服装。百来号人的团队,仅服装费就得花十来万元,还只限一般性的品牌。如果加上排练过程中的误餐补助、化妆、交通费、指导费等开销,少说也得30多万元。80多支参赛队伍加起来,便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开支,绝大部分要由财政买单。
为取得好名次,除在编排上下功夫,各家单位暗里从公关上较劲。先是从一些高校聘请一些科班生鱼目混珠,虽然举办方三令五申禁止请外援,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各种方式蒙混过关。再是弄人情分,参与打分的评委,基本上是本地声乐界人士,与各单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玉玲为例,许多评委是她的学生,她指导的队伍,多少有些不看僧面看佛面。因参赛单位众多,像玉玲这样水平较高、人脉颇广的艺术指导,到处赶场子,组建经纪人连锁公司,“脚踩多只船”,漫天要价,甚至左右赛事结果,带来负面影响,有损社会形象。
合唱赛从组织到比赛,少则半个月,多则两个月。由于待遇较好,多数在岗职工参与热情高,每日编排训练,成了一件麻烦事。训练太频影响工作,训练不足影响比赛成绩,训练的时间安排在晚上,影响居民休息。更重要的,对合唱过程中各项开支的标准,很难有统一具体的硬性规定,给一些部门滥发福利提供了可乘之机。
以我所在城市为例,不到四年时间,打着各种纪念名义,就主办全市性的大合唱三次,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此外,对参赛人员身份从严把关,对各项开支的审计立规,对一些“走穴”成风的艺术指导引进监督机制等,均应有明确规定。
湖南 一读者
被动志愿者的尴尬
得知市里正在组织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缘起于接到一项任务:站马路——只有时间地点,只有一套包括马甲红帽袖套在内的“装备”,具体干什么,没讲。我在1998年汛期就参加过长江大堤巡险,曾多次参加无偿献血,有学校组织的,有单位组织的,也有个人直接在路边献血车上完成的。但如此穿马甲戴红帽箍袖套标识齐全大张旗鼓地做志愿者还是头一遭,尽管是指令性的、是被动的。
出于一个退伍老兵的职责本能,出于个人认真负责做好每一件小事的习惯,我看着袖套上“文明交通劝导员”的标识,在上岗前就对“站马路”干些什么进行了充分设想。既然执勤点位在人行道两侧,那么主要职责应该就是劝阻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擅闯红灯者吧?到了现场一看,那里根本就没有设置交通信号灯。对于车流的疏密程度、过街的安全指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判断,我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又该以什么为依据去劝阻呢?这项工作内容看来是不切实际了。
我只能转变思路,准备对一些乱穿马路、不走人行横道的人进行劝阻。可是,从这里过往的都是遵守交规、走人行横道的文明市民,人家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我们劝阻什么呢?虽然清楚地记得交班的同志告诫我“有巡查,不要擅离岗位”,但我还是没能忍住,自作主张地将执勤点位前移了约40米,因为那里有一个公交站台,有部分市民下车就直接横穿马路,到那里我还真能发挥点“劝导”的作用,不至于在此白白“站桩”三个多小时。
不久之后,巡查督导组开着巡逻车来了,严厉批评我“擅离岗位”,我也做了些许说明,但他似乎没有耐心更没有听进去我的解释。其实,如此不计成本、不问效果地安排一大批人在街边站着,然后他们以“督查”的名义去检查这些所谓的执勤人员是否在岗,却对他们面前乱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熟视无睹,我以为这纯属劳民伤财,也与“创建”的本意背道而驰,把那些督查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实实在在地劝导每一个具体的人,恐怕效果会更好。
直到现在,我心中依然惴惴。倒不是害怕个人被批,只是担心因为自己“擅离”岗位影响到对单位的评价。毕竟,如今绩效考评的重点,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平时扎实的基础工作,恰恰是一些轰轰烈烈的表面文章。如果因此影响单位考评,影响同事绩效工资,那我真是罪莫大焉。
好在也有感动和收获。一位司机本可以按正常速度驶过人行横道,但他主动选择了停车等待,我由衷地对其竖起大拇指,他对我报以会心的微笑,他感动了我;我也成功劝退了十几个欲随意横穿马路的人,虽然有些中青年人或不屑或面子问题没有理睬,但那些老人、小孩都能听从劝告改走人行横道,特别是那些小孩,我相信在今后他仍然能记起我的劝告,我感觉这三个小时没有白待。
马路对面是我的同事,他规规矩矩地在人行横道旁边站了三个多小时。我知道,他一定不会有我现在的担心;我也相信,他肯定也没有像我一样收获满足与感动。
湖南 光明新学期,新老师
新学期开始了,孩子们的吐槽,让我对他们的新老师有了些印象。
妹妹的双胞胎儿子今年上初一,前几天在军训,接着上了两天课,就到了周末,大人们难免会问对新老师的感觉。
老大说,感觉变了天,和小学时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大人们说这很正常呀,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育方法,要努力适应。
老大却说,不是感觉老师严,而是觉得新班主任脾气好大,他是语文老师,这两天同学们刚军训完,难免有点累和困乏,却会被老师用粉笔头狠狠砸头,还被大声训斥:“不想听我的课,就给我滚出去。”另外,有同学上课时想上厕所,举手给班主任说了后,却被拒绝,要求忍着,不能养成上课时上厕所的习惯。孩子说大家很诧异,小学时只要说是上厕所,老师们都是同意的。上课偶尔分了神,老师也不会这么粗鲁。于是,老大感叹:不温柔,不人性,真不喜欢初中。
老二和他同班,连连附和哥哥的意见,说上初中的感觉真“烂”。以前上小学时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老师会指定地方让他们坐,然后才开始交流,到了初中,被叫去先是一顿训,接着请家长,家长来了还会一起站着挨训。于是,哥儿俩觉出以前老师的好,周六上午专门去看了以前的班主任,不知道兄弟俩有没有哭诉,但听说老师还是蛮感动。
自己的孩子刚上四年级,也提到,这学期换了两个老师,感觉教数学的班主任不好。问怎么不好,他举了两个事例:同学们列队等放学时,胖胖的班主任拿着手机边看边往前走,被站着没动的某同学给绊倒了,班主任还一屁股坐到了那位同学身上,他慌乱地爬起来之后,“恼羞成怒”(孩子语)地对着还没爬起来的学生严厉指责“你怎么不长眼睛”……孩子说,他可能没有注意到,几乎全班学生的眼光都盯着呀,“我们觉得他不讲道理”。上课的时候,有同学若答不对问题,则会被骂“笨”,甚至被敲头。我只好安慰和激励孩子:所以,最保险的方式是学会那些知识。
当然,孩子们也有喜欢的老师,他们所谓的不喜欢,或许只是将现任老师的缺点和上任老师的优点比,但我略略一总结,他们喜欢的老师的共同特点是:温和,讲课有趣,把学生当朋友。而孩子们不喜欢的老师,则是粗鲁,不尊重学生,比如爱体罚、爱请家长等。估计老师们当然也知道,但却常不注意或懒得注意。我曾做过近一年大学老师,感触也更深一些。
湖北宜昌 聂武钢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