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933)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初春时节,正是外出寻亲访友、折柳踏青的好时光,但好友阿杰却与这大好春光无缘。在镇政府上班的他,接到上级通知:下个月领导要来检查工作,可能要与部分村民座谈。为迎接检查,他根据镇领导的要求,找了一些村民代表进行培训。谈及培训,阿杰是一肚子苦水——村民大多内向拘谨,要教会他们什么场合该说话,什么场合该鼓掌,鼓掌时要不要面带微笑,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很多人不解:领导下来检查工作就是要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可经过阿杰他们这样一准备、一培训,还能听到多少真实情况?这样做,对上是糊弄领导,对下是欺骗群众,还给自己增加很多工作量,有什么意义?阿杰却说那可不一定。接着他给我们讲了过往的一次迎检,至今还后悔不已。
两年前,一位市领导来镇里检查工作,同样安排了村民座谈。当时的镇长威信较高,正义感也较强,对镇里的工作相当自信,所以并没有做太多准备工作,对报名参加座谈的村民没做什么限制。到了座谈环节,并没出什么差错,大家相谈甚欢,特别是老吴谈及他经营的食品厂更是眉飞色舞,引得领导不停点头称是,临走还说了一番“老吴好好经营,将来企业大有可为”的鼓励话。
谁料第二天,镇长和阿杰等人便被县里喊去开会,研究如何落实领导指示,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老吴的食品厂如何帮扶。这让镇长和阿杰一干人十分意外。老吴的食品厂这几年因为经营理念落后、市场萎缩,早就资不抵债。对于这样被市场淘汰的工厂干吗还要帮扶?没等镇长说完,县里就不耐烦地打断道,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昨天座谈时你们怎么不说,现在市领导已经说了老吴的企业将来大有可为,我们现在不帮扶,将来市领导问起老吴企业的现状,我们怎么说?能给领导说当时你说企业大有可为是错的,这个企业早就死掉了,这像话吗?听完县领导的训话,镇长小心翼翼解释道,市领导座谈会上话赶话,也许就是随口这么一说,将来领导还能记得这回事?话音还未落,镇长又挨了一顿训斥:你怎么知道领导是随意指示,如果领导是有意指示呢?再说,就算领导是随意指示,将来你能担保领导不会随意又想起来这件事?现在不着手准备,到时怎么解释?马上联系银行给老吴的食品厂贷款!
镇长和阿杰走出会场后,心情是相当失落:老吴的食品厂早就名存实亡,给这样的工厂贷款,岂不是肉包子打狗?可不帮助联系银行,县里领导这边又怎么交代?想想刚接到市领导要来检查的通知时,有朋友劝镇里不妨找些群众演员迎接检查,当初觉得这样的提议很可笑,可现在可笑的反而是自己。
河南 邵宁
注胶注水肉
刚过年,我们院里新搬来一位打工者,在批发市场替人剃骨头卖肉,牛、羊、猪肉都做。这天,他家的液化气用完了,请我帮忙联系一个送气的过来。完事后,我们三个人闲聊起来。
送气的问他干什么工作,他说替人卖肉。又问他现在的肉还注胶注水吗?他说没有一家卖肉的不掺假。对肉注胶注水以前我略有所耳闻,但其中细节我不清楚,出于好奇,就问他怎么个注胶注水法。他说:“猪肉注胶注水是在生猪刚被宰杀后,趁着热乎劲往颈动脉两根大筋里注胶,达到一定剂量后再注水。注胶注水的肉,颜色水嫩鲜亮富有弹性,卖相特好,且保质期长还增加分量。牛羊肉一般不注胶,只注水,在宰杀撂倒前用高压水枪顺着鼻孔强行灌水,撑得牛羊直扑腾乱叫唤。现在有些卖牛羊肉的也开始注胶了,是用食用胶和水混合后注入牛羊体内,然后利用胶的凝固性将水分锁住。有的卖肉的在注胶的同时还加一些食盐和防腐剂。”听他这一说,我跟送气的都吃惊不小。
曾看到过一篇记者曝光猪肉注胶黑幕的报道。其过程是先注入化学制剂再注水,有的猪在注水过程中因注水过量竟活活撑死。为了保证猪不死亡,宰杀人员往往将水分几次注入猪体内,但在注水时猪的胸腔受到压迫会处于半窒息和自身中毒状态,等上两三个小时后再宰杀,才能缓解这些中毒危害。但有些屠户不管不顾,注胶注水后即刻宰杀了。注的胶全名为卡拉胶,是一种食品化工原料,无臭无味,加水稀释后成为凝胶。除用于食品工业外,也是工业用化工原料。尽管可以添加到食品中,但是必须适量。不法商贩为了增重牟利加大剂量,消费者一旦食用了这类肉食,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每天在肉摊前买肉时,都会看见猪肉体上有检疫部门盖的合格证印戳。是真是假,我们真的能够信任吗?曾有一位工商局市场监督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道出了实情:因为国家对注水猪肉没有检测标准,所以无法上门查处。监管责任虽由农业、经贸、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共同承担,但也因为监管内容和职能范围的重叠,经常发生扯皮。
为何注胶注水肉恣意横行?从生猪养殖屠宰到批发零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大量法规加以约束,可是“各个部门都怕找事儿,关键是注胶注水肉的取证难、到检疫部门检验比较麻烦”,有位知情人士道出了大实话。由此看来,对于卖肉者所言,我们只能相信了。但难道从此不再吃肉食?
天津杨柳青 农夫杨爸的农药
杨爸在老家镇子上经营一家农药店,谈不上获利丰厚,但也算旱涝保收、不愁温饱。去年初,顺应市场行情,他从一个河南代理商手里购进一批专杀小麦蚜虫的杀虫剂。杀虫剂摆上柜台后还没售出,县里工商局来店里例行检查,他一如往常积极配合。令他没想到的是,县工商局抽检了这批正在销售的“正义星”牌杀虫剂,检查结论竟是属于伪劣产品。抽检的杀虫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比杀虫剂外包装上标注的有效成分含量减少了一半,县工商局以销售伪劣产品的名义对他罚了款。
与农民接触频繁的杨爸暗自捏了一把汗,又庆幸,得亏这批杀虫剂还没售出去,否则真是害人不浅呢。为求一个说法,他及时与河南代理商联系,将此批杀虫剂属于伪劣产品的情况告知对方。没想到对方态度强硬,坚称产品没有问题。他将县工商局开具的处罚单及抽样检测结果拍照发给代理商,证明自己没有诬陷,但对方置之不理,而后竟玩起失踪。
杨爸很是郁闷,一方面搭进去几千块购置杀虫剂的钱,另一方面受无德代理商牵连被县工商局处罚。在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的农药生意中,几千块钱可能就是他忙活小一个月的血汗钱。他开始四处打听,如何才能将销售伪劣产品的代理商绳之以法,不再害人。出各种主意的都有,有人说可以走法律程序,到法院起诉;有人说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在一些农药销售网站上曝光这事;还有人说可以再去趟河南,找到代理商当面要个说法……他很迷茫,法律程序看似最合理,但是找律师走程序所需的财力和精力都是自己没有的;网上曝光看似最有效,但自己对网络不熟悉,也不懂如何曝光才是既合法又合理的;找代理商当面理论看似最简单,但是代理商没有实体店,现在又拒绝联系,茫茫人海去哪找呢?
一晃,时间过去快一年了。杨爸这一年的生活,永远离不开这批“正义星”杀虫剂。他每天都会给代理商打几个电话,偶尔发条短信,期待着代理商可以“良心发现”,弥补自己的损失。最近,他又自学了如何在微信里发朋友圈,将自己购买伪劣杀虫剂的经过及代理商的无赖写上一段,然后传几张相关的照片。他说,一方面想通过这种方式讨个说法,另一方面也想让朋友圈里的同行看到,以免上当受骗。
我期待着,哪天再看朋友圈,发现杨爸这条信息没了。不是因为他索赔无望主动放弃了,而是因为他得到了一个公正合理的解决办法。我也期待着,像他这样的小个体户,不论从事哪种产品的销售,除了借助个体户本人“火眼金睛”的鉴别防止被骗,还会有更周全更完善的国家监管体系为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做后盾。
北京 陈嫚 读者来信